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1954年新中国举办了第一次优秀群众歌曲评选活动。在获得一等奖的9首歌曲中,由陆原、岳仑两个兵谱写的《我是一个兵》赫然在列。这次评选活动由国家文化部和文联共同举办。9首优秀歌曲是从1949年10月1日至1952年10月1日这3年间的1万多首歌曲中评选出来的。陆原原名陆占春,1922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丰润县,1942年参加了八路军。少年时仅仅读过3个冬天  相似文献   

2.
1995年7月,为了撰写冀热辽军区尖兵剧社音乐队长今歌烈士的传记,我前往吉林参加了原46军战争文艺史研讨会,有幸采访了歌曲《我是一个兵》的作者——作曲家岳仑、词作家陆原。  相似文献   

3.
一场诗化教育的由来 1950年,在我军南下征途上,两个被革命豪情点燃的年轻人——陆原和岳仑,在小马灯下,挥笔写下朴实无华的歌曲《我是一个兵》。这首曾被西方舆论为“朝鲜战场上一枚重磅炸弹”的传世之作,从硝烟弥漫的岁月唱到哨鸽飞旋的年代,它的每个音符,都像世代传承的英雄基因一样,给一代代官兵以无坚不摧的英雄力量。  相似文献   

4.
著名歌曲《我是一个兵》的词作者陆原同志,从抗日战争起一直从事部队文化工作。此文是作者解放战争初期下连生活时的见闻。  相似文献   

5.
赵敏 《党建》2012,(8):40-4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有一首铿锵激昂的歌曲,它尽管简单,却充满着雄壮的力量;它虽然质朴,却迸发出时代的强音。它曾经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激励着将士们浴血奋战,前仆后继!它,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军旅歌曲《我是一个兵》。1《我是一个兵》的词作者是沈阳军区前进歌舞团创作员陆原。1942年,20岁的陆原便参加了八路军。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工作。在这里,他认识了《我是一个兵》的曲作者岳仑。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兵》这首小歌,是我和岳仑作词、岳仑谱曲的。它产生于当时的中南军区、第四野战军,是在1950年夏天首次发表于《解放军画报》(1951年3月号)。 1950年夏,我与岳仑同在四野(原东北民主联军)46军137师文工队工作,他任二分队长,我任三分队长。驻军于风光秀丽的湘江之滨——湖南祁阳城。当时的历史特点主要有三:我国人民革命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诞生;朝鲜半岛形势紧张,战争一触即发。  相似文献   

7.
我今年75岁了,一辈子风风雨雨,难忘的事很多,值得庆幸的事也很多。我庆幸,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的爱人。可能有很多人认识我的老伴,他就是歌曲《我是一个兵》的词作者陆原。我常和老伴讲,我们老两口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应该感谢党,感谢好的社会制度。我也庆幸,曾经在香港学习、工作、生活过的我,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香港回归祖国,看到澳门游子回到祖国母亲的怀  相似文献   

8.
陆原 《党史纵横》2001,(7):41-45
1995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把《我是一个兵》纳入世界音乐作品。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的合作者岳仑。岳仑,原名蒋耀昆。我与他相识是在1946年初春。原先,我在冀东军区第17军分区警卫一连任文化教员,因部队新的编制取消连队文教,我就被调来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任队员。  相似文献   

9.
上篇1995年,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把《我是一个兵》纳入世界音乐作品。此时此刻,我想起了我的合作者岳仑。 岳仑,原名蒋耀昆。我与他相识是在1946年初春。原先,我在冀东军区第17军分区警卫一连任文化教员,因部队新的编制取消连队文教,我就被调来冀东军区独立第13旅宣传队任队员。 相识“小蒋” 当时,小蒋(岳仑)已是光荣的少年(他年满16岁)共产党员了。我与他编在一个(音乐)班里,他好像还是副班长。 此时的宣传队,正处于初创阶段,家底尚薄,但乐队已有三弦、二胡、笛笙、管子之类。尤其可喜的是其中还有件“歪欧…  相似文献   

10.
“……因为我在这里洒下过泪.因为我在这里掏出过心。泪水都变成了江河水,剩下那颗心儿化作莽昆仑……”这首名叫《青海人》的歌曲.是唐谨科最为钟爱的一首歌.这首歌唱出了他的心声.唱出了他的情怀。  相似文献   

11.
12.
“善”积“人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下人脉一词常被人使用.何谓人脉?人脉即人际关系、人际网络,体现人的人缘、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3.
李永忠 《党史纵横》2004,(10):21-21
今 年是 邓小 平 百 年 诞辰 ,又值 中 华 人民共 和 国建 国 55 周 年 。 从 报刊 、广 播、电视 、网 络 大 量 的 文 章 节 目 中 ,从 人 们 对 他的 真 切 怀 念 中 ,我 感 到 ,作 为 改 革 开 放 总设计 师 的邓 小平 同 志 ,似 乎 从 来就 没 有 离去,他其 实一 直 就在 我们 中 间。 25 年 的 改 革 开 放 ,使 “中 国 式 ”的 社会主 义 ,从横 向 看,既 不 同于 世 界 别 国;从纵向 看 ,也有 别 于自 己过 去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之所 以 成 功 ,我 以为得 力 于总 设计 师 邓 小 平 “做 模 型 ”、“建样板 间 ”的方 法 …  相似文献   

14.
说"诚"道"信"     
"诚",是儒家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庸》中说:"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古代的思想家从天地生养万物的自然过程中,看到了天地真实无妄、自强不息的特征,就把这种特征称作"诚",并由此推出人的行为准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宋代理学大师程颐曾提出:"修学不以诚,则学杂;为事不以诚,则事败;自谋不以诚,则是欺自心而自弃其忠;与人不以诚,则是丧其德而增人之怨."曾国藩也说:"天地之所以不息,国之所以立,圣贤之德业,所以可大可久,皆诚为也.故曰: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精诚所至,金石亦开,鬼神亦避,此在己之诚也".所有这些都对人的本性、人的价值、人的使命提出崇高的要求,并激发人们用"至诚"的标准来规范自己,协调人与人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的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15.
年轻时,他首创亩产皮棉超百斤纪录,是远近闻明的"棉花刘,离休后,他带领农民科技致富,使老百姓的腰包鼓了起来,村民们争着抢着让他去讲课搞培训,人们又开始叫他"抢手刘",他就是彰武县离休老干部刘承福.  相似文献   

16.
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工作时提出"三个代表",解决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成为衡量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根本标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刻,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同一历史性课题--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出了判断标准,其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致的,两者相互联系,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7.
“历史周期律”作为反映历史、社会、国家、民族、政党、政权的兴盛衰亡的一种历史现象,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集体思考和探索的共同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重温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号召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要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  相似文献   

18.
“三个代表”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在我们认真学习和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要着重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根本要求和历史地位等。为此,需要回答“三个代表”与“两个先锋队”的关系。“两股进步潮流”与“两个先锋队”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没有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五种社会形态”的顺序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开始,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三个代表”的重大意义和生命力在于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现实问题,对“三个考验”的挑战作出了适时而有力的回答。  相似文献   

20.
认识自我是哲学探究的最高目标,人正是在“认识你自己”的过程中,才实现了自身的完善与超越。然而在对人自身的认识过程中,形成一种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把人的本质看做先验的或预成的。因此,现代人学思想要排除对人的本质规定,把人看做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是一个自我创造、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过程,人被认为是自由的生成之物,而不是固定的预成之物,于是便实现了对人自身的认识从人的本质维度向人的生成维度和自由维度的哲学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