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行政论坛》2022,(3):20-26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者和坚定维护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出发,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同阶段的中心任务与基本民生问题有机结合,创造性地进行了以革命性和人民性为鲜明特征的民生建设,通过土地革命和经济建设等举措,解决了广大人民最基本的生计问题,满足了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诉求,赢得并守住了民心;进行了充分的社会动员,放手发动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最终推翻了“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形成和积累了丰富的民生建设基本经验,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系统的、持续的民生建设,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坚持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民生思想与时俱进,日益成熟。党的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围绕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形成依据、内容、特点、演进历程、意义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但是仍存在一些分歧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3.
曹阳 《学理论》2013,(21):149-151
社会和谐是中国共产党不懈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和谐社会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在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基本保持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为当下我们党构建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生财政的进路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生财政蕴涵着政府的责任与人民的期盼。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与时代发展、人民要求还有差距。实现民生、保障民生有诸多途径,财政政策无疑是重要选择,如何妥善处理好财政与民生的相量关系,是应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雯雯  彭杰 《学理论》2015,(2):101-102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观建设主要采取了理论教育法、整风整党法、实践锻炼法和典型案例法等路径方法,同时在研究中国共产党价值观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当前我国价值观建设不仅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而且对于新形势下凝聚价值共识,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瞭望》2002,(45)
半个多世纪前,当中国共产党人脱下征袍,开始规划新中国的发展蓝图时,面对的几乎是一张白纸,“一穷二白”的国情令我们几乎不得不一切都从头开始;21世纪初,当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带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复兴之路时,面对的是我们日益强盛的国力和百业兴旺的繁荣景象——我们可以在一个拥有世界排名第六的经济实力的基础上,规划我们的蓝图,建设我们的家园。  相似文献   

7.
庄百鹏 《党政论坛》2012,(4):12-14,1
民生就是人民的生存、发展,民生构成社会生活的最基本内容.民生问题是指民生领域中的突出矛盾,主要是人民的生存、发展问题,是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不和谐的表现,表现为具体的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它是社会的永恒主题.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等不同时期,一直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为宗旨和根本价值取向.民生的不断改善和提高是中国共产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永恒主题,是中国共产党首要的核心观点.  相似文献   

8.
蒋淑晴 《学理论》2011,(18):24-25
坚持执政为民与解决民生问题在本质上高度一致,都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实现人民的福祉。立足民生视角,总结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历史经验,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民生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达到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0.
张新波 《学理论》2012,(32):8-9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党政治演变的结果。这一制度孕育并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这一制度有了初步发展;1957年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遭受了严重挫折;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一制度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党的十三大以来这一制度不断巩固、完善。回顾这一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有助于我们借鉴多党合作的经验,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继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政治观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未曾圆满解决,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翻开了解决民生问题的新篇章,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生政治观.因此,探讨民生政治观的思想渊源、形成和发展,凸显出中国共产党民生政治观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和西方政治文化思想的突破和意义,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具有极强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21,(7)
哈尔滨解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和实施改善和增进农村民生的政策措施,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以解决生计、保障民生为目标,到改革开放时期从"温饱型民生"转变为"小康型民生",再到新时代农村"小康型民生"建设飞跃发展。充分彰显了党在哈尔滨领导农村民生建设方面的艰辛探索和奋发有为。回顾并厘清历史脉络、总结经验,旨在为今后党领导哈尔滨的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出发,创造性地将生态建设与民生建设高度融合,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等论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时代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民生观科学回答了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丰富了中国共产党民生观的内涵,为新时代的民生建设指明了方向,蕴含着历史思维、价值思维、辩证思维、底线思维和战略思维,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经验的最新总结,是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面临严峻挑战面前新中国第三代领导核心作出的响亮回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它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我们必须认真的学习。在学习中,我深感江泽民同志对我国基本国情的分析非常全面、透彻和准确,很受启发和教育。过去,我们一谈到国情,就是一穷二白,人口多,底子薄这些自然、人文  相似文献   

16.
刘新成 《民主》2011,(7):7-8
作为参政党,对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最好纪念.是探讨在今天的形势下.如何推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事业。搞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传统,但各个时期统战工作有着不同的内容,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统战,同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的计划经济时期,甚至和改革开放初期,都有不同,所以我们今天探讨的是在新时期如何做好参政党工作。  相似文献   

17.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将之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成为一切工作的核心和出发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科学发展、求真务实执政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所有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现代化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做出了三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抗战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民生状况严重恶化。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在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积极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探索出独具特色、适应抗战需要的民生建设新路子。当前,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将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努力开创民生建设新局面。  相似文献   

20.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所迫,更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要,必须立足国情,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的关系,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加快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