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菅直人内阁从安全和经济两个方面逐步改变鸠山内阁的对外政策:完成防卫大纲修订,提高对华防范,加强日美安全合作和构筑制约中国的地区联盟;在经济上积极参与美国主导的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菅直人内阁成立后即想改善日美关系,钓鱼岛撞船事件为调整对外政策提供了契机.撞船事件后日本国内的对华外交讨论,反映出日本在中国国力上升形势下重建对华关系的思考,即加强日美同盟和对华防范,同时在经济等各领域开展与中国的互利合作.  相似文献   

2.
2010年,日本民主党政府菅直人内阁上台后对外政策有了引人注目的变化:积极推进日美同盟关系的发展与稳固,加强日美军事关系的合作,试图拉美解决中日钓鱼岛、日俄北方四岛领土争议等地区性问题;对中国持毫不妥协的强硬态度,制造钓鱼岛撞船事件及在东海油气田问题上的强硬表态。日本政府的对外政策变化反映了日本外交安全战略的调整苗头和转型方向。就中日关系而言,日本对华政策的整体性框架还不够明朗和清晰,但其外交理念视中国为现实威胁的因素在上升、利用与中国的纷争煽动国内情绪的政策模式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3.
针对中日之间的钓鱼岛争端,2012年12月上台执政的安倍晋三内阁在政治上坚决否认主权争议、大肆宣传"固有领土"以及不时渲染危机氛围,以强硬的政治立场刺激争端;在军事上采取了增加防卫费、建设"综合性机动防卫力量"以及开展"离岛夺回"演习训练等举措,以"离岛防卫"备战争端;在外交上通过加大安全保障内涵,从外围牵制争端,并将日美同盟的深化与中日钓鱼岛争端交织在一起。  相似文献   

4.
美国在中菲黄岩岛和中日钓鱼岛争端上所持基本立场存在明显差异,日、菲两国的政策立场也深受美国的影响.在黄岩岛问题上,美国立场模糊且摇摆,宣布不选边站,黄岩岛问题不适用于《美菲共同防御条约》,也未给菲律宾实际的军事支持;在钓鱼岛问题上,美国则表现出对日本的明显偏向,不仅明确钓鱼岛问题适用于《日美安保条约》,而且申明将保障日本的领土利益.究其原因,美国立场的差异主要是美日、美菲同盟条约的不同规定,美国对日、菲的战略目标差异以及菲律宾与日本对美国的战略影响力不同等方面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5.
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但长期被日本窃占。近年来,美国多次声称钓鱼岛在“日美安保条约”的适用范围之内,日美两国甚至针对钓鱼岛的防卫进行了大规模军事演习。但是,面对中日钓鱼岛争端,美国的政策却是模糊的。美国对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表示不持立场;在关于“返还”冲绳的决定中态度摇摆,并且拒绝在“返还”范围中写入“钓鱼岛”;对于是否介入中日钓鱼岛争端的态度暧昧。美国之所以采取这种模糊政策,就是企图利用中日争端操控东亚国际关系,掌握在亚太地区的战略主导权。  相似文献   

6.
自主防卫是日本脱离美国、脱离日美同盟的独立倾向在军事领域的表现。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日本就出现了"与吉田茂国防建设思想相对立的关于国家防卫问题的政策主张--自主防卫论",即主张废除日美安全保障条约,重建军队,依靠自己的力量保卫国家。但由于在当时环境  相似文献   

7.
战后美国主导对日媾和,通过《旧金山和约》获得冲绳等岛屿的托管权,但同时给予日本对这些领土的"剩余主权"。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把纺织品贸易谈判和归还冲绳谈判相关联,同日本达成《归还冲绳协定》,换来日本在贸易问题上的妥协。归还冲绳期间美日私相授受钓鱼岛,将钓鱼岛连同冲绳一并归还日本,但在中方抗议压力下美国表示对钓鱼岛主权持"中立"态度。毋庸置疑,美国是中日钓鱼岛争端的始作俑者。美国既制造矛盾又推卸责任的外交行为,成功在中日之间塞入楔子,实现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布什政府的对日政策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什政府上台后,在亚洲更加重视日本在政治、军事上的同盟作用。充分利用日本在其一极化世界战略中充当经济上的伙伴、政治上的盟友、军事上的帮凶,是美国亚太战略目标中对日本政策的核心。继续不断推进美日军事同盟从过去防卫型向未来进攻型的演变,是布什政府对日政策的重点所在。美国布什政府对日本的重视和对日本政策的调整,正是日本梦寐以求的。日本正在利用美日军事合作重新崛起为世界军事大国。美日全面合作、互相利用策略的一致性,使双方都确认对方是其外交的轴心和支柱。  相似文献   

9.
日本民主党执政后因内政外交的政绩不佳,支持率一直徘徊不升.所以,对菅直人内阁来说,处理撞船事件既是一大外交难题,也是为摆脱外界的民主党政权外交经验不足印象和巩固政权基础而必然加以利用的机缘.因此,与日本自民党政权相比,民主党政权在处理钓鱼岛事件过程存在着重司法处置轻政治解决和忽视大局视野等外交上的异常性,在其背后则有借外交事件处理,达成调整对外政策方针和巩固政权基础等目标的政治背景.  相似文献   

10.
2010年12月,菅直人内阁的《2010年度以后的防卫计划大纲》和《2011至2015年度中期防卫力量整备计划》获得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批准并颁布。新大纲主要体现了几个特点:一是以中国为主要假想敌,重组自身防卫力量;二是深化日美同盟,继续推进双方军事一体化;三是与美国联手,拼凑亚太多国联盟。尽管新大纲已颁布三个多月了,但由于受到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其贯彻落实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相似文献   

11.
二战后,中日钓鱼群岛争端分为两个阶段,即从行动对舆论到行动对行动、法律对法律,每个阶段都与能源关系密切。一方面,钓鱼群岛争端折射出在历史上中日之间存在着一条海洋不稳定线,但现实正赋予它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以钓鱼群岛为核心,以中日关系为主轴,以美台参与为互动因素构成了复杂的东北亚政治力学图谱。  相似文献   

12.
Security relations are crucial in China-Japan relations.Since the "nationalization" of the Diaoyu Islands by Japan in 2012,mutual trust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has been declining,and bilateral security relations have reached a low point.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are typified by ongoing dispute over the Diaoyu Islands,lack of mutual trust exacerbated by various actions by Japan,and the delay of China-Japan security dialogues.The evolution of 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derived from the Diaoyu Islands dispute is clearly beyond the scope of the dispute itself,with deep-root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In the near future,China-Japan security relations will face more challenges than opportunities.China should take measures,including enhancing mutual trust in politics and security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to impose necessary pressure on Japan to change course,to win over neighboring countries so as to avoid pretext for Japan's intervention in regional issues,and to strengthe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between people of the two countries in order to stabilize security relations.  相似文献   

13.
刘江永 《东北亚论坛》2020,(3):3-16,127
在世界大变局中,战后国际格局重大变化的主要标志是“世界老二”易位。苏联、日本皆不例外;21世纪以来欧盟也由盛转衰。未来国际格局可能有三种前景:1.中美两极对抗体制;2.中美竞争合作的“两极多元体制”;3.世界各大力量多元并存,构建多元一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要看世界潮流是走向和平多边主义还是暴力多边主义。中国实现伟大复兴后的战略选择是“济弱扶倾”,为世界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安全做贡献。日本面临的战略选择是:继续在《日本国宪法》下走和平发展道路,还是修改宪法,成为“能战国家”的一员,加入暴力强权的多边主义?坚持开放的地区主义与国际协调,还是搞排他经济集团,远交近攻,以中国为竞争对手?利用中美对立从中渔利,还是促进中美协调而避免在中美之间“选边站”?妥善处理中日两国围绕钓鱼岛归属认知争议和台湾问题,还是重走历史老路?囿于冷战思维和传统权力政治的现实主义决策逻辑,同中国搞战略对抗,还是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安全的新安全观,与中国加强合作?这些战略选择将关乎未来30年的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日两国并非共大陆架是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应首先明确的问题。以此为基础,划界应适用并体现公平原则。"中间线"由日本单方面提出,并非习惯法规则,且不符合东海实际情况,故不应成为划分两国大陆架的界线;钓鱼岛等岛屿面积小、主权存在争议且位于两国中界,依照国际实践,不应具有划界效力。中日两国邻接东海的海岸线差异显著,因而"比例性"是公平划界应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对中琉关系中若干有关钓鱼岛的问题作进一步讨论,认为《顺风相送》的成书年代并非是1403年,而是在1571年之后,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应是编纂于1392年至1485年之间的《闽人三十六姓针本》。史籍记载表明,福建人自明清以来就在钓鱼岛从事渔业生产等活动,是中国对这些岛屿在发现以后实际占有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近期在中日关系因钓鱼岛争端而趋于紧绷之时,日印战略合作在不断深化"全球战略伙伴关系"基础上再度纵深发展。双方在民用核能、能源安全、经济贸易、战略安全与军事情报、推行价值观外交与构建海洋同盟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日印关系的快速升温并非偶然,而是与亚太地区的权势转移与战略态势的急剧变化密切相关。尽管日印防务合作要达到战略同盟级也还很遥远,日印强化战略合作的具体影响还要更多的通过观察来确定,但日印全球战略伙伴关系持续走向深入,特别是军事合作趋于深化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仍不能不令人警惕。  相似文献   

17.
廖大珂 《南洋问题研究》2013,(3):73-86,I0001,I0002
琉球政府《关于尖阁列岛主权》的声明宣称:“《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所依据的是中国的《中山传信录》,这种资料没有价值。”本文通过考证,认为《琉球三省并三十六岛之图》是《琉球国图》的临摹图,《琉球国图》是日本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琉球政府的声明不能成立;甲午战争之前,钓鱼岛并非日本政府所称的“无主地”,更不是琉球群岛的属地,而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属于中国的领土。这不仅为中国文献所证明,也为日本和西方的文献所证明。钓鱼岛属于中国,已经是当时国际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18.
琉球群岛与我国有着特殊的地缘关系。这种地缘关系涉及我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历史上琉球群岛的"分岛改约"涉及我国的切身利益,今天琉球群岛不但是围堵中国的所谓"第一岛链"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日本制造东海争端的地理依据。甲午战争以后,中国对琉球群岛地缘战略意义的认识渐渐淡漠。学术界关于琉球群岛区域地理学基础研究积累的缺失,导致我国对于琉球群岛地域构成的认知模糊不清。数百年来,随着琉球群岛地缘政治关系的变化,琉球群岛历经沧桑,几易其主,其地域构成几经变迁。但是,历史上承载着琉球王国的琉球群岛作为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依然如故,并不因日本、美国单边因素的变化,或日美双边关系的变化而改变。正确认识琉球群岛地理单元的特殊性和完整性,对于今后我国涉及琉球问题的对外交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1898年占领菲律宾后,美国即对菲律宾群岛的鸦片问题采取限制乃至最终禁止的政策,这与美国在19世纪中期以来积极参与亚洲鸦片贸易的态度大相径庭,这种反差令人深思,但如果从美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的角度去理解,则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相似文献   

20.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China has ample proof to claim sovereignty over the Xisha Islands(the Paracel Islands)and Nansha Islands(the Spratly Islands)while the claims of certa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do not hold any water.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 have their origins in the San Francisco Peace Treaty signed in 1951,the result of intervention by the United States and Great Britain in regional affairs.Even today,the United States has not discarded its Cold War mentality and continues to intervene in the South China Sea disputes.The only chan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ttitude is that it has changed its pretext for intervention from "containing Communist expansion" in the past to "preserving freedom of navig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in the pres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