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社会模式。社会现代化中的文化转型处处影响人们的生活。在这个过程中,人逐渐被自己生产的物奴役,精神领域被外在的物填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引,形成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相结合的文化个体,在尊重大众文化商业性的基础上引导文化产业健康发展,构建适合市场经济条件的文化价值系统和民族精神,促使文化转型的科学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20世纪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革,传统儒家文化现代化问题被提出,其在社会转型中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自身的消亡与复兴,由此并产生了新儒家思想。但是传统儒家文化在现代化转型中有着难以克服的困难,新儒家思想缺乏实现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新文化是植根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建立在现代化中国基础之上,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占主体地位的新型思想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其"立国之本"的主体地位有着历史、现实和群众的基础,传统儒家思想和新儒家思想无法挑战与取代。  相似文献   

3.
宗教在人类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以先进文化为引领是新疆在新世纪新阶段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命题,也是新疆新世纪新阶段完成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历史任务的重大战略抉择。在新的战略机遇期,以先进文化引领宗教文化转型,树立健康的宗教观念,挖掘宗教中的积极因素,进一步发挥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是民族宗教工作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就业体制和机制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大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新的就业文化正在形成。受社会结构变动的影响,在青年特点的作用下,青年群体旧有的就业文化发生转型,新的就业文化正在构建。  相似文献   

5.
图书馆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功能机构之一。基于当前我国图书馆相对封闭的现状及社会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我国的图书馆面临着适应现代化、数字化、市场化需求的时代课题。实施开放策略是我国图书馆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向。  相似文献   

6.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学界开始从不同侧面探讨中国共产党的转型问题.本文借用政党转型理论,从政党-社会关系的视角解释了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以来的转型.政党必须适应社会,这是政党存续能力的主要方面,也是政党转型的基本诉求.在西方,政党因应对社会变迁的回应不同,产生了三种理论范式:政党僵化论、政党衰败论和政党转型论——它们分别代表政党回应社会的不同方式、结果和取向.论文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迁,考察了中国共产党在组织规模与构成、意识形态、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对社会的适应.并指出,执政党在某些方面已经发生了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精神现代化既是中国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中国全面现代化的精神力量。实现其现代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中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为支撑、现代西方文化为借鉴、现代理想人格公民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以此适应现代民族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面临市场化的巨大冲击和国际上工会全面转型的新形势,我国工会存在诸多不适应,已到了非转型不可的时候。我国工会转型的总体目标,是建设既不同于计划经济时期的工会,也不同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工会,而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工会。  相似文献   

10.
庙会文化是一种复合形态的文化,常常是民间艺术精粹与封建迷信糟粕交织在一起,整体性地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以文化经贸为主题的庙会活动是一种文化交流和商业活动,对促进民族文化与地区经济繁荣是有益的。而以迷信为主题的庙会活动却会对我们事业的发展产生很大危害。现实中的庙会形式及其内容并非完全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既要保留传统庙会的精华并注入新的有益成分,又要去除夹杂在其中的迷信内容,使庙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协调,就需要我们实现庙会从实然状态到应然状态的转变,实现传统庙会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犯罪现象早已存在于人类社会中,至今仍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严重的国际性社会问题之一。在每一个犯罪者身上都会表现出一定的人格特点,即犯罪人格。犯罪人格的形成基于一定的原因,从哲学上来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格的可塑性,正是由于人格可塑,而人格可塑依赖于一定的内外部条件,才会形成犯罪人格。对人格可塑性进行哲学思考,有利于把握犯罪人格形成的根本原因,从而达到控制犯罪人格形成、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成效。对于已经形成的犯罪人格也能够起到反向引导作用,有利于改造罪犯,并在对罪犯的教育改造中进行人格的完善与重塑。  相似文献   

12.
衡量一个人成才与否的标准在于其人格发展是否健全,衡量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为社会培育怎样的人才。在这个意义上,大学生人格健全与否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大局。基于文化与人的相互改造,文化产生内生力作用于人的社会心理等逻辑分析,培育当代大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坚持塑造大学生所处外部文化环境和所处大学文化氛围并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浮躁病”的症状、特点、成因及其矫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浮躁病"是消极社会性格和失衡社会心理的一种病态,它具有多种具体的发病类型和表现形式,具有危害性、普遍性、传染性、私利性和衍生性等特征。当前,"社会浮躁病"已侵染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具有蔓延之势。它的产生、泛滥和蔓延有着深层次的原因和根源,必须多管齐下、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中国的环境生态状况面临较大挑战,而美丽中国的建设给中国人民以极大的动力和希望。美丽中国梦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的主要内容;生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为基础探索生态危机形成的社会制度根源,探求既能解决生态危机又能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社会思潮。要实现"美丽中国"目标,首先须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当关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中国化问题,他们的生态文明思想博大精深,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很有指导意义,另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然生态意识对现代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也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文化资源,其中尤以和谐人格思想重视由人的内心和谐而外化出现实生活的和谐,是当代青少年健康和谐人格养成的重要文化资源。儒家君子人格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将人的生命价值指向于丰满的精神文化维度。君子人格有丰富内涵,但其核心是仁、智、勇三种基本美德。在现代情境下,将儒家君子人格进行转化和重新阐述,是当代青少年人格养成及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鉴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极容易在鱼龙混杂的监狱中受到监狱亚文化的侵蚀而形成“监狱人格”,导致其再次触犯法网.社区矫正因其具有非监禁性、社会参与性等特点,可以更有效地矫正未成年人犯罪心理、预防重新犯罪.尽管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已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立法空白、保障机制及专业的矫正方法欠缺等问题.因此,如何完善我国未成年犯社区矫正制度是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与文化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功能,不仅有利于丰富扣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而且有利于进一步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本质上是行政权力的异化。经济因素是一切社会现象得以滋生和存在的基础,对各种社会现象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借由“路径依赖”原理、“囚徒因境”博弈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人们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本性和成本一收益原则等经济学视角,可以对中国公务员行政伦理失范的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以"道德"为基本思想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大学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重要资源,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养成学生的道德习惯、识别道德伦理等。本文即探讨以"道德"为核心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德育中的践行理念、方式与途径,以期两者在实践中更好的融合,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育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