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19—2019年,整个世界经历了一个重新塑造的过程,这就是从"帝国"或帝国殖民地向"民族国家"的转变,"民族国家"取代帝国,成为当今世界最主要的组织形式。由于历史背景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存在极大的差异。从国家构建的角度,循着"已构建国家"、"再构建国家"和"构建中国家"三条线索,分析当今世界三种不同国家的来龙去脉,可以揭开世界的"底色",展示出一幅不同的国际关系图景。"民族国家"遭遇的挑战,特别是构建中国家的种种遭遇,不仅表明多数"民族国家"徒有其名,而且也表明这个百年之前开始的世界重塑的过程依然没有完成。历史地看,无论帝国还是民族国家,都是人类共同体的组织形式,人类历史实际上也就是一部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共同体"演化的历史。如果把"帝国"和"民族国家"放在人类共同体演进的序列中去考察,就不会在非此即彼之间犹豫徘徊,而为"人类共同体"的实现开辟出新的更多的发展空间。在这其中,中国的历史经验和现实考量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同托起的伟大理想:"中国梦"对于国家来说,就是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对于民族来说,旨在实现民族振兴;对于个人来说,就是为了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义不容辞的责任,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并探索其实现路径,是现阶段发展形势对国家和人民的要求。我们要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建同步发展的道路上寻求"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民族共治"是现代民族理论学界出现的一个新观点。该观点认为:在中国,民族共治与民族自治是同时存在的,它存在"双向两层面"的共治,是现代多民族国家政治建设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本质特征。当前,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实践证明了的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民族共治"是否真的可以取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主旋律以及在中国的现实土壤中有多少实现的可能性将是文章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统一战线在发展进程中形成独特的整体性逻辑,奠定区别于古今中外其他统一战线的特殊性。当代中国统一战线已经超出传统的"联盟之术",发展成为"强国之道"。统一战线从"联盟之术"上升为"强国之道"的发展逻辑,确立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推进国家建设、人民团结、民族复兴、人类大同的宏阔时空背景和实践进程中。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体性逻辑包括:政治逻辑——服务党建国家;社会逻辑——增进人民团结;目标逻辑——致力民族复兴;价值逻辑——追求命运与共。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体现出相应规律,不断嵌入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社会,不断增进与国家、社会、民族、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统一战线发展逻辑存在内在联系,以嵌入国家建设为基础,以构建人民团结为主体,以致力民族复兴为目标,以追求命运与共为价值。统一战线要坚持和完善符合世情国情党情的发展逻辑,加强研究和应对事关统一战线发展的重大议题。  相似文献   

5.
"中央民族工作12条"中的第四条,阐明了中国共产党民族问题的新理念,实现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升级换代.这一概念中的"两个包括"全面拓展了关于民族问题的思维空间,使民族问题的外延更加扩展."三个关系"则明确标注了民族、阶级和国家是关涉民族问题的三个警戒区域."五个共性"是民族问题的本质属性.民族问题实质上就是具有民族性的社会问题.从整体上看,民族问题都只能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本讲针对"民族问题"认识上偏于狭隘的传统误区,借助佛经"指月"典故,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中,给出中央"十二条"从国务视角规定的民族问题概念(第四条):"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发展,也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以此为下边各讲的展开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梦"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光明的未来,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和个人幸福之梦,历史、现实与未来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基础。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与个人幸福紧密联系起来,把实现民族价值与个人价值联系起来,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核心。责任、义务和使命的有机统一,是"中国梦"精神实质和时代内涵的底色。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位中华儿女牢固树立使命意识,勇于担负起共同责任,切实履行公民的基本义务。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的国家思想史、民族概念史是中国历史转型时期研究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决定了"国家"和"民族"之间究竟应当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在国内外形势的逼迫和政治冲突中,各政党和重要学者的民族理论、民族政治纲领如何演变,这些历史的梳理更是中国民族问题研究者必须关注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9.
胡锦涛"七一"讲话高度重视民族问题,表达了重要的民族思想,包括:一、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二、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丰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指的是世界性历史,相对于区域、民族和国家历史而言."世界历史"理论主要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开始全球性扩张的现实而提出的.从实际过程看,"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化不仅经过了历时性的进化,也经历了地域范围的扩展.它是一个充满苦难和血腥的过程,是东西方民族国家之间不平等交往的过程;但是它客观上让资本主义文明散布于世界各地.  相似文献   

11.
新疆"7·5"事件、西藏"3·14"事件等给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极大危害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三股势力"依然在利用各种机会,借机肆意歪曲事实,制造恐慌,挑起民族、宗教纠纷,从而达到他们妄图分裂民族、分裂祖国的目的。当前,应全面、系统、客观地提升对疆独、藏独等"三股势力"破坏活动的认识,积极探索科学、严密、有效的应对措施,切实保障国家安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有效保护国家及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宪法序言中存在着"中国人民"与"中国各族人民"两种表述方式,这种话语表达上的区分到底有无意义?通过对宪法序言内中国人民与中国各族人民、大民族主义与地方民族主义、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等几组"民族"话语表达逻辑分析得出这种区分是有意义的,是立法者立法技术的彰显。"中华民族"入宪这一变化,从结构上改变了原有宪法文本中的民族意涵,其立足点在于规范和调整国家处理民族关系的任务与目的。应牢牢把握我国是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宪法支撑。  相似文献   

13.
"三个离不开"是我国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历史和现实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新时期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准则和行动指南,必须用"三个离不开"方针引领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扶贫开发。  相似文献   

14.
青年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当前,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用"中国梦"最新教育成果武装青年,引导"80后、90后"的中国当代青年树立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首要的人生价值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理论创新。"一国两制"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创造性地转化为现代国家建构的思想资源,传承中国儒家文化的精髓,继承了"和而不同"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一国两制"借鉴了"和而不同"的和谐思维,是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突破,在历史遗留下来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模式、政治追求、文化价值观念等方面现实差异的基础上,以"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原则实现双方的互相合作、和谐竞争、共同发展。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祖国统一、民族复兴的实现路径注入了活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学者们关于"现代中国的兴起"的研究,论述"传统中国"到"现代中国"转型过程中思想与政治的连续性问题,应扣住新旧世界观的交替与思想连续性的创制、新旧政制的交替与国家连续性的创制两个重点,进而明确"现代中国"的特殊性要义根本就在于其与"传统中国"的连续性。显然这不是仅用来自西方的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就能够准确阐释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个重要术语,有着丰富的内容,而其中蕴涵的理想信念便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作为"理想信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民族独立和解放,一是国家的繁荣和富强。新中国成立后,民族独立解放的目标基本实现,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们一直在为国家繁荣富强而努力着、奋斗着。因此完成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建设任务,把我国建设成富  相似文献   

18.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根本标识,集中体现了国家和民族的品格,具有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概念从词源学和哲学等角度进行分析后可认为:(1)"文化"概念具有名词和动词两种用法,主要内涵是指文治和教化,它能使自然人脱离野蛮状态而变得文雅起来。(2)中外学者对"文化"概念的界定有一分为二法(物质、精神)、一分为三法(物质、精神、制度),但各有局限性。(3)将"文化"定义为:文化是人之为人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人类探究和追寻真善美的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就是文化。这是一个开放的、建设性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党风官风,关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兴衰,是一等一的大事.需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当前群众反应强烈的"文山会海"、"官书官学"、"公款消费"等问题加以探讨,以此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  相似文献   

20.
在"四个共同"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国家民族的精神底色和前途未来密切相关,内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基于"各民族共同开发辽阔疆域",继续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基于"各民族共同书写悠久历史",实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基于"各民族共同创造灿烂文化",进一步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基于"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持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