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庆桃 《世纪桥》2012,(11):42-43
道德是在一定社会、一定阶级中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特殊的行为关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批判了杜林的永恒道德论基础上,对道德产生的真正根源、道德的基本内涵及道德的基本属性进行强有力的论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2.
王卫宪 《奋斗》2008,(7):30-31
操守是作为个体的人被社会和群体认同,并得以自由生存与和谐相处的基本前提。认真遵守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是人们培育良好操守的内在依据,有利于人们重视个人内心世界的道德构建,不断检视、坚定自己的道德原则,不断丰富、升华自己的道德情感,从最基础的“感恩、宽容、敬畏、慎独”等方面做起,通过潜移默化、细雨润物的长期修养,形成强有力的“操守自觉”和“操守自律”。  相似文献   

3.
所谓道德法律化,广义上它是指道德实践理性向法律工具理性颤变的历史形式;狭义上是指突然性道德规范向法律规范直接转型的现实规定。突然性道德规范按其特性可区划为禁忌性、准可性和指限性规范。禁忌性规范是对人们失当或反理性行为的否定,如“切勿偷盗”、“切勿伤害他人”等。准可性规范是对人们正当权利行为的肯定,即对人们各种亚文化活动以及隐私行为的肯定。指限性规范是对人们“必须如此”的义务要求,如瞻养父母、爱护公物等。这三种道德规范一旦得到国家权力机关的认可,便形成了禁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十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与经济发展成就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们的道德发展水平却表现得不那么尽如人意。诸如卖淫嫖娼、吸毒贩毒、聚众赌博、封建迷信等在解放以来早已绝迹的丑行,现在又死灰复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披露报端的干部贪污腐败,以权谋私等令人痛心疾首的社会现象,告诉人们一种新的资本:“权力资本”正在形成;见死不救、善恶不分、唯利是图等丧失良知的道德现实,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不断加深。显然,把握住现实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中的…  相似文献   

5.
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变革,必然引起人们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从而引起人们的道德观念的一系列变化。市场经济要与什么样的道德准则相适应,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困扰人们的一个重大课题。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明确精神文明建设方向,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关系极大。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运行的实践表明,市场经济呼唤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道德建设,这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内在规律的要求。一、市场经济与为人民服务道德准则客观要求的一致性长期以来人们误…  相似文献   

6.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它的一个重要生长点。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关于道德建设的论述,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切合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现实状况和人民的思想文化水平。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既显得权其重要,又十分紧迫。首先,这是培养“四有”新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有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等。这当中,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7.
杨永 《廉政瞭望》2011,(5):42-43
近些年来,社会道德风气成为人们忧虑的对象,有些人把道德风气不好归结为“市场经济”的结果,但我一直不这么认为。不能说市场经济就必然导致道德的沦丧,只能说“坏的市场经济”有可能导致这种结果。但这是“经济与道德”关系的一个复杂话题,本文不想涉及。我想从“政治与道德”的关系人手,把官德与民德这一与我们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相对比较密切的关系作为切入点,在历史与现实的“语境”中,探讨“官德”与社会道德风气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党建》2001,(5)
以德治国的基本涵义 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对人们的约束是柔性的,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内心信念来维系并发挥作用。所以,以德治国就是要将人类社会道德生活中的部分伦理关系和道德活动方式文明化、规范化,把人们的道德行为上升为“治国行为”,使道德具有与上层建筑中的政治、法律同等的效力和作用。我们认为,以德治国具有三层相互联系的基本涵义:一是道德法律化。要使道德成为治国行为,就必须使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为全体社会公众所认同。认同的办法,除了依靠社会…  相似文献   

9.
论现代社会道德关系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它需要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支撑,其中道德自律在和谐社会构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自律,指的是人们对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的认同,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并用以指导自己的道德实践,能动地把握自身的行为使之符合道德规范的要求。它要求人们把生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内化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欲求和需要,是自我意识与自我价值的实现。道德自律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道德境界,即具有道德自律的人们,不仅不屈服于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且不听任自己本…  相似文献   

11.
道德是人们行为应当遵循的社会准则与规范,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们行为并使之和谐相处的重要的行为准则。道德以善恶、是非等范畴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来影响人们的心理,评价人们的行为。通过道德活动,对建立可信赖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经济交往秩序会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导致了道德关系的变化和发展.从熟人道德关系为主向生人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直接道德关系为主向间接道德关系为主发展.从固定道德关系为主向变动道德关系为主发展.把握这些发展,对于学科理论研究和人们社会实践都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3.
重视社会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视社会舆论对道德建设的作用□邵玉兰道德作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与法律、纪律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更多的是一种自律意识,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和自我约束而发挥作用。因此,加强道德建设,应重在形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增强道德自省能力,使人们能...  相似文献   

14.
建立市场经济中的新型道德体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面对市场经济中的负面效应带来的社会道德滑坡颓势以及“道德爬坡”的艰难,许多人在呼吁要“加快道德重建步伐”,并有不少人提出了构建新型道德体系的种种方案,但皆淹没在“一切朝钱看”的喧嚣声中。此次,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则使r建立一个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成为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必须完成的一个重大任务了。  相似文献   

15.
古今道德意识嬗变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相互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不同社会、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所形成的道德意识和标准是不一样的。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中国,历来都极为重视人们道德意识的教育与修养,并将其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素养之一。古代的先贤们认为,具有道德生命之光的人,就会区别于原始、愚昧、野蛮的人们的那种低级、庸俗的社会行为和个体品质。古代的道家和儒家都极推崇道德意识,他们的言论、标准、要求虽不尽相同,但总的思想是一致的。庄子认为:“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这就要求人们在修…  相似文献   

16.
《礼记》中的"诚信"思想及其特征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记》不仅高度赞扬了“大同社会”下人们讲诚信的美德,而且充分肯定了“小康”社会中讲诚信的必要性。《礼记》也对信与礼、孝、义等道德诸范畴的关系作了界定,还对诚信道德中的“诚”作了伦理意义上的阐述。但是《札记》中的诚信思想具有宗教色彩和等级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小辞典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人们的各种行为和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同法律相比,道德是一种软约束。道德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服务。任何道德都具有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具有阶级性。小辞典  相似文献   

18.
沈成宏 《唯实》2001,(10):54-57
道德是一个人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道德沦丧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马丁·路德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繁荣,不取决于它的国库之殷实,不取决于它的城堡之坚固,也不取决于它的公共设施之华丽;而在于它的公民的文明素养,在于人们所受的教育、人们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尚。这才是真正的利害所在、真正的力量所在。”近年来,曾任前联邦德国总理的施密特推出的力作《全球化与道德重建》,着重论述了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和道德价值,社会各界的道德责任,以及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的必要性。他认为,道德基本价值对人类社会和平…  相似文献   

19.
在过去对法与道德关系的研究中,人们往往从国家强制属性的角度来看法律的力量,似乎这种力量是非常强大的,道德只是补充法律的不足,没有注意到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中国有句古语:“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法律或强制性力量的局限性。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需要综合的人文条件,其中,道德环境是一个重要条件。没有这一条件,建设法治国家的目标就不能实现,法治国家需要建立在坚实的道德基础之上。   道德对法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道德是调整人们行为的重要规范,人们对法律要求的反…  相似文献   

20.
新媒体时代,网络日益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与生产的重要工具,网络生活已经成为人们一种独特的生存状态。而网络社会从来都是现实社会的虚拟表达。近年来流行的“网络道德张扬”这一现象及其理论范畴,就是现实社会中各种道德张扬现象的具体反映。本文拟从现实生活出发,从网络道德张扬的具体主体入手来较为深入地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及其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