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予欢 《黄埔》2012,(6):61-63
蒋介石是中国国民党总裁及国民革命军统帅,陆军特级上将。其军事生涯起源于粤军,纵横天下之军事武力崛起于黄埔军校,被称誉为“军中骄子”之黄埔一期生更系其赖以统军行武的主干力量和看家门将。本文拟以史料为依据,着重整理其与黄埔一期生渊源与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陈予欢 《黄埔》2012,(1):51-54
蒋鼎文将军是民国时期有影响的军政人物,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中央军重要高级将领,.其早年投效粤军而发迹黄埔军校,历经统一广东、东征北伐、底定中原诸役.为国民革命军统一大江南北立有显赫战功,位列蒋介石倚重的“八大金刚”之一、、抗日战争时期成为中国国民党掌管西北军政封疆大吏之一,在民国军政历史上留有其重要作用与影响。抗日战争胜利前夕息影军政舞台,晚年在台北筹备诸暨同乡会,寄托乡情遥望大陆。  相似文献   

3.
陈予欢 《黄埔》2011,(5):36-39
刘峙(1892—1971)是"黄埔嫡系"著名军事将领,在民国时期曾经声名显赫,威震军界,被称誉为军界高层"不倒翁"和"福将"。他的军政生涯起源于黄埔军校,在"黄埔嫡系"八大金刚之中位居前列,身居高位权重一时,是蒋介石最为信任和倚重的"中央军"高级将领之一。其毕生维系"黄埔系",总以"黄埔嫡系"为荣耀,晚年以"黄埔老将"自居,坚决反对"台独",主张中华民族统一体。  相似文献   

4.
陈予欢 《黄埔》2012,(2):34-38
陈减是民国军事统帅及国民革命军重要将领,是“黄埔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其毕生追随蒋介石左右,是中国国民党跨越海峡两岸举足轻重的军政领导人。他早年投效粤军,崛起于黄埔军校,其倚仗起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一师、第十一师,及后来统辖第十八军、衍生改编的第十四师、第五十二师、  相似文献   

5.
《传承》2013,(11):151-151
蒋介石是靠办黄埔起家的。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之后,就将黄埔军校作为自己的发家资本了。他常常到军校训话,张口就是“本校长”如何,高唱三民主义,以孙中山的当然继承人自居。他甚至故作姿态地说:“本校长向来是革命的,假如不革命,你们就一枪把我打死!”除了训话外,蒋介石还坚持每个星期都到黄埔军校找学生面谈,既是考察学生素质,也是培植自己的亲信。  相似文献   

6.
在黄埔军校的筹建和创办过程中,有一位为黄埔军校作出过重大贡献的黄埔前辈,他曾是蒋介石的启蒙老师,他曾与蒋一起撰文向孙中山建议建立黄埔军校并提出具体构想,他就是辛亥革命元老张家瑞先生。张家瑞,幼名正槐,号席卿,字珍怀,1873年5月25日生于浙江奉化剡界岭村(该村现划归浙江省新昌县)。张家瑞青年时即受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思想影响,看到晚清政府的腐败,忧国忧民。他深感要改变中国腐败落后的现状,惟有革新。为此张家瑞创办并执教的凤麓学校,展开他的抱负,教学内容有:英文、语文、算术、修身(思想道德课)等。1903年,岁近弱冠的蒋介石就…  相似文献   

7.
邓演达回国组党(续)罗任一军事活动邓演达主张,中国革命必须用武力打倒蒋介石,夺取政权。所以,他首先是运用自己在黄埔时期的威望,组织黄埔出身的军人,拉垮蒋的嫡系部队;其次是联络陆军小学、中学及保定出身的军人,共同倒蒋。邓演达自信,他能领导、组织一部分有...  相似文献   

8.
“圈子”本意指“环形的东西”,引申到社会生活中,指因共同爱好、兴趣或为了某个特定目的而联系在一起的人群。“物以类聚。人以‘圈’分”,“同学圈”“学术圈”“体育圈”“演艺圈”……种类凡多,不一而足,蒋介石就是构建和利用“官场圈子”的绝顶高手,其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的圈子是“黄埔圈”。1924年5月。蒋介石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谋到了黄埔军校校长这一梦寐以求的“肥缺”,黄埔军校便成为蒋氏毕生辉煌的起点。这个浙江奉化的小镇青年,在37岁踏上了步点儿,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积累了政治生涯的第一桶金。在这里仅3年时间,他就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黄埔圈”。建立起强大的权力基础,在之后四分之一的世纪里,成为中国军事力量的代表。利用校长职位的独特优势,蒋氏注重联络师生感情,经常找学员谈话,与学员一起用餐,对学员嘘寒问暖。在军校开学后8个月中,蒋先后向学员讲话46次,进行军事和政治基本观念的灌输。他自编《新兵精神教育问答》,作为学员的精神教育读本。他时常召见学员,每周总会抽空和一些自己中意的学生谈心,考察学员思想、志趣及长短处,作未来任用的参考。他运用“相人之术”,对那些骨格清奇、面相端正、目光有神和应对得体的学生心生好感,加以关照。对于看好的学生,他会一次性给一笔钱。钱的多少由学员的家庭情况而定,无论贫寒子弟还是小康之家,钱的数目总是多到叫人惊讶,足以打动人心,让学员感激涕零。  相似文献   

9.
陈予欢 《黄埔》2011,(6):32-34
陈继承在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将领里面位列"八大金刚"之中,其军政生涯同源于黄埔军校,并以完整军校学历且长于教育、为人宽厚被誉为"黄埔儒将"。其随军赴台不久即办理退役,晚年仍存故乡情谊,思乡心切未忘祖国统一。  相似文献   

10.
黄埔老照片     
《黄埔》2006,(2):35-35
80年前中山舰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制造了“中山舰事件”,逮捕了黄埔一期学生、中共党员李之龙(时任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舰长),包围了东山苏联顾问所和省港罢工委员会,强令在黄埔军校和第一军中任职的共产党员全部退出。图为奉蒋介石之命停泊在黄埔军校前的中山舰。(本刊资料)中山舰舰长李之龙(本刊资料)黄埔军校学生野外演习。(本刊资料)1927年黄埔军校新年联欢大会。(本刊资料)军校生活黄埔老照片~~  相似文献   

11.
蒋介石辞办黄埔军校问题考述曾成贵从某种意义上说,蒋介石是靠黄埔军校发家的。然而,在创办军校的过程中,他却借故辞职,拂袖而去。考述蒋的此番去就行藏,对于研究国民党政治力量的分化离合,对于研究蒋介石的政治思想和品格,都不无意义。1924年1月24日,蒋介...  相似文献   

12.
《现代领导》2014,(10):40-40
蒋介石很相信曾国藩相人的工夫,他曾经专门研究曾国藩用人得失,并将其用在自己的识人、用人上。蒋介石一生模仿曾国藩为人做事,用人上也多用曾国藩的办法.通过小事和语言观察对方,凡是被他相中的人就能够得到重用,反之,即使有天大本领,不但不为蒋介石重用,反而为蒋介石怀疑、提防。蒋介石建立黄埔军校的时候,就是用这种方式得来他后来最为倚重的三位大将。陈诚身材矮小,其貌不扬,进入黄埔军校读书之后,虽然暗中下决心要创出一番事业,无奈个人条件有限,很多公开的集体活动,很少能够看到他的身影,更无法和当时的黄埔三杰:陈赓、蒋先云和贺衷寒相比,很长时间里蒋介石并不看重陈诚。  相似文献   

13.
陈予欢 《黄埔》2012,(4):54-57
张治中将军是与中国共产党有长期历史关系的亲密朋友,是中国国民党军政高层“八大金刚”中唯一留居祖国大陆者,同时又是国民革命军“黄埔嫡系”中央军高级将领层中没与中共交过战的“和平将军”。其在黄埔军校从第一期开始历任总队长、教育长、第六期至第二十二期校务委员会委员,曾任武汉分校、长沙分校主要负责人,是黄埔建校十年时印行的《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史》(十卷本)的主持编纂者与出版人。  相似文献   

14.
每当提及“黄埔”二字,人们往往会立刻想到广东的“黄埔岛”,想到黄埔岛上的“黄埔军校”……。如今,“黄埔”这两个字响遍海内外,不论在口头上,还是在报章上,人们都会不时听到,常常看到。是啊,“黄埔”这两个字,的确铸就了太多的情感,牵涉着太多的情缘。而我,作为黄埔后代,一遇事,总是“陷”在“黄埔”之中不能自拔。我的父亲李仙洲是黄埔军校一期毕业学生。他是黄埔学生中年龄最长者之一(1894年生人),所以黄埔同学大凡称他为老学长。据父亲回忆,周恩来总理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接见他时,也称他为“大哥”,并讲:“李大哥是山东人,我记得…  相似文献   

15.
陈予欢 《黄埔》2023,(1):57-61
<正>陈赓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军事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0位开国大将之一。他是黄埔军校第1期毕业并屡立战功,深受黄埔师生的赞誉和爱戴,为团结黄埔将领共同致力民族独立、祖国统一大业作出了卓越贡献。黄埔生涯陈赓(1903-1961)原名庶康,别字传瑾,化名王庸、陈广,湖南湘乡县柳树铺人。自填学生详细调查表:住址登记处,湖南湘乡县二都;通信处,  相似文献   

16.
在南京官场幕后,吴稚晖素有“疯狗”和“妖怪”之称,逮着谁咬谁,资深要员、各界名流都畏他三分。可唯独有三人他不敢骂:孙中山、蔡元培和蒋介石。蒋介石需要帮忙时,他会主动献计献策;蒋介石遇到难关时,他会做其他人想做又不好做、不敢做的事;而在平时,他则养气待发,时刻准备听从蒋的召唤。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6,(1)
正第二次东征前,钱大钧任黄埔军校参谋长,并任教育长,负责黄埔军校的教育与训练,还兼任教导第3团团长。在第二次东征结束后的1925年12月20日,黄埔军校呈请调任钱大钧为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师副师长(师长何应钦),兼任司令部参谋长。12月22日,钱大钧正式升任该职。不久,何应钦接替蒋介石出任第1军军长,钱大钧也接替何应钦担任第l师师长。此后,军事生涯发迹于黄埔军校的钱大钧在国民革命军中  相似文献   

18.
国民党制造“中山舰事件” 1926年3月20日,蒋介石借口“共产党要暴动”、“共产党阴谋倒蒋,推翻国民政府,改建工农政府”,派兵占领了于3月19日驶入广州黄埔的中山舰,逮捕了舰长李之龙(中共党员)。随后,包围了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了工人武装,拘留了第一军第二师的左派党代表和政治工作人员,驱逐了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中的共产党员,宣布在广州实行戒严,断绝了广州城市内外的交通。事件发生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部分中共领导  相似文献   

19.
吴昌华 《黄埔》2006,(5):38-41
第九章不准跨党黄埔生分道扬镳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挫败国民党左派及苏联顾问,达到“一箭三雕”目的。孙中山麾下“三杰”廖仲恺遇刺,胡汉民出走,汪精卫不得不远赴法国就医,蒋自然成为继承人。他靠黄埔起家,军权在握,党内地位远远高于西山会议派那些老朽。1926年5月15日至22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蒋介石以“改善中国国民党与共产党间的关系”为名,提出一系列“整理党务案”。所谓“整理党务”乃是蓄谋已久的分裂活动。早在4月3日,他就提出《请整军肃党准期北伐建议》,要求军队中共产主义…  相似文献   

20.
《黄埔》2012,(3):77-77
2012年3月12日,“血脉相连中华情——一个老兵的黄埔情结”展览开幕式在广州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举行。展室主要分为“投笔从戎入军校”、“黄埔同心情谊长”、“两岸携手促统一”三个部分,展示了黄埔军校第十七期学生庞雄及夫人刘爱理女士积极为海峡两岸的黄埔校友搭建沟通交流桥梁,密切两岸同胞联系的经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