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志仁 《黄埔》2009,(6):38-38
当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发兵席卷东南亚后,抗日战争到了最艰苦的关键时刻。美国总统罗斯福让特使威尔基来华访问,并特来成都军校参观教育设施及军事训练,特别要参观十八期一总队的战斗演习。总队长余万里让步一队队长李芳华拟定了“步兵加强连渡河攻击”的方案,并和各兵种队长研究,互相支援加强连渡河攻击战斗的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2.
张宇春 《黄埔》2011,(6):40-41
王月科,系黄埔军校成都本校二十三期步科毕业,后随军校集体起义、赴朝参加"鱼隐山反击战"等著名战役。2011年5月12日,我们采访了王月科老人,听老人讲他在朝鲜战场上的故事。1948年我19岁在陕西榆林上中学,在此期间黄埔军校来当地招生。我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报考了黄埔军校,被录取后转到成都本校步科学习,编入二十三期一总队步兵大队一中队。1949年四  相似文献   

3.
《黄埔》2017,(4)
正2014年,在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之际,我社编辑出版了大型史料性增刊《董埔军校史料汇编》(珍藏版)。内容包括:黄埔军校同学录(本校1至23期),黄埔军校本校、分校概况,黄埔军校校令、军令、宣言、公告、校规、条例汇编,董埔军校军歌集,黄埔军校大事记等。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社编辑出版了大型增刊《抗战中的黄埔师生》《我的抗战——黄埔师生口述抗战历史》,充分展示黄埔师生在抗日战争中的突出贡献,大力宣传董埔师生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  相似文献   

4.
耿道庸 《黄埔》2011,(3):31
我是1944年3月投考中央军校(即黄埔军校)六分校的,尽管文化测试第一名,但因身高不够未能报上名,便被安置到六分校练习营当兵;6月入军预班二期一队受入伍生训练;9月随六分校撤到桂西南;1945年初到大榕山区囤兵训练;4月升入该校二十期通讯兵队继续学习。抗战胜利后,各分校撤消合并为成都本校,我又于1946年初重新考入该校二十一期就读。  相似文献   

5.
黄哲嗣 《黄埔》2011,(6):52-53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的烽火迅速燃遍祖国大地。青年学生纷纷投笔从戎,不少知识青年积极报考黄埔军校第十四、十五、十六期,在这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军校里接受正规化的军事训练。一、抗战之需要黄埔军校在三十年代曾是世界著名军校之一。因此,她的学制规定的学习年限在一般情况下为三年或三年半。但为了适应抗  相似文献   

6.
王云翀 《黄埔》2013,(2):139-141
我是北平区考进黄埔的。抗战胜利时,北京叫北平,1947年6月,我在报纸上看到有考军校的消息,其中说中央军校教育长关麟征是抗战名将。我和邻居大叔一聊关麟征,他老爷子可真知道的不少,讲到1932年“古北口大捷”的故事,说得活灵活现。听了他的话,我投考军校的决心更加坚定了,经过严格的体检和笔试,被录取了。  相似文献   

7.
蔡嘉仁 《黄埔》2006,(4):30-31
我原是黄埔军校六分校十九期学生(日本投降后,六分校奉令撤销,我考入成都本校,毕业于二十期步兵科),校址在桂林郊外的李家村。那里山青水秀,相思江水碧波荡漾、清澈如镜,蜿蜒曲折环绕于整片营舍,有“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军校山水甲阳朔”的美称。  相似文献   

8.
潘锋钺 《黄埔》2009,(5):36-36
1939年11月,我从十五期第五总队步兵毕业,被分派到湖北宜昌江防军九十四军一二一师三六二团二营六连三排任少尉排长之职。宜昌沦陷后,我部即在宜昌的南津关、黄陵庙、平善坝、三斗坪、茅坪一带布防,阻止宜昌日寇西进,确保重庆大后方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传承》2004,(3):45
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开学1926年5月10日,黄埔军校南宁分校(即中央军事政治学校第一分校)开学。该校设步兵、炮兵、工兵、政治四科,校长是国民党左派将领俞作柏。该校为广西国共两党培养了大批干部。第一期的学员何莽、甘湛泽、刘健、何?、陈可福、陆启富、林景山、钟祖熹、唐浚、黄光照等后来成为红七、八军的重要骨干。毛泽东就全国抗战问题复电李宗仁1937年5月13日,毛泽东复电李宗仁,电文中称“和平、民主、抗战为今日民族解放斗争不可分割的方针。和平虽已实现,然非民主不足巩固和平。抗战迫在面前,然非民主不足保证抗战。促成全国政治之民…  相似文献   

10.
《黄埔》2020,(1)
正韩汉英将军早年供职粤军,注重军校教育与训练,历任广西军事政治学校步兵科上校科长、教育长,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广州分校副主任、主任,历经第12至19期近7年,先后训练数万学员,为华南抗战培训与储备军事人才,作出杰出贡献。在粤军中奋起韩汉英(1897—1966)别号平夷,别字辱夷,广东文昌人。1897年2月6日(另载民国前  相似文献   

11.
《黄埔》2016,(3)
正归国寻战我生长于泰国(原暹罗,下同),祖籍潮州。当日寇入侵,我们华侨也与全国同胞一样,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出钱出力不甘人后。我这个华侨学子,眼见全民抗战,抱着一颗赤子报国丹心,告别亲人,与一批热血的华侨青年结伴,奔回祖国,踏上抗日救亡的道路。我回国后,考入军校17期,编入西安的第七分校特种兵科步兵第1队受训。毕业后,分派到远征军所属第5军服役。部队是经历过第一次入缅作战后回国在云南整补的。全军已换成美式装备,正厉兵秣马加紧训练。  相似文献   

12.
牺牲——历史上,伟岸的牺牲已经固定;现实中,无谓的牺牲必须减少。 “9·18”的笛声长鸣。时光立刻被拉到历史之中。抗战,全民族的抗战。重庆空军坟,是中国最大的空军实葬墓地;一份杭州笕桥中央航校的学生名单(包括分校)上说,1931年春到1937年抗战前,航校共培训学员500多人,浙江籍学生占到1/5强约有百人。同在这份名单上,平均三四人中就有一人在抗战中阵亡。  相似文献   

13.
马贯中 《黄埔》2012,(3):77-77
编辑同志:你好!我叫马贯中,是黄埔二十二期同学.看了《黄埔》杂志2012年第一期特别策划栏目中安毓淼同学写的《在校忆往》一文,勾起了我的回忆。我和安毓森、侯廷梁都是于1948年5月份从北平考取成都军校,侯廷梁还与我是北平平民中学的同学。  相似文献   

14.
张怀三 《黄埔》2009,(3):34-35
1937年7月,卢沟桥畔的炮火把我逼出了学校大门,使我成了一个失学学生;1938年6月,黄河花园口一声爆破,我的家乡迅即沦为泽国,迫使我不得不离乡背井,成为一个四处讨生的流亡青年。从此,对日寇的国仇家恨便根植于我的心灵深处。1939年2月当我流亡到洛阳之际,适逢黄埔军校第七分校招生,经报考被录取,于3月4日在洛阳西工集中,我遂被编入第十六期第六总队第二大队第四中队。  相似文献   

15.
刘继兴 《传承》2010,(22):42-43
如今一提近代的军校,许多人言必称黄埔。其实,曾有过一个近代军校比黄埔还厉害,这所军校的大门陆续走出了8313名毕业生,他们中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元帅朱德(第3期步兵科学生)和叶剑英(第12期炮兵科学生)、国民党陆  相似文献   

16.
罗森甲 《黄埔》2009,(4):42-43
1932年,我参加了淞沪“一·二八”战役,当时日军装备精良。我十九路军在蒋光鼐、蔡廷锴的指挥下奋起抗战,英勇杀敌,伤亡惨重。军校教育长张治中临危受命成立第五军,辖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及军校教导总队连夜奔赴淞沪前线与十九路军并肩战斗。  相似文献   

17.
赵尔谦     
《黄埔》2012,(5):12
赵尔谦,男,1919年出生,93岁,回族。1938年1月考入中央陆军官校第十五期桂林分校回民大队步兵科毕业。1940年任第三军二十四师少尉排长参加中条山突围战斗。1941年任第三军新疆警备师第十四兵团上尉连长中校参谋等职。1953年至1958年在北京朝阳门小学任教员,后被错划成"右派"下  相似文献   

18.
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第四子张学思在1931年初到北平读书.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3月.他参加“反帝大同盟”.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到东北军第六十七军特务大队做兵运工作。1934年7月.经长兄张学良介绍入南京中央军校第十期预备班学习。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被国民党当局逮捕,不久获释继续学习。  相似文献   

19.
侯伯文 《黄埔》2008,(1):13-14
2007年7月7日,是抗日战争爆发和全面抗日70周年;同年10月17日,是我的父亲侯镜如诞辰105周年;  相似文献   

20.
1968年12月上旬至1969年1月20日。平原县革委共举办了3期赴大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每期8天.参加人员有各大队革委会主要负责人和县直及公社有关人员,共计1237人。当时,我在农村工作,参加了第一期赴大寨学习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