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这世界不但人可以有新闻,狗也常常不甘示弱,成为新闻的主人。 继香港的“大丹”狗咬死邻居小孩轰动粤港澳之后,北京又传来消息,允许私人养宠物狗(大狼狗等凶猛类狗除外),但要为狗交“税”,款项不菲。 一时间京城内外,“狗价”大跌。 我的朋友许是位炒狗专家,家养各种狗类十几只,有专门负责生产的母狗,有价格昂贵的配种狗,还有待价而沽的小狗。许把狗叫“儿子”,一天到晚服侍“儿子”进食洗澡放风剪毛,尽心尽力毫  相似文献   

2.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12):F0002-F0002
有句俗话,好汉护三邻,好狗护三村。在俺们农村,家里要是养一条好狗,外人就别想迈进院子一步,更别说翻墙入户偷摸点东西什么的了。我爷爷讲过这样一件事:说当年日本人来的时候,就因为村边的几条好狗,唬得小鬼子怎么也进不了村,只能躲在野地的破庙里吃了两天罐头饼干。从中可见狗的威力。  相似文献   

3.
巴黎狗墓园     
巴黎是富人的天堂,也是富人之狗的天堂。在巴黎除了有狗餐馆、狗医院、狗娱乐场外,还有狗墓园。狗墓园是富人们专门埋葬狗和猫的公墓。墓园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与其说这里是庄严肃穆的墓,不如说是情人幽会的乐园。  相似文献   

4.
狗这一辈子     
刘亮程 《法制博览》2011,(18):20-20
一条狗能活到老,真是件不容易的事。太厉害不行,太懦弱不行,不解人意、太善解人意了均不行。总之,稍一马虎便会被人剥了皮炖了肉。狗本是看家守院的,更多时候却连自己都看守不住。活到一把年纪,狗命便相对安全了,倒不是狗活出了智慧。尽管一条老狗的见识,肯定会让一个走遍天下的人吃惊。狗却不会像人,  相似文献   

5.
狗中风     
齐爷养了一只非常漂亮的宠物——狐狸狗。这狗,体形像小板凳,两头齐,脑袋活脱脱像个小狐狸精。这狗机灵得很,打人前一跑过,晃人眼睛。齐爷退休了,对狐狸狗宠爱有加;狐狸狗也颇通爷性,有人来访,就先声通报。狗不离齐爷左右,遇到路面坑坑洼洼或缺井盖  相似文献   

6.
沙子龙 《法制博览》2010,(16):62-62
朋友13岁的儿子想养一只狗,朋友不同意。成年人想要拒绝天真的孩子,理由要多少有多少:狗会乱咬东西,谁谁谁家的羽绒被就被咬了一个洞羽绒满天飞;狗不干净,上次去谁谁谁家,放在门口的鞋就被尿湿了;狗费钱,狗食洗澡美容比你这个小兔崽子还破费……  相似文献   

7.
与天然、纯朴、极少雕饰的乡村比较,城市的风景、心情要繁琐复杂得多。比如,乡人养条狗,叫养“条狗”,听起来狗就很威猛,绝少宠物的意义,狗的作用也简单:看家护院、做人的帮手。城里人养狗,叫养“只狗”,这样的狗,听起来是乖巧、亲昵、恩宠、是宠物,虽狗还保有了看家护院的天性,但城里人一般弃置不用了,改为让狗儿们当了自己的“儿子、女儿”,赋予狗们更多的非狗的属性,成了亲爱的。所以,城里的狗就成了和城里人匆忙的脚步、闲逸的生活一样的一道风景,城里的狗就和城里的人、城里的生活一起被复杂化了,以至政府对城市养狗的事情不惜工本,出台一大堆的政策法规,以应对这种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目前全国约有一亿只狗,每年近百万人被狂犬咬伤……中国好发'冷热病"。当城里这热那热过后,如今,养狗热也在悄然升温。养狗成了一些人的.'时髦" 狗养得多了,接踵而来的便是可怕的狗  相似文献   

9.
饮早茶     
《南风窗》1989,(6)
“北京狗”与“地老虎”“北京狗”是世界名犬之一种,在国外出版的大型名犬画册中,都有它的尊容。一个著名大学的生物系某教授正在研究野生动物,希望找一只“北京狗”,可是在国内南北奔波,东西寻觅,居然毫无所获。“北京狗”绝迹了吗?不。这位教授说,国外与香港都有的是,不过要“引进”却又要费一番功夫。他感叹地说:“国内由于防止狂犬病,这么多年一直禁止养狗,结果连名犬也趋于消亡了。香港几乎遍地皆可见狗,他们并不禁止养狗,也没有出大毛病,是否在防止狂犬病上有一些灵药呢?”这位教授呼吁重视野生动物之保护,他说他曾经建议北京某酒厂不要出“虎骨酒”,因为老虎在国内已经日渐稀少,不堪再“拆骨”了。如果  相似文献   

10.
韩旸 《工会博览》2006,(4):28-29
今年是狗年,我想应该写篇名人与狗的故事。可写谁呢?想来想去,我把目标锁定在了马俊仁身上。这个曾经辉煌的金牌教练,退休以后成了养狗专业户,而且养的不是一般的狗,是藏獒,一种形如藏驴,吠声如狮,凶猛无比的古老犬种。于是我怀着一颗好奇心,拨通了他的电话。一位当过体育记者的朋友听说我要采访老马,拍拍我的肩嘱咐着:“老马  相似文献   

11.
人类认识最浮浅的生物种类是人类自己,而认识最深刻透彻的对象是狗。人类同狗打交道的历史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我们祖先最早饲养的动物是羊,随后便有了牧羊犬。几十万年日夜交往的结果是,人类看透了狗的品性。在人类用来形容动物的俗语里,狗独占鳌头。“狗眼看人低”,人类知道狗其实是看  相似文献   

12.
一条狗,哪怕它整天被人踩在泥潭里,哪怕它每天都指靠乞求别人一两根沾满了口水的骨头活着;只要它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狗,只要它知道自己呆在什么地方,只要它知道自己过的是什么日子,它就有救!  相似文献   

13.
签名的故事     
权威人士不无自豪地说,人类是世界上唯一会笑的动物,也是唯一会思考的动物。据说这是通过观察、分析、推理得出的理性判断。我微笑,我思考,但有时我免不了纳闷儿。人的微笑,不过是脸上的一种肌肉搐动。我常看到马屁股上也有类似的搐动,凭什么肯定那不是另一种微笑呢?又如,狗在高兴时会摇尾巴,我们不是狗,怎么知道狗摇尾巴不是在微笑呢?  相似文献   

14.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是一句众人皆知的歇后语。一般来说,狗的本职工作是看家护院,它抓耗子的目的无非是贪图那口可怜的耗子肉而已。狗在做好看家护院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加班抓几只耗子解解馋,也无可非议,但是如果一味贪吃耗子肉而丢弃本职工作,难免要遭到主人的遗弃了。  相似文献   

15.
偏好的冲突     
石勇 《南风窗》2013,(7):8-8
看来,人类已经无法阻止爱狗者在高速公路上"拦车救狗"了。最新的一起发生在沈阳。"拦车救狗"好像有固定的作业流程:有爱狗者(自称或被媒体称为"爱心人士",而网民则称其为"狗粉")发现有运狗车,马上通过微博等发出"求救"信息,然后其他爱狗者开着私家车从四面八方赶来,情绪激动,拦着司机不让走,要"救"下"狗狗"。接报后,警方和相关部门也赶来。  相似文献   

16.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张好玩的贴图,说的是狗和猫迎接主人回家时的表现.画面上方的狗笑没了眼睛,吐着红舌头,十足的贱萌样,配文是:上帝啊你终于回来了,人家想死你了耶!下方是一只斜靠在沙发上的猫,懒散傲慢地抻着腿架着胳膊,一脸的不耐烦,有人配了这样的画外音:怎么刚死回来呀?赶紧弄饭切,老子饿了!  相似文献   

17.
张鸣 《法制博览》2009,(2):26-26
眼下,写动物很流行。最具明星相的是狼,其次是狗,不是一般的狗,那种据说比狼还凶的狗——藏獒。只是,虽然号称跟这些动物生活过,写出来的狼和狗,其实都是拟人的动物,把人的某些属性注入到动物的躯壳里,本质上跟迪斯尼的玩意,米老鼠、唐老鸭、三只小猪之类,没太大区别,无非是借动物说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8.
大街上,一位穿着崭新绿制服的姑娘,正执行着平生的第一次投递任务。啪!一块小石头砸在她身上,回头一看,一群小学生正在后头有节奏地喊着:“油老鼠!油老鼠!”小巷中,一位中年邮递员正为郊区农民分送邮件,突然腿上一阵剧痛,一只凶狠的大狗咬上来了……乡长说:这狗是在执行保卫任务。信箱前,一位居民拿着被退回来的信,既恼火又惊讶,那信封上歪歪斜斜地写着:“未通邮。”但  相似文献   

19.
幽默可以避祸吗?可以。有这么一例:南朝刘宋时期,江夏王刘义恭在朝中搜刮古董。侍中何勖已经交纳,却被催索不休。为了应付,他便在路上捡了两件垃圾:一是狗脖子上的套圈,另一是牛鼻子上的铁环。经过一番包装后,还郑重其事地修书一封。他向刘义恭说:“这两件宝物,一是秦朝丞相李斯家的狗项圈,一是汉代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家的牛鼻环。”王爷大悦,何勖也因此避祸。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比较偏僻落后的乡镇,有个特爱开会的乡长.只要乡里有个事,不管大小,都要先开会.结果有一次开会时他让狗给咬了,还闹了个笑话.至今在那个小镇还常常被人当笑料说. 话说一天,乡上派出所的所长向乡长报告,说街上最近发生了多起狗咬伤人的事情.而狗的主人大多是乡里有钱人家和一些干部的,他说他不好处理,请乡长定夺.乡长听完后感觉这事情很严重,因为乡上正在准备召开一个对外招商引资的农产品交易大会,上面很重视这次大会,如果让狗咬了来参加大会的客商,那如何是好?乡长思考了一会说:"那我们赶紧开个会,研究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