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许是由于出身寒门,故上台后对廉政很是重视。史载马皇后寿辰时,朱元璋把盛大国宴搞成“四菜一汤”请百官品尝。“朕请众卿先尝萝卜,多吃萝卜宛如多吃人参,可防腐治病,延年益寿;二尝韭菜,韭菜又青又长,吃了多想百姓得人心;三尝青菜,一青二白,两袖清风好为臣相;四尝豆腐,豆腐清白,公正廉明如日月,永保吾朝江山不变”。在劝廉的同时,又毫不手软地惩贪。丞相胡惟庸广收贿赂被处以极刑;驸马欧阳伦私贩茶叶被赐死;将军蓝玉骄横跋扈被砍头示众。笔者才疏学浅,对“忆苦饭”始于何时,起于何人无从考证。但…  相似文献   

2.
伊名 《政府法制》2010,(20):54-54
"四菜一汤"相传为名太祖朱元璋首倡。公元1368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遇天灾,各地粮食歉收,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可一些达官贵人仍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一天,适逢皇后的生日庆典,朱元璋趁众位大臣前来贺寿之际,有意摆出粗茶淡饭宴客,以此提醒文武百官当节俭度日。当十多桌席位的人坐齐以后,太祖便令宫女上菜。  相似文献   

3.
朱元璋发明了“四莱一汤” “食色,性也”,历史上有无数饕餮之徒,想方设法满足口腹之欲,所以在一些人看来,反对公款消费的第一要务,是与公款吃喝作斗争。  相似文献   

4.
李志刚 《江淮法治》2014,(16):55-55
正"三公消费",即指公务员差旅费、公车运行费、公务招待费所产生的三种消费,不独为当下热词,早在2000年前秦汉时期就有,而且历代王朝为规范"三公消费"、杜绝铺张浪费花了不少气力,但收效却不敢恭维。历代王朝为了维护自身统治,对官员出差接待标准大多作了硬性规定。朱元璋还动用严刑峻法整治"超规格接待"问题,甚至做出过"非军国重事不许给驿"的规定,其中流传至今的"四菜一汤"接待标准,就是朱元璋的发明。跟历朝皇帝相比,朱元璋非常俭  相似文献   

5.
《法学》1989,(7)
明太祖朱元璋在元末农民战争中扫灭群雄,推翻元朝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朱明王朝。朱元璋非常重视法律的制订及实施,他在总结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元朝的腐朽统治和覆亡的教训时曾说:“元氏昏乱,威福下移,法度不行”。所以他主张:“立国之初,当先正纲纪”,且明申:“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惩创奸顽”,必须用“重典”。基于这一治国思想,朱元璋于执政期间实行了严酷的重典之治。  相似文献   

6.
韩昌翰 《政府法制》2014,(33):48-48
1972年,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成功当选为台湾国民党政府的“行政院长”。新官上任三把火,蒋经国迫切地想干出一番成就来。当时,台湾社会奢靡之风盛行,造成了大量“舌尖上的浪费”,于是,蒋经国决定从台湾人铺张餐饮的陋习开刀,想狠狠地剁一剁社会上的奢侈之风,他颁布政令,一面严禁公私餐饮浪费,一面在公私宴请中大力提倡“梅花餐”,即五菜一汤,一桌十人的就餐标准。  相似文献   

7.
朱亚平 《政府法制》2013,(20):27-27
朱元璋的江湖义气,在许多史料和传记作品中都有记载。吴晗先生在其《朱元璋传》中,曾经对此绘声绘色地做过描述:朱元璋少年当放牛娃时,有一次,他与同村的徐达、汤和、周德兴等一干小伙伴,在山上玩饿了,又找不到吃的。于是,朱元璋提议,将自己替人家放牧的一头花白小牛犊宰了来吃。大家欢呼雀跃,吃得心满意足。随后,当一群小坏蛋意识到无法向主人交代时,朱元璋一个人拍胸脯承担了全部后果。他想出的主意是:告诉牛主人,小牛钻进石洞里,拉不出来了。最后,事情以朱元璋挨了一顿痛打并丢掉放牛的差事而告结束。  相似文献   

8.
<正> 被告江×,系江西某矿食堂炊事员。一九八二年九月五日下午六时三十分,被告在厨房灶内加大煤火,将十八斤菜油倒入锅内,准备炸油豆腐。在去取盛豆腐的菜盆时,他见矿工刘×与食堂工作人员李×等人在售饭菜处(距炒菜房间大约20米)闲谈,也凑了过去。七时左右,管理员曾×发现油锅起火,即大喊:“不得了,锅里起火了!”被告人听后,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做官如航行,权力像水,金钱如风,美色似浪;定要以公正为船,廉洁为舵,勤政为帆,否则必将会船翻人亡”。作为人民检察官的我们,当面对惊涛骇浪的挑战与考验时,如何把好人生航行中的“舵”,关键还是要看能不能守住自己那口“井底之泉”。史载,明太祖朱元璋在给预任官员上“告诫课”时,会给部下算一笔账,晓以利害,他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像是守着井底之泉。  相似文献   

10.
葛忠雨 《政府法制》2012,(18):18-18
明朝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王朝,它最大的特殊之处,便在于恢复了已经被废止上千年的殉人制度。早在朱元璋在位之时,这种殉人制度便已在朝廷中流传开来。公元1395年,朱元璋的次子朱爽(也就是秦王)死后,朱元璋便命秦王的两名王妃陪葬,以使自己的儿子行走于黄泉之路上也有人陪伴。  相似文献   

11.
“重典治国”既是朱元璋的立法指导思想,亦是其司法指导思想。“重典治国”的司法实践基本上贯穿于洪武一朝。学界关于朱元璋统治时期的“重典治国”不乏研究,但其重典之故、重典之“重”、重典之人、重典之效依然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2.
明太祖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推行用严刑峻法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重典治国”政策,是朱元璋法律思想的核心内容。朱元璋用重典治乱世不仅表现为扩大了惩治反叛、大逆等罪的范围和加重对“贼盗”等财产性犯罪的量刑,而且表现为严厉制裁贪赃枉法的官吏以及刑罚手段的极端残酷。公元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政权后,为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政治上、经济上、法律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典治吏”与惩治贪污贿赂就  相似文献   

13.
按照党的十八大部署,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全党深入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律人先律己,才能上行下效,逐层落实,步步内化。抓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中央领导行在前、言在后,已经开了好头,做了示范。从"四菜一汤"到"八项规定"再到"微邂逅",多次通过回信的方式与农  相似文献   

14.
导弹司令杨业功一生清正廉洁,他在家门旁贴上“携礼莫入”的警示字条,几十年来不曾有人能携礼进入他家;他下部队,随车带着热水瓶、方便面和军大衣“三件宝”,严格规定四菜一汤,如有违反,他马上走人;他每年经手上亿元的经费,但每逢出差,从不住豪华客房,而是和司机住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15.
李次民 《政府法制》2013,(21):43-43
节俭成为2013年“两会”新会风。事实上,此风由来已久。中共八届六中全会开会前5天,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亲自到宾馆听取相关汇报后说:“用餐简单一点,注意节约,每餐四菜一汤,不吃山珍海味。”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法治”意味着“多数人之治”(民主),“人治”则意味着“少数人之治”。但在我国古代的“法治”观念里并无此义。却认为法为道之用,因而在法治国家里执政者就是“执道者”。所以只有知道、行道者的“君子”才能承担这一神圣任务。而“君子”在社会里却是少数。所以,“法治国家”并不意味着“多数人之治”,而是“君子之治”。这一“法治”怎么评价?想就此谈点浅见,并与西方的“法治”观念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17.
赵元波 《政府法制》2012,(33):49-49
元末年,朱元璋参加了推翻元朝的农民起义军红巾军,逐渐成为起义军的首领。“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他心里有了想当皇帝的想法。知易行难,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要想当皇帝,脱颖而出,谈何容易。朱元璋很想找一个“诸葛亮”来给自己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18.
明初廉政特点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开国之初,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竭力倡导下,推行了一场规模宏大、颇具特色的惩贪倡廉法制建设。一、强化监察在国家政权中,监察机构是既“防贪于未然”,又“惩贪于已然”的保障廉政的最重要机构。朱元璋认为:“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  相似文献   

19.
据宰昌府志记载,有一次朱元璋召见一批从基层选拔来准备重用的官吏,考问他们:“天下什么样的人快活?”众人所答,朱元璋都不满意.当有个叫万钢的回答:“畏法度的人快活”时,朱元璋称赞道:“说得好!”随即任命万钢为广平府佐官.“畏法度的人快活”,确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法度者,法律;快活者,心情舒畅也.这里的“畏法度”,不应单纯理解为惧怕法律,而应引伸为知晓法律,懂得法律的  相似文献   

20.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曾给他的手下的人算过一笔账:老老实实的当官,守着自己的奉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不满,但可天天汲取,用之不尽。朱元璋的这个账算得颇有哲理,不妨称之为“一口井”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