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媒体     
正人民日报:党委须先种好责任田在党风廉政建设上,党委负有主体责任,党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有权必有责,履责须担当。党委一把手更需要增强责任心,种好责任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抓早抓小,有病就马上治,发现问题就及时处理,不能养痈遗患。  相似文献   

2.
沈小平 《政府法制》2005,(17):22-24
近一个时期以来,政府官员因为工作不力或失职公开向公众道歉的现象屡见不鲜,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通过媒体神态凝重地向公众公开道歉,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一声道歉,表明了政府官员们已经从思想和态度上充分认知了公仆的服务意识,确立了“有权必有责、有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权力观,彰显了执政理念的进步和执政水平的提升,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政府官员公开道歉,作为一种主动承担责任的行为,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和对抗情绪,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改进政府工作, 无疑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政治空气。  相似文献   

3.
2008年中国法治政府建设伴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迈出了坚定的步伐。在这一年,中国的法治政府建设围绕无边大爱这一新的历史主题,开始了行政程序建设的新实践,同时围绕着限制公共权力、信息公开、有权必有责等主题,实践了新的法治政府追求,为和谐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有权必有责,权责须一致。权力与责任的正比关系,是确保权力正当运行的基础。这就好象交通工具的进化——速度的提升必须伴随安全措施的提升。一辆没有刹车的汽车,速度越快也就栽得越惨。"有权而无责"或"权大而责小"的责任机制,造就了官场畸形的高风险。如今官员贪腐弊案事发,涉案金额动辄以千万甚至以亿元计。若问责制能把关在前,让权力及时得到警醒,何来如此乱象!  相似文献   

5.
法治政府与问责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安 《政府法制》2008,(23):12-13
问责制是法治政府不可或缺的构成要件和府的七项目标和依法行推进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建设法治政政的六项基本要求中的第六项即分别是“行政权力与责任紧密挂钩”、“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  相似文献   

6.
王仰文 《法治研究》2013,(12):98-106
行政决策责任追究制度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过程,随着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不断发展与相关立法的不断完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理念已经逐步成为政府官员深入骨髓的认识,也成为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重点与关键。细致观察并认真反思中国行政决策责任追究的历史脉络与制度文本,探寻其发展完善的路径,对于该项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中的一件大事,其所蕴含的“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全新法治理念,必将对政府行政管理工作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今年以来,我市按照国务院、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紧紧抓住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重要契机,从全面理解行政许可法、全  相似文献   

8.
行政问责制是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民主政府和效能政府的重要保障。自2003年"非典"之后,我国政坛掀起了一场迅猛的"问责风暴",取得了一大批问责成果,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却凸显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完善行政问责制度,以确保政府部门及官员真正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由此建立起廉洁、高效的责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相似文献   

9.
楼自力 《中国司法》2010,(11):36-38
新《国家赔偿法》的颁布实施,是“人权入宪”理念在专门法中的具体拓展和延伸。其在规范赔偿程序、畅通赔偿渠道、保证赔偿支付等方面的完善,充分体现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的现代行政法治精神。新《国家赔偿法》在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保障赔偿请求权人获得国家赔偿的权利的同时,也对各级行政执法机关的行政执法行为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论人体组织器官支配的法律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静 《河北法学》2000,(2):133-134
公民有权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不受非法侵害,但公民是否有权自损健康,让与自己的身体组织器官,以挽救他人的生命呢?我国法律对此没有明文规定,作者认为:公民有权支配自己的身体组织器官,这种权利属于公民身体权的内容,但公民在行使此项权利时,要受到法律的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11.
行政许可是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手段,也是行政管理方式和行政权利的重要体现。行政许可法的正式实施,必将为建设有限政府、服务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提供难得的契机。“有权必有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现行行政许可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痼疾。所以,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对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但也存在些问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正通过开展述职述责、述廉报告、党风廉政建设巡察等手段督促各级党委、纪委树立全局观念,坚决刹住从本地区、本单位利益出发考虑问题,更不能行好人主义、个人主义以淡化责任追究,对违反责任制规定的行为坚决追责。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是推动责任落实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责任制的有力手段。有权就有责,权责要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从突发灾难、特大事故,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一个又一个道歉官员的面孔出现在人们眼前。有关官员道歉的新闻见诸报端的频率不断增加,似乎已经成为官场生态中的一大热点,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也许,这是时代的进步。但是,与道歉相比,人们更期待官员的问责与问题的解决。因此,新一届政府实行权力清单制度,完善问责程序,公开问责过程,明确问责主体和对象,切实增强行政问责的可操作性,营造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的浓厚氛围;同时,中央加大反腐力度,加快领导失察问责制的推行,落实党政一把手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强化责任追究……我们期待,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责任政府和服务政府;我们坚信,这是比单纯的官员道歉更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公民概念在我国的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馨元 《法学》2004,(6):23-32
从“公民”的缺失 ,到公民概念的确立和普遍使用 ,公民概念几乎伴随着中国追求宪政的每一步进程。公民概念在一个国家发展的特殊历史影响着公民意识的培养以及公民社会的建立。中国百年历部宪法性文件在臣民、国民、人民、公民的使用上的发展变化及其背景折射出政治话语的变迁和政治文明的转型。在国人孜孜以求的宪政建设中 ,公民实质上是指具有国家国籍并有权参与国家公共权力行使与监督的人。但长期以来“公民”的习惯用义与文本含义之间的落差 ,说明公民概念到了亟需澄清的时候。  相似文献   

15.
刘林波 《法制与社会》2010,(13):286-287
权力和职责是相对的、平衡的,有权必有责。警察权力作为一种权力也是意味在行使权力的同时也要承担该行为引起后果的责任,行使某种权力既是一种权利,又是一种义务,这也符合权力具有相对性的原理。“绝对的权力会导致绝对滥用,要防止权力滥用就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当前,我国警察在行使权利时存在许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警察执法的公信力,如何正确的认识这些问题,并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方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解读一:关于自愿捐献原则的规定条例规定:公民有权捐献或者不捐献其人体器官;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强迫、欺骗或者利诱他人捐献人体器官。捐献人体器官的公民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并应当以书面形式表示。公民已经表示捐献其人体器官意愿的,有权随时予以撤销。公民生前表示  相似文献   

17.
廖翔华 《河北法学》2000,(4):158-159
现有的行政诉讼法在有权提起诉讼的公民死亡、行政诉讼中原告死亡时将有权提起诉讼或有权决定是否参加诉讼的诉讼主体限为其近亲属,对与该公民有直接利害关系的法律主体的利益缺乏应有的保护。因而有必要从法律上确立此类利害关系人的诉讼主体资格,从而实现弥补该项法律漏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廉政观点     
《中国监察》2011,(22):47-47
赵洪祝:加强和创新被会管理要在依法监督上下功夫 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指出,依法加强对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管理主体的监督,要通过完善监督体系,规范各类公开制度,推行“阳光司法”,以司法公开推进公正廉洁执法。要健全问责制度,认真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规定,明确岗位职责,规范工作程序,加强绩效管理,健全责任体系,对决策失误、违法行政、滥用职权、失职渎职等行为,要严格依法追究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的责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须赔偿,推进问责法治化,提高执法效果。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社会的分离是公民以及公民意识生成的前提。公民意识是法治国家的产生、存在和运行的心理基础和社会人文背景。公民意识生成的逻辑前提是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对于公民意识的分析与认识的客观基础,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所奉行的运行规则的差异性。法治国家意味着对人的主体地位的重视和对法治文化的尊重。公民意识作为法律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法治社会法律秩序内化的关键,法治国家不仅要以法律为基础,更要以具有法治精神的公民意识为基础。  相似文献   

20.
正在美国,有这样一种现象:公民推着政府走,政府围绕公民转。公民有较强的参政议政能力,对政府的运作非常关注。公民与政府为了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美国加州旧金山市市民督促市政府、市议会于1999年诞生了全美第一部阳光法令。该部法令主要涉及记录和会议的公开,监督政府实行阳光运作。据加州宪法规定,公民有权修改宪法,有权获得政府信息,目的在于监督政府行为。在2004年的宪法修正案中,专门增加了政府信息公开这一项条款。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