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广州干了十多年记者,因公因私,也到过香港多次。然而,像个真正的记者样,拿上一张地图,在那些名字古怪、弯弯曲曲的陌生街巷中东跑西颠地“扑料”,非正式地过一回“香港记者瘾”,却一直难有这样的机会。  相似文献   

2.
香港记者在东南亚新闻界素有“拼命三郎”之称,这是不少同行所承认的。近年来,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记者频繁进入内地采访,与内地记者有不少交流接触,那么,在“拼命三郎”眼中,大陆记者又是怎样的形象呢? 香港是一块紧张、繁忙的商业地区,新闻记者更是一项马不停蹄、手脚生风的职业,虽然记者的薪水与其它行业相比并不乐观,但他们的工作紧张程度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相似文献   

3.
6月15日,陕西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田园度假山庄,一场高科技企业融资研讨会正在进行。在会议举办方没有邀请任何媒体参加的情况下,记者以一句“梁定邦先生已经答应了本人的专访”得以闯入。 梁定邦1946年生于香港,祖籍福建,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为香港资深大律师,1995年2月至1998年9月任香港证监会主席,现任中国证监会首席顾问。梁氏两年前即受总理朱镕基的力邀来为中国证监会服务。他属于朱总理所说的那种“付多少工资都行”的专家,但他只愿领取1元的薪水。 在15日下午会议结束后,记者最后一次与梁定邦敲定了采访时间,梁说:“晚上8点的会我还要参加,你可以9点钟来找我,只要你可以晚睡,我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4.
一群青年围着电视机,发狂地嚷:“快!金皇后!”“快!大力神!”“美人鱼,追上去!”时而顿足捶胸,时而手舞足蹈,恰似伦敦足球迷,现场观看世界杯大赛。“哈!我赢啦!”其中一个蓦地跳起,“请客!2000元,通通请客!”话未说完,一伙人碰翻了凳子冲出门外。  相似文献   

5.
都说香港记者有非凡的语言创造能力,比如将“财富缩水”说成是“财富蒸发”,将“狮子大张口”说成是“飞擒大咬”等等。这次,我算是明白了港人称穷追不舍的记者们为“狗仔队”的理由,狗仔者,据我猜测,言下之义是像一群狗仔那样跟在“母狗”后面,话里行间,极为形象幽默。此次一路千里跟踪龙永图,颇有狗仔的味道,只是一路就有我这么一只狗仔,略为寂寞罢了。 1999年11月19日上午,广州中山纪念堂,共有3000人(不包括外面没有门票不能进入的众多听众)仔细聆听龙永图关于WTO的演讲,气氛极为热烈。事前,当龙永图即将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金融风暴洗礼的香港,已将“数码港”和“中药港”作为未来的两大经济增长点。数码港的主角是“小超人”李泽楷,那么,“中药港”的主角呢? 中药港呼之欲出 今年7月6日,香港工业署召开记者招待会,正式公布特区政府制定的“香港中药产业未来十年的发展大纲”,计划分四个阶段逐步将香港发展成为国际中  相似文献   

7.
《南风窗》(以下简称《南》):我看你的择业,是讲究对口分配的,你一个记者怎么会是这种专业的?是你自己选择的么?杨继绳(以下简称杨):说起来是40多年以前了,我中学时代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记者。那时记者在我心中是个神圣、崇高的字眼,马克思、列宁、毛泽东以及我尊敬的一些历史人物都是办过报纸,写过稿子的人。做记者不仅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更重要的是能为老百姓伸张正义。上初中时有一次语文老师在班上读了我的一篇作文后说,“杨继绳将来能做记者”,下课时有个调皮的同学弓着腰,撅着屁股,在我面前一边蹦着一边喊“记者,咔嚓!记者,咔嚓!…  相似文献   

8.
午夜,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起飞,经过13小时的漫长飞行,降落在国际十大航空港之一的法兰克福机场,随即转机续飞45分钟,终于抵达汉堡,开始了我在德国的留学生活。打工一日受中国留学生的影响,经济较宽裕的我也想去打工。一日,我在一间专卖便宜物品的商店遇见一位香港老板,他看出我来自中国,就操着“香港普通话”问我想不想打工。原来他在汉堡开了一间中国粤菜馆,请了一位不懂粤菜的印尼后生主厨,我问厨师什么是正宗粤菜,他说他一窍不通,但有瓶中国酱油,骗“鬼佬”就绰绰有余了。汉堡有400多家中国餐馆,“传统粤菜”、“潮州风味”、“北京烤鸭”、“正宗川味”等招牌十分醒目,开店的多是港台、印尼等  相似文献   

9.
1993年9月至94年3月,我与邱恩田老师同赴香港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学术研修。除专题的研究与收集资料外,我对香港的学术界,特别与我们本行有关的学术圈亦饶有兴趣。现就一已所知,贡献大家,聊作参考。 香港是国际性大都会,面积千余平方公里,人口600万,98%为中国人。目前其金融地位居全球第四,港口吞吐量居亚洲第一,人均GNP已达18000美元,是全球华人地区或国家中最高者。香港在亚洲“四小龙”中成就举世瞩目,有所谓“香港现象”或“香港奇迹”之称。香港的繁荣是与其重视教育、繁荣学术分不开的。香港的朋友们常对我这么说。  相似文献   

10.
香港是否开赌,迄今未有定论,但相信不会是空穴来风。我们关注香港“赌城”,倒并非因为这是一条有趣的“花边消息”,而是可以从“赌城”的设想中看出,过去两年的金融危机对香港乃至亚洲经济的深深伤害。如果不是伤之太切。香港又何至于与弹丸之地的澳门“争食”? 在许多人心目中,金融风暴不过是一个已过去了的“新闻事件”而已。但伤痛并未远去。过去的香港人忙于从股票和地产中赚取“快钱”,韩国人则陶醉于大企业的狂热扩张中。他们现在的痛苦正是一种历史的偿还。天道酬勤,只有汗水才能让我们的成功更踏实。  相似文献   

11.
人在劳动中     
李北方 《南风窗》2013,(16):10-10
我在某个地方听过易中天教授谈论香港人对工作的态度:易教授一行人在香港乘船,中间遇到一些周折,负责导引的香港本地人尽职尽责。易教授等人向这位香港人表示歉意,但他不以为然,说:没关系啦,我尽心做事才能有这份工啦。我认识一位韩国朋友,是电视台记者,属于中产阶层,她跟我讲过对到韩国打工的朝鲜族中国人的看法。中国与韩  相似文献   

12.
去年12月下旬的一天下午,记者经过广州解放北路梓元岗梅山大厦附近的人行道,见到路边有三三两两或坐或立的男子,用目光打量过往的行人。当记者以同样的目光打量他们时,立即有一个穿黑西装的青年过来搭讪:“喂,要不要货?”我问:“什么货?”他答道:“假币。”我说:“拿货来看。”那人说:“跟我来。”便带记者上了石阶来到梓元岗商贸城门口一  相似文献   

13.
在“巨龙杯”银利来桥牌赛的颁奖会上,刚刚获胜的聂卫平想起了海峡对岸的好友沈君山。目前按台湾当局的做法,他们仍无法通邮。“聂大帝”(现时北京流行的聂卫平的绰号)在宴会间求教各人;“我怎样才能让沈君山收到我的信呢?”有人说:“你把信写好,装两层信封,外面一层写上寄给香港朋友的,里面一层写沈君山的地址。当香港朋友收到后,撕掉外皮,把信从香港发出,不就可寄到台湾去了?!”大概这方法还是麻烦,“大帝”沉吟未语,这时  相似文献   

14.
清晨,把姐姐一家人送上去九龙的列车后,我便匆匆赶回单位上班。回到车间,听见有人在窃窃私议:瞧;阿君穿得多漂亮,准是她的香港姐姐又回来了。我们加班加点,还不如阿君有个大“南风窗”呢……以前,我听了总是不置可否,微微一笑。今天听了,心里好象有点不舒服,有股说不出来的滋味。好友阿秀看出我有点不高兴,就说:“君姐,别理她们,眼红病!”我轻轻叹息说:“唉,她们看见我多一两件光鲜点的衣服,就以为一定是香港送来的,其实……”我姐姐是在50年代去香港的。妈妈孩子多,就把姐姐送给香港的舅舅寄养。舅舅是一间工厂的小老板,没日没夜地干,也攒了几  相似文献   

15.
没去香港时,常听说香港人挺有公德心,今年4月初到香港旅游了一趟,我才发现与此相连的不少奥秘。沉默的“钢琴家”香港地铁是个招惹是非之地。由于不断涨价,地铁公司激怒了不少香港人,舆论媒介纷纷批评地铁公司为了一己利益而无视民众,而民众则一会儿设讲坛,一会儿递抗议书,甚至闹到上街游行。在我心目中,香港的地铁肯定是个乱哄哄和吵吵嚷嚷的地方。记得有一天,为了办事,我离开旅行团,随人群流入了一个地铁站。香港地铁每日载客量达150万人,公认的世界第一。恰好是早晨上班时分,偌大的地铁站台上,挤满了匆匆赶车的男女。香港人做事似乎特别着急,为了尽快输送人流,地铁出入口的自动扶梯调校得特别快,但穿梭不息的“上班一族”仍嫌太慢,  相似文献   

16.
王雨 《法制博览》2011,(18):31-31
趁着“五一”空闲,想给侄儿、侄女买几身衣服。打电话给报社的一位记者朋友——她是日报“服务周刊”的记者,对这方面内行且有“内线”,能买到便宜货。记者朋友接了我的电话,竭力劝我:“不要去,马上要‘节日执法’了,到时候肯定要曝光一批假冒伪劣儿童产品,而且那几天商家特别‘乖’,你绝对可以买到价美物廉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讲师曹景钧博士应我系邀请,于1995年5月12—28日来我系进行了学术访问。在访问期间,曹景钧博士与我系师生就香港和内地的有关问题进行了学术讨论和座谈。并就“香港廉政建设与反腐败”、“香港政制及其与内地的关  相似文献   

18.
领导同志,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神速,信息产业部功不可没。笔者在“两会”期间读到了记者对您的专访,很有感慨。因此,写下这篇小文与您交交心。在记者问到您对当前百姓反映电信价格较高的问题时,你如此回答:“由于联通和移动的股票在香港和纽约等地上市,使得大陆消费者与股民分离。……而大陆消费者购买不到移动和联通的股票,因此就希望电信价格不断下降。”我想,百姓希望电信价格下降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持电信股票,而是他们  相似文献   

19.
强劲的台风刚刚横扫过台湾海峡不久,从香港起飞的华航波音747,呼啸着越过了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午12点多,飞机平稳地降落在台北桃园机场。“各位观众,这里是台北机场。大陆记者赴台采访团,今天,9月5日中午抵达这里。”坐在我身旁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张长明、景春寒正在紧张地拍摄我们记者团到达的现场。这是一个历史性的镜头,是一个被称为“翻开新的一页”的重要时刻。43年来,大陆18位记者第一次正式组团,应台湾海基会邀请,到美丽的宝岛采访。这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各家新闻单位派出了强大阵容,那抢拍镜头的场面,连一些素有采访经验的台湾记者也叹为观止。至于我们大陆18位记者,更是大部分人  相似文献   

20.
杜平 《南风窗》2007,(13):28-29
香港回归之前,笔者还在布鲁塞尔担任常驻记者。有一次在北约总部采访时,英国驻北约代表团的一名外交官和我聊起香港的前途,包括香港回归之后与中国内地的关系。这位官员向我提出了两个十分悲观的看法。第一种看法在当时的西方社会非常普遍,那就是,英国撤离香港之日,便是香港的自由走向终结之时,因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容忍任何政治异己";第二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