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辉 《前沿》2013,(12):120-122
当前,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和自由意志的完善出现了偏差,责任意识呈现弱化甚至缺失趋势.表现在注重自我权利,个人责任意识淡化;纪律意识松懈,角色责任意识弱化;家庭责任意识淡漠,社会公德意识缺失.其原因在于大学生自我心理和意识发展的不成熟,学校教育的错位和家庭教育的误区和社会多元化造成传统价值观念体系的解构.构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需要创新责任教育理念,优化责任教育目标;在教育方法上实现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网络一体化的责任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2.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校教育的偏颇、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大学生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使得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现象日渐突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可以从社会、学校、家庭及大学生个人四个方面来寻找解决的对策,以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3.
通过调查问卷发现,“80后”大学生个体展现出了较强的责任意识,他们对他人的责任、对社会的责任表现较为积极,但对家庭的责任、对自我的责任尚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与此同时,他们对本群体责任意识的评价相对较低。在“80后”大学生成长的过程中,社会经济基础、思想文化氛围、自身家庭结构与学校教育体制等因素,深刻影响着他们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加强“80后”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重心应适当向家庭责任意识与自我责任意识倾斜,视野应由高校向社会、家庭、中小学延伸,途径应由知识输导型向实践体验型转变。  相似文献   

4.
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网络素质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网络素质在专业、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校应探索与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学生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苗天峰 《理论月刊》2005,(7):155-157
社会转型期的大学生存在诸多心理障碍问题,文章从学生自身因素、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影响方面论述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成因,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设心理育人环境方面提出了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传承》2016,(1)
近年来我国的大学生自杀和伤人事件不断出现,这说明部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的淡化,其原因有社会环境因素、大学校园忽视生命教育等。构建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应坚持学校教育为主,家庭、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方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并坚持生命教育的科学性、时代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原则。  相似文献   

7.
王雪燕 《前沿》2014,(1):147-148
大学是道德教育由他人导向型向自主导向型转变的起点。在经济全球化、媒体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家庭、学校、社会等因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及其行为。文中以青海高校为例,在对青海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部分大学生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从家庭、集体、职业、社会四个方面,探讨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意识的现状,并深入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文魁 《人民论坛》2010,(4):142-143
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大学生自身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才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相似文献   

9.
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大学生自主意识较强、自我实现愿望较高,而且功利主义比较盛行,自我索取等因素导致了责任意识淡薄。因此,当下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从培养责任意识、提高责任能力、创新实践育人方法和营造积极向上的责任环境等方面入手,来探讨深化、加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化角度看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有无责任意识是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和成才的关键因素,对构建和谐社会至关重要。因此对大学生责任教育要打破传统德育模式,完善责任主体人格;创新高校、家庭、社会协作教育体系;借鉴西方责任教育经验,研究与探索学校责任教育的基本理论。  相似文献   

11.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同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还须密切关注"四类人",并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影响因素及其二级变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诚信与否受多个相关因素影响,从大学生自身以外的因素来看,社会因素是最主要的外在影响因素,影响力最大;学校因素是第二影响因素,影响力其次;家庭人际因素是第三影响因素,影响力再其次。学校因素已不再是大学生诚信与否的第一影响因素和唯一影响因素,但要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学校因素仍然起着关键和主要作用。必须抛开纯"学院"式的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在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和对待社会失信现象并坚信党和国家治理失信的信心和决心、如何引导大学生走出家庭人际因素负面失信影响两个问题上要下大力气。  相似文献   

13.
魏华 《青年探索》2009,(3):25-27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世界观的形成过程尤为复杂,受到多种现实因素的影响,体现在家庭、学校、社会领域中,皆存在着影响大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因素,对大学生世界观教育应该积极发挥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的有利作用。  相似文献   

14.
潘媛  汪早容 《传承》2014,(10):120-121
大学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生挫折频发的主要阶段,大学生时常会遇到学业挫折、人际交往挫折、恋爱挫折和就业挫折。分析影响大学生抗挫力的主体性因素和客体性因素,结合挫折教育、责任意识教育、情感教育与自我教育,分别从大学生自身、家庭、高校及社会加以探讨,有助于对培养大学生抗挫力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性问卷调研数据的交互与回归,分析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个层面中11种因素对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自我教育、社区教育、媒体教育显著正向作用于我国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掌握程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在促进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水平增长上的应有功能未充分发挥.年龄、家庭经济水平对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的培养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应继续强化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充分挖掘家庭灾难教育的素质能力;切实发挥学校在大学生灾难生存技能培养中的应有作用;继续完善社区灾难生存技能教育功能;强化媒体在灾难生存技能教育中的积极引导作用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论高校朋辈心理辅导员培训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校开展朋辈心理咨询对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专业心理咨询必要的和有效的补充.开展朋辈心理咨询的关键在于怎样选拔和培训朋辈心理咨询员.本文结合实践工作对朋辈咨询员的选拔、培训方式问题进行了阐述,旨在构建朋辈辅导员培训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公安研究》2009,(2):96-96
胡子祥、徐文生、罗爱林在《中国青年研究》2008年第12期撰文认为,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所学校。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大学生的家庭功能和社会网络素质水平较高;家庭功能在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社会网络素质在专业、年级和家庭所在地上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家庭功能是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社会网络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高等学校应探索与建立家长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的新机制;学生家长应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大学生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8.
当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由于受到社会的、学校的、家庭的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大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绪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培养良好健康的心理已成为当前高校政治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是,网络也给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要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渠道,建立网上德育阵地,加强网上文明行为规范的建设.学校、社会、家庭互动,构建网络时代下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社会体系.  相似文献   

20.
当代大学生因受社会、学校、家庭及自身多方面因素影响,会时常表现出孤独或焦虑等情绪。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再结合本校学生特点,浅析高职院校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期我校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搭建完善的教育和咨询服务体系,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促进校园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