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包桂芹 《前沿》2013,(9):165-168
法兰克福学派文化批判理论针对的是工具理性对人文精神的侵蚀。这对于今天我国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与批判精神,建构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发展战略进程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化强国须提升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精神就要克服工具理性,即克服西方资本主义工具理性带来的物化意识和功利主义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工具理性精神之所以会带来物化意识和功利主义价值观,究其根源,仍在于启蒙理性日益偏离其源始初衷而走向极端理性化,使理性的知识论路向逐渐充当乃至异化为人的全部生活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自我生成之域。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立足于实践活动并改变着世界,从而是关于人解放的理论。从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价值形态世界、权利形态世界和历史形态世界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理论和观点解读人类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就在总体上确立了生活世界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的重要位置,使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生活世界理论得以展现。该理论是一种具有全局性视野的理论体系,体现了一种总体性思维的方法论意义,具有批判不合理现实的维度,是统一于价值批判、权利批判和历史批判的总体性批判。  相似文献   

3.
时统君 《前沿》2010,(9):39-41
西方马克思主义以降,人的生活世界回归渐趋成为诸多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个重要话语,自胡塞尔首创"生活世界"概念,至现代西方哲学巨子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瞩目关怀,无不印证回归生活世界已然成为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景观。因之,探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生活世界学说,必然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把握当代哲学的精髓及其时代走向。  相似文献   

4.
张婷 《长江论坛》2023,(2):42-49
西方学者批判反思资本宰制的消费主义文化主要包括五种理论进路。一是着眼于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提出无止境的消费引发自然对人的“反控制”;二是着眼于人与社会关系问题,提出象征性消费造成严重的身份和阶层“区隔”;三是着眼于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提出“占有式”消费泛滥导致主体自由的丧失;四是着眼于人与文化关系问题,提出“大众文化”消费对主体批判意识的消解;五是从“日常生活批判”角度揭示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殖民化。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合理吸收这五种批判路径所蕴含的有价值思想资源,对于加强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防范和规避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所面临的消费主义社会文化困境,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郑青 《长白学刊》2009,(5):23-26
基于批判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构想未来自由发展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实现了事实性和价值性的统一。虽然这种事实性有着现实的依据性,但由于它代表的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经常被称为“理想性”的政治价值观,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言说现实政治生活的现实性维度。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现的谋取方向、行为准则、评判标准、实现途径,以及现代中西方政治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政治价值观始终具有“现实性”的关照,利益政治这一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现实政治生活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西方马克思主义关注资本主义的社会变革和发展,它们从总体性原则出发,阐释出文化革命、文化领导权和文化批判的具体策略,开辟出一条不同于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路径,并由此对20世纪人类社会图景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文化批判理论的逻辑终局也使其理论思想逻辑的局限性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7.
尹北直 《前沿》2014,(7):22-25
“以人为本”思想,以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理论特色;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是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的生动例证,在理论创新中蕴含了文化创新,生动体现了建设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党的理论自信与全民族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生活世界”是西方现代哲学的重要概念,诸多现代哲学家都对其进行过论述,甚至可以说,回归生活世界成为西方哲学现代转向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其本质而言,“生活世界”就是人的世界,是人生活其中,并与之息息相关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自始便是处于生活世界中的哲学,是生发于生活世界并以其为归旨的理论.由此,我们可以称其为生活哲学.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之前探讨最多的可能是孔子及儒家思想,但不容忽视的是,老子也同样属于此列.老子及其哲学同样是关于生活世界的哲学,更确切地说,是一种生活哲学.  相似文献   

9.
公民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中华民族文化、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之间关系的实质是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西方核心价值观和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者之间的关系图谱。在处理当代公民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核心价值观之间关系时要在现代性与传统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继承与创新;在处理我国公民核心价值观与外来文化和价值观的关系时,要在世界性与民族性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批判的开放与包容。要实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西方文化和马克思主义三者的兼和并存、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0.
列宁建设无产阶级先进文化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史上,列宁以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系统地阐述了两种民族文化学说、无产阶级文化的党性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原理、文化遗产的批判继承以及“文化革命”等观点,形成了无产阶级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相似文献   

11.
对总体的人的论证和诉求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别具特色的理论主题。其基本理论指向是通过揭示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异化现象及其对人之存在和发展造成的单向度倾向,寻求实现人的总体性存在的理想路径。总体的人的理论构想进一步拓展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理论传统,为人们认识和把握社会及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阈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生活世界"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不仅仅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化的手段为群众所接受,更为重要的是深入群众的生活世界,关注现实生活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回归生活世界,需要确立人民群众在理论大众化过程中的实践主体地位,改变以往受动的理论接受方式,并且赋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将其自由、民主、平等价值观宣传为“普世价值”,并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重要的价值观.因此,学界对“普世价值”的讨论也形成了相当热烈的景象.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出发,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特点来简单分析什么是普世价值;如何正确看待普世价值以及如何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正确认识西方资本主义所宣传的自由、民主、平等.  相似文献   

14.
本期推介     
<正>在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研究"等课题的成果《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亲和性"——基于几组概念内涵的分析》一文中,海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增智提出,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迅速发展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能够批判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一直被人们所忽视。实际上,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内容极其丰富,马克思揭露和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国家的侵略、奴役和压迫等政治和经济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卢森堡、布哈林和列宁也主要从经济角度剖析西方发达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殖民主义、帝国主义、霸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霸权理论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后殖民主义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揭示和批判是马克思主义霸权理论的当代回应  相似文献   

16.
李明 《桂海论丛》2008,24(2):28-30
从历时态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分为早期、中生代、后现代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表现出了鲜明的理论特征,并且各个阶段之间又呈现出了逻辑上的“贯通”与“断裂”。从共时态上看,西方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主要包括哲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四种学理向度,深入研究该理论对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理论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主要论述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以生产力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将大大加速社会发展的进程;无产阶级既是大工业的产物,又是推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能动性因素;“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是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并必然使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具有世界性。马克思的这一理论给了我们巨大的启迪,我们在应对全球化的过程中,必须优先发展生产力,尤其是要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必须积极地参与贸易自由化,并从中学会向全球扩张;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方向;必须学会抵制、拒绝西方腐朽思想,学会吸收、接受西方先进文化,更应该学会文化创新。  相似文献   

18.
苏瑞莹 《前沿》2008,42(5):169-172
“回到生活中,回归生活世界”是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坚实出发点与归宿。而对现实生活世界及其何以可能的生成进行分析和探讨表明:“自然历史法则”、“剧中人与剧作者法则”、“生成性法则”就是对生活世界的生成、建构何以可能的一种理论抽象与把握的产物,它们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达到历史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文化相对主义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每个民族处理"民族文化"与"全球文化"关系的理论话语之一,是与文化哲学传统的创造相伴而生的、在批判文化进化论的过程中展开、在批判西方以经济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中得到进一步发展.文化相对主义是对"西方文化中心论"的某种校正与纠偏,是发展中国家对抗"文化帝国主义"话语霸权的重要武器.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重大理论创新。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文化思想沿着“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逻辑进路展开其理论、历史和实践轨迹,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基本遵循。文化自觉引领中华民族在现实世界中批判反思民族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和人民群众这三个文化主体的新构建,推动了中华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接轨,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文化自信是以价值观自信为核心,包含对内自信和对外自信两个向度,并区分为独特性自信和普遍性自信两个层次,成为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主线。文化自强是立足于世界文化格局重塑的现实语境,以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创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成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逻辑旨归。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统一于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类文化史上创造了新的中国文化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