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崔学东 《传承》2013,(1):86-88
始于2007年底的国际金融和经济危机,成为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尽管金融危机源于美国劳动收入比重下降,财富和收入分配空前不公,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不断萎缩,经济增长高度依赖不可持续的信贷消费和资产价格泡沫,但金融危机并不意味着以新自由主义、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为特征的增长模式的终结。经济金融化,社会保障私有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代表的资产市场在快速发展、不断完善的同时,也伴随着资产价格的大幅波动。资产价格波动可以对实体经济产生直接影响,也可以对金融稳定产生显著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实体经济。由于银行信贷是资产价格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最重要的渠道之一,因此从银行信贷视角分析资产价格波动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将对降低我国金融机构信贷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反思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逻辑发现,由美国房价下跌和基准利率的上升所直接引爆的次贷危机,之所以演变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主要在于:次贷证券化及各种结构性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引致信贷危机演化为资产价格危机;而盯市定价规则、动态信用评级及其银行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等金融系统内在的"过度顺周期性"恶化资本市场危机;跨国金融机构在全球范围内调整风险资产组合、降低风险资产比重的行为导致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降,全球金融市场陷于无序状态,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系统性金融危机.而全球资产价值的大幅缩水,通过财富效应、托宾Q效应和金融加速器机制的作用,使得危机由金融市场传导到实体经济,并通过国际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由消费型国家向生产型国家最后向资源型国家传递.  相似文献   

4.
金融业的改革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密不可分。忽视实体经济会加剧泡沫经济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忽视金融创新会影响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速度和质量。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撑,金融改革创新要立足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二者协调发展共同促进经济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常态"下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在于资产运营。根据资产形式不同,将资产划分为现金资产、实体资产、信贷资产及证券资产,基于江苏省1999-2013年资产面板数据,应用双对数回归模型和格兰杰检验方法,对江苏省资产存量及流量与GDP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产实体化和资产证券化对江苏省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促进作用,资产信贷化对经济发展有一定负面效应。江苏省当前应采取有效措施促进资产实体化和资产证券化,谨慎控制资产信贷化。  相似文献   

6.
美国次贷危机的演进历程与根源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次贷危机表面上是流动性造成的,但实质则根源于美国居民借助金融创新维系其"透支消费"模式的非持续性。房地产泡沫的破灭是次贷危机爆发的导火索,次贷衍生证券的设计缺陷与监管失当、金融机构的公允价值会计计量方法和以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为基础的资产管理模式,加剧了风险在全球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恶性传导,最终因金融系统过度"顺周期性"引发信用链断裂,使信用风险迅速蔓延至实体经济。次贷危机并未超越马克思危机理论对历次经济危机的逻辑归纳,本质上仍可定性为严重生产过剩的必然后果。  相似文献   

7.
71中国资产泡沫一定会破在改革过程中,投资冲动怪圈一直反复出现。由投资滞胀引起的资产泡沫,进一步发展就不在实体经济里了,就会转到虚拟经济里,所以就会形成了资产泡沫。  相似文献   

8.
朱磊 《两岸关系》2007,(10):27-29
资产价格,广义上指公众持有的股票、债券、房地产、外汇等资产的价格,狭义上通常指股票和房地产价格。资产价格泡沫,指资产的市场价格持续偏离基本价值。资产的市场价格等于基本价值与泡沫价格之和,因此泡沫  相似文献   

9.
推出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业绩考评办法,分别从信贷规模、信贷投向、金融创新、工作创新等四个方面对全区17家银行进行考评。经过金融风波的洗礼,在温州市龙湾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深切认识到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把发展实体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去年下半年以来,龙湾区出台系列措施,力推实体  相似文献   

10.
实体经济对金融行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而金融行业又能为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借助金融可以在多方面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诸如改善信贷服务、优化融资环境、提升实体经济的金融吸引力、完善法律法规与财税政策等。因此,我国还需借助金融搅活实体经济之水,实现金融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协同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创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产品同构性明显,导致了“实体经济层面资金紧缺、金融经济层面资金过剩”的普遍困境。创新信贷产品,扩大信贷边界对于实现实物经济和金融经济的对称运行意义重大。本文分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产品体系及创新的现状,并从几个创新案例中引申出信贷业务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资产价格泡沫与经济主体的完全理性并非互不相容。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资产价格可以长期而显著地偏离资产基本价值,并呈现出周期性爆发和破灭的特征。资产价格泡沫可以简单地产生于理性参与者对未来价格上涨的自我确认预期,也可以产生于参与者对资产基本面因素的理性预期。  相似文献   

13.
王宇在《经济学信息报》2007年8月17日刊出美国经济研究所Adam S.Posen的译文,指出:中央银行不应参与挤破资产价格泡沫。其理由是:第一、  相似文献   

14.
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的高流动性、高风险性、投机性和不确定性,常会滋生经济泡沫、诱发金融危机、危及经济安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体系中,CPI只反映与居民即期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变动,不反映房地产和股票等资产价格的变动。但随着金融深化程度的加深,资产价格,包括金融资产价格的波动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日益明显。本文参考现有理论对广义通货膨胀指数构建的探索,引入资产价格因素对我国的通货膨胀指数进行修正。实证结果显示,在采用规则性货币政策操作范式条件下,经修正后的新指数可以使既定的货币政策更有效。  相似文献   

16.
张惠 《桂海论丛》2014,(4):43-47
我国金融市场运行中存在扭曲现象,实体经济发展驱动力不足。随着金融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实质性推进,从根本上改变着实体经济的生存发展环境,处于弱势地位的实体经济部门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冲击与压力难以预测。现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存在着偏离实体经济发展、资金价格扭曲、资源配置无效等问题,"普惠金融"理念并未真正植入利率市场化改革,实体经济弱势群体遭受挤压。突破实体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是遵循市场价值的基本规律,积极化解利率市场化对实体经济的负向效应,提升实体经济应对利率市场化的主动性。  相似文献   

17.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住房抵押支持证券,它改变了传统的投融资体制,是近30年来金融领域发展最快的金融创新工具之一。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以拓展财务公司融资渠道,改善资产流动性,增进财务公司信贷业务透明度,降低经营风险。提升财务公司经营管理水平,支持企业集团发展。本文概述了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基本特征,从企业集团的需要和财务公司自身的需要等几个层面探讨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分析了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可能出现的出表风险、声誉风险和利率风险等风险等问题,并提出了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国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房地产信贷需求显得越来越迫切,房地产信贷在各商业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已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一个重要分支。本论文从宏观经济和金融理论的研究角度出发,阐述了房地产信贷市场的经济主体,以及房地产信贷对开发商、消费者、银行及政府的经济作用。在我国利率非市场化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近十年来房地产信贷市场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提出了影响房地产信贷供给与需求的主要因素,显示了房地产信贷在国民经济和金融领域中的重要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9.
田东玲 《桂海论丛》2000,16(3):75-76
广西经过50年的发展建设,积累了巨大的实物资产与金融资产,经济实力增强。但存在企业固定资产大量闲置、资产负债率高,对金融信贷的依赖程度过高,企业间拖欠款现象严重等突出问题。盘活用好广西存量资产是当前经济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企业利润那么低,银行利润那么高,有时候自己都不好意思公布。"民生银行行长洪崎在2011年年末一次公开论坛上的发言是个楔子,公开揭示银行业与实体经济之间矛盾的另一面。砍掉银行坏账,搞公司化改革,同时监控系统性风险,一度是中国金融体系的头等大事。但实际上,银行蚕食实体部门利润,挤压其他金融形式生长空间,导致金融体系"畸形"发育,这个议题却长期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尤其有必要反思银行业在过去两年大规模信贷扩张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