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的思想、观点和政治立场,从人出发,建构在人的基础之上的一项基本工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欠佳的根本原因在于人本的失落。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两大观念嬗变:一是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必须从物化领域向人文领域拓展;二是应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的沟通方式来解读,这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首次系统阐释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著作,蕴含着马克思“新历史观”的主要内容,集中展示了以现实的人与实践的历史为逻辑起点、以客观的存在与真实的理论为逻辑中项、以世界性的历史与共产主义事业为逻辑终点的关于肯定物质实践与客观历史的核心要义,对于以现实的人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在马克思“新历史观”视域下审视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赋予其更加科学合理的人本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有助于发挥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与实践中的鲜活力量,在科学理论中坚定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方向;在生动实践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内容;在崭新时代里展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实质。  相似文献   

3.
“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之为自由个体有效连接的关节点之根本,以及教育主体之间相互主体性对待和圆融理解之实质所在.在人本文化视阈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审视与反思,找寻迷失的人,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主体性建构,按照人的方式,把人实现为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应回归幸福本真,实现人的生存与发展内在要求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并由此产生的幸福之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4.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但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注主要停留在社会层面,而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常常被忽略.实现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要循人性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理论基础,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指明了"人本"理路;马克思人学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深入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人本理路,使之引导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支柱和智力支持,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江泽民同志的人本教育思想,从中国实际出发,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四有”新人为目标,系统地论述了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教育和构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国良 《湖湘论坛》2009,22(2):57-59
人文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关注与解决人的问题,两者统一于“人”之中。人文关怀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由于在价值取向、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定位不准。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相对缺失。严重制约其效度。为此,必须转换视域,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人文意蕴,将人文关怀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内容和方法中,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陈丽艳 《传承》2008,(22):42-4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但目前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关注主要停留在社会层面,而它对个人发展的价值常常被忽略。实现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要循人性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人本价值的理论基础,借鉴西方人本主义思想,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马克思构建唯物史观的基础性、总体性范畴,它融贯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创立的各个时期.马克思立足实践,说明人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获得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最终实现自由全面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具有现代意义的交往理论.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维方式的转变、理论基础的填白、本真意义的回归等维度开掘其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导引,建构以交往为生成机制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体间关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重构,从而达到在实践中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身转型和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生活的理性反思和现实社会剧烈变化的积极应对.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具有人本性、整体性、主体间性和无痕性,其工作重心是引导青年开展积极、健康、富有爱和责任的幸福生活.  相似文献   

11.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必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人学范式;要以有效实现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任务为准,构建实效性强的方法;要积极适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内容和主客体的变化,构建渗透式、启发式和疏导式、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方法;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结合,构建"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视界,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实行思想先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成为创新的基石,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动力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提供了科学指引,并营造了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因此,应深入发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从主体因素、主导力量、主要场所、关键环节四个方面探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路。  相似文献   

13.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认同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关键。在社会转型、市场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深入发展背景下,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调整滞后于外在环境的变化,在主体、内容、过程、价值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认同状况不容乐观。构建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认同度和有效性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假的意识形态,同时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和人类的解放。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当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对于个体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促进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养成,推动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整合,凸显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软实力"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中思想文化交流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把握自身的话语主动权,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1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任务的提出,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充实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教育内容,充分运用有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方法和新载体。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深刻认识和理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内涵,把握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主要原则,构建行之有效的途径,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科学地、有机地联系起来,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哲学阐释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哲学角度对以人为本的内涵加以阐释,认为以人为本是一种对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与地位的肯定,是一种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人是目的和人是手段的统一,就是坚持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就是坚持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就是坚持生存、发展和幸福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刘艳 《青年论坛》2011,(4):78-82
人们在认识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长期贯穿着———"怎样教育"、"如何教育"及"用什么教育"的思维模式。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阶级教育为基本教育手段,以党内教育和军队教育为着力点,以政治理论灌输和学习运动为核心路径的模式而展开。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由学习教育、辐射全民、典型示范、舆论导向、法制保障和学科建设六种要素构成的一套比较完备的运行模式,实现了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史上的重大突破与创新。  相似文献   

19.
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国高校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新课程方案吸收了以往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有新的发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融合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程的内容,然而,实践中,"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效果也不尽理想,因此,我们应当进行"基础课"法制教育部分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以实现通过"基础课"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针对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的问题,引入文化生态理念渗透至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内,将其内部各个部分相互配合、有效配置与科学引导,使得教育主体、客体及周围环境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文化生态系统,有益于改善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