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长春市西郊奶牛场饲养黑白花奶牛290头,其中成年母牛170头。从1987年1月下旬开始到7月中旬共产犊牛98头,其中45头母犊牛留场培育。52头公犊牛出生后24小时内全部出售。从3月初开始,母犊牛陆续发生腹泻,5月份达到高峰,45头犊牛中除1~2月份所产的8头和4月份产的1头出生后立即转移他地而末发病外,其余36头先后全部发病,发病率达100%;死亡11头,死亡效达30.6%。吃初乳不足的犊牛多在3~6日龄发病,而且病势急,死亡快,死亡率高。20日龄以上的犊牛和成年牛未发病。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内蒙古包头地区奶牛中流行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口腔、鼻腔粘膜溃烂,便血,胃肠粘膜出血、脱落,致死率极高。其中西滩奶牛场1990年11月至1991年4月共产犊牛94头,死亡93头。为此,我们采集病料,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诊为腹泻/粘膜病病毒(BVD/MD)感染所致。(一)材料 采取包头市合作奶牛场西滩分场2头新生犊牛发热期的血便、粘膜,无菌离心处理后作接种材料。  相似文献   

3.
1986~1988年,西安第二奶牛场发生拉稀的奶牛404头,发病率为41.66%,因拉稀而死亡和淘汰的97头,占患病牛的24%。作者对该场奶牛拉稀病病原作了调查,证实是由于饲喂霉败饲料而引起的真菌中毒所致。  相似文献   

4.
(一)发病情况 近几年来,在我县及邻近几个县常发现犊牛发生顽固性腹泻,病畜多为2月龄犊牛,治疗棘手。1987年,我们对本县某乡作调查,该病的发病率高达40%左右。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尤以春夏季多见。有时在春季产犊季节,一些村的新生犊几乎全部发病。(二)症状 病犊精神沉郁,体温升高(39.5~41℃),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尤其喜饮冷水。可视粘膜潮红、充血,拉灰白、黄绿色稀粪,后期个别病畜便中带血或灰白色伪膜,食欲废绝,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病程10~15天左右。  相似文献   

5.
1989年4~8月,在内蒙古哲里木盟高林屯种畜场七分场的犊牛群中,发生了以血尿为特征的传染病。经综合诊断,确诊为犊牛钩端螺旋体病。(一)发病情况 该分场共有2~10月龄犊牛283头,其中蒙贝利亚犊牛62头、西门塔尔犊牛81头、科尔沁型犊牛140头。发现血尿犊牛18头,9头治愈,9头死亡(其中蒙贝利亚犊牛4头,西门塔尔犊牛2头、科尔沁型犊牛3头)。发病率为6.36%,致死率为50%。  相似文献   

6.
1999年以来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王兴镇先后从安徽省蒙城县购回黄牛 5 0 0余头 ,其中 80 .0 %是母牛。 2 0 0 0年冬该镇桃田村集体牛场发生了犊牛球虫病 ,其中 6月龄以内的 2 5头犊牛发病 15头 ,有 5头因病情严重而死亡 ,发病率为 60 .0 % ,病死率为 3 3 .3 %。发病情况及症状 桃田村集体牛场共有 6月龄以内犊牛2 5头 ,入冬后进入舍饲 ,13头母牛产犊后留在产房 ,新生犊跟随母牛饲养。产房系土质结构 ,垫草、饲草及母牛乳头常被牛粪、尿污染 ,犊牛互相舐吮或舐食不洁净的草料。 11月底许多犊牛出现大便稀薄 ,饲养员认为是天气变化所致 ,未引…  相似文献   

7.
在国外,对边虫病的免疫研究较深入,一些国家已广泛应用活虫疫苗预防该病。而国内有关牛边虫病的报导甚少,四川尚未见报导。为此,现将1984年万县市奶牛场爆发奶牛边虫病的诊断治疗情况作一报告。 (一)流行概况及临床症状 该场自五十年代建立以来,由本地黄牛逐步改良和引进黑白花奶牛相结合形成了现有的牛群。1984年6月,又从广东省茂名市购进黑白花奶牛28头,分别饲养在该场的一、二两个分场。七月中旬,一头广东牛发病死亡。尔后,两个分场有几头奶牛陆续发病死亡,到10月上旬止,两个分场发生具有相同病状和相似剖检病变的共14头,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永川和宜宾地区60日龄内的哺乳小水牛,散发一种以拉白粪或灰白色粪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当地群众称为“犊白痢”。用粪便镜检证实为犊牛新蛔虫病,1980年以来我们用病牛粪镜检101例,现报告如下。 (一)流行资料 发生地区处于四川中南部丘陵地带,雨量充沛,水牛以青草或干稻草为主要饲料,多以圈养为主。圈舍内常有粪尿蓄积。本病无季节性,不分公母均可罹病,发病犊牛最小者16日龄,最大者56日龄。其中20日龄内发病7头,占发病犊牛的6.93%;20~30日龄发病40头,占39.6%;30~40日龄发病35头,占34.6%;40~50日龄发病16头,占15.8%;50~56日龄发病3头,占3%。在发病犊牛中20~40日  相似文献   

9.
(一)流行情况 据调查,本病是在1975年2月16日朱王堡乡三沟九队的马车去金昌市拉粪时发生的,翌日返回途中有一匹马发病死亡,将其马皮和一条马腿带回生产队饲养场,于7天之后,该队的8匹马、骡先后发生“拉稀”病,死亡5匹,治愈3匹,其中1匹病骡,在去朱王堡乡兽医站就医时,途径梅南九队死亡,当地群众剥皮吃肉,又引起梅南九队和八队的马、骡发病。 据该乡的新堡、汤宁、三沟、梅南、梅北和朱王堡六个大队十三个生产队的重点调查。1975年有马34匹,发病20匹;骡22头,发病12头;驴87头,发病3头;发病率分别为59%,55%和3.4%。1983年,共有马18匹,发病5匹;骡15头,发病6头;驴231头,发病73头;发病率分别为28%、40%和32%。发病牲畜以3~9岁的占绝大多数。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尤以2、3月份为发病高潮;并有明显的地方性,呈散发性流行,根据基层兽医和老农反映;饮涝池水与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0.
本病为犊牛、羔羊出生后脐孔有血管与肝、膀胱相连,犊、羔腰部弓起,当地群众称为“典古”。多年来在西藏部分地方有散在发生,发病率不高,但致死率高。据初步统计,洛隆县1979年死于“典古”病的犊牛449头,致死率高达100%;索县、安多、加里、那曲县1977年至1979年累计发病20951头(只),死亡1109头(只);加查、朗县、桑日县1977年至1979年累计发病437头(只),死亡375头(只)。各地对该  相似文献   

11.
某牛场共移植牛胚胎 33枚 ,受胎 19头。其中移植利木辛牛胚胎 16枚 ,受胎 11头。这批利木辛犊牛中 ,发现溶血病 4例 ;其中 2头犊牛确诊较迟 ,发生死亡 ;2头犊牛哺乳前确诊 ,对症治疗后健活。临床症状 犊牛吮食初乳后 11~ 16h开始发病。病初精神不振 ,吃乳减少 ,喜卧 ,腹痛 ,可视黏膜稍苍白 ,尿色变黄 ,体温不稳定 ,呈驰张热 (最高4 1.3℃ ) ,呼吸及心率稍快。病情严重时 ,精神沉郁 ,食欲消失 ,惊厥 ,可视黏膜黄染、苍白 ,拉黄痢或血痢 ,尿少且尿色呈淡红色 ,呼吸音粗厉 ,心音亢进。后期卧地不起 ,呻吟 ,呼吸困难 ,心率增加 (15 0~ 180次 …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仔畜溶血病,在临床上常见于马骡及驴骡,犊牛发病极少.笔者在某牛场参与胚胎移植工作时,怀疑4头新生胚胎移植犊牛患溶血病.经实验室检测,确诊其为新生犊牛溶血病.2头病犊因诊断较迟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另2头病犊确诊后得到了及时治疗,健康成活.  相似文献   

13.
四川于六十年代初新出现一种疾病,每年寒冷季节猪只普遍发生急性腹泻,群众称为“猪拉稀病”。其特点是来势猛,传播快,流行面广,各种年龄的猪只皆可发生。据调查四川省1976~1978年有17个地、市、州,104个县发病5766908头,死亡226372头,病死率为3.93%。本病死亡虽不多,但肥猪掉膘,小猪生长发育受阻,造成的经济损失绝不可忽视。我们从1980年冬季开始进行四川省猪冬季拉稀病病原研究,以期确定病原,为防治工作提供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我省遵义县乌江沿岸一带,耕牛、山羊、猪过食蜡梅科(Calgcanthaceae)蜡梅属(Chimonanthus Lincll)植物蜡梅(Chimonanthus praecox Link.Merdtin prdecoxRehd.et Wils.)叶中毒的病例,近几年来每年均有发生。如遵义县尚稽公社1971年牛发病16头,死亡4头;茅粟公社的龙江生产队1972年牛发病7头,死亡2头;黄沙坪生产队1973年牛发病7头,山羊发病2只;长征生产队1974年牛发病6头,死亡1头,山羊发病4只;万里生产队1975年牛发病8头,山羊发病4只,猪发病2头。 本病是以神经系统及呼吸系统机能紊乱为特征的地区季节性中毒疾病。由于本病发病快、死亡急速并伴有高热,因此常被误诊为炭疽;又因有明显的强直痉挛症状,又常误诊为破伤风。当地群众称之为“串脚风”。通过对牛、山羊、猪的中毒试验,诊断为蜡梅叶中毒。  相似文献   

15.
兰州市五泉奶牛场发现奶牛前后盘吸虫病兰州市的奶牛过去未发现寄生前后盘吸虫。1990年3月和10月,五泉奶牛场2头奶牛因瘦弱停产而被宰杀,剖检发现瘤胃壁有大量石榴子样虫体寄生,计有2000多条。1990年11月,1头4月龄犊牛瘦弱死亡,剖检见瘤胃壁寄生...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1986~1987年对河南省周口、驻马店、南阳和安徽省太和等地区黄牛犊下痢症的病原、流行病学、临床诊断和治疗进行了系统研究。(一)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情况:共调查黄牛犊1799头,发病1097头,发病率60.98%。死亡106头,死亡率为5.84%,致死率9.66%。2.发病季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1986年1~12月产犊1190头,发病率53.95%。但3、4、5月发病率分别为68.90%、63.87%、72.32%、为全年发病的最高峰。6、7、8月发病率下降,9、10、11月发病率又有所升高,12月至次年1、2月发病率又下降。即春秋两季发病率较高。3.发病年龄:统计70…  相似文献   

17.
犊牛腹泻是一种以腹泻、下痢为特征的综合性疾病。由于本病的病因繁多,缺乏针对性防治措施,用抗生素治疗比较普遍,所以对某些抗生素产生抗药性的现象不时出现,导致治疗效果下降,犊牛死亡率上升,给奶牛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与北京中医学院、豆各庄奶牛场协作,试用中药止泻散对本病进行治疗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病例来源:本试验观察的100例犊牛腹泻是北京双桥农场豆各庄奶牛场自然发病病例。这些新生犊牛发生腹泻的时间多在出生后3~8天(少部分在生后2~3天或15~20天),平均6.9天。  相似文献   

18.
关于新生仔猪低血糖病的报道和资料所见甚少。1978年3~4月我场一队猪场发生 此病,在新生仔猪中造成大批死亡,发病率几乎100%。 (一)一般情况 该队1978年春季基本母猪40头,怀孕母猪31头,其中流产3窝,占怀孕母猪的9.7%;实产28窝,占90.3%,活产仔猪184头(28窝中死胎、木乃伊较多),平均每窝活产仔6.6头;因低血糖病死亡113头仔猪。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犊牛腹泻的发病率显著升高,仅据我院1984年5~7月间收治的129头犊牛病例中,腹泻症就占101例,较1983年同期收治的犊牛腹泻增长1倍多。其临床特点是:突然发病,病势急剧,多呈重笃经过,且易复发,如治疗不当,病程迁延常致死亡。如某村91头犊牛发病82头,因治疗无效死亡19头,与以往消化不良性腹泻具有不同症征。由于我们目前对病因学的研究尚无条件,出于临床工作的必须,仅治疗方面进行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20.
绿脓杆菌是人兽共患的一种条件性病原菌。在自然界分布极广,对人畜危害严重。是烧伤、外伤和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可引起脓毒败血症、脑膜炎等致死性疾病。近年来,英、美、日、加拿大、德、澳大利亚、印度等国相继对畜禽及经济动物感染绿脓杆菌作了报道。国内兽医界尚未做这方面的调查。我们于1986年~1989年对四川省的20个市、州、县的奶牛及其它动物感染绿脓杆菌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3年的调查结果报告如后。(一)流行情况的调查 四川省本病流行严重。1986年12月中下旬,成都市沙河堡乳牛场犊牛拉稀严重,便带脓血,发病8头,用氯霉素、土霉素治疗无效,2周内死亡3头。死后解剖,十二指肠、盲肠粘膜脱落,坏死,浆膜面点状出血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