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以来,“身体写作”逐渐成为国内文学评论与研究界十分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且更多地与女性作家、女性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相比而言,从读者的角度对“女性身体写作”现象予以关照的研究则鲜有涉及。本文以“从文化社会学视角看女性身体写作及相关文化现象”课题调查结果为基础,试图展示当代大学生读者对“女性身体写作”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3.
祁文婵 《前沿》2013,(18):180-181
虚拟现实中的设计基础,是基于身体知觉和身体意象的交互设计.是将身体作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的、与世界关联的系统,打破了线性、割裂的传统设计方式,实现从“使用体验”向“经历体验”的转变,从“局外”向“局内”的进入.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漫长发展历程中,哲学家习惯将“身体”与“思维”作为绝对对立的概念进行争论。传统形而上学漠视、贬抑身体,将思维、理性置于重要地位;具身哲学将身体视为认知主体,对传统认识论进行重大颠覆。伴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身”“思”之辩体现于人工智能领域。作为人工智能的两种发展方向,表征主义以“算法”“推理”为核心,崇尚理性;行为主义以“身体”“知觉”为主导,追逐感性,二者均存在局限。漠视身体感知,表征主义将面临框架难题;疏忽思维理性,行为主义将陷入表象困惑。唯有优势互补、“殊途同归”,人工智能才能逃脱“莫拉维克悖论”怪圈,实现精确性与灵活性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5.
三位现代西方哲学家、现象学家——舍勒、梅洛-庞蒂与施密茨,结合对羞感的探究,对“身体”进行了深入思考,从多方位展示了身体的丰富质态,挖掘了身体之羞的伦理意涵。舍勒由羞感确证了人是身体之在。人作为身体之在,意味着身体不仅仅是归属于人的一个事实,更是人生在世的一种方式。梅洛-庞蒂将身体场域化了,身体的存在就是身体场的存在,如果没有身体场的构造,没有模棱两可的两极振荡,就不会有羞感发生。施密茨认为羞感是一种关于身体震颤的源初生活经验,是人“当下”的处身情态,羞感可以在身体的震颤状态、在身体情境中被把握到。三位哲学家关于身体与羞感关系的思考,开辟了一条从情感理解身体的道路,也进一步敞开了身体伦理学的论域。  相似文献   

6.
“为了让自己的身体及外貌显得更美,现代人开始运用各种技术,对自己的部分“身体零件”进行“精简”“改装”“去除”,甚至“再加工”.但动到的,真的只是无足轻重的“小零件”吗?我们真的了解自己的“身体零件”吗?哪些重要“零件”平日被我们“小看”了?  相似文献   

7.
秋天的天干物燥让很多女性的身体冒出了小“地雷”,这就是颇让人心烦的“秋季狂躁”症状,看似小毛病的躁气,却常常给身体带来诸多不适,尤其是对五脏带来的伤害更加明显。专家认为,造成秋季狂躁的原因是人体生物钟不适应秋季日照时间的变化,导致生理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造成身体状态的紊乱。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如何降解身体的“躁”症。  相似文献   

8.
“身体写作”这个西方女性批评的重要概念在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本土化过程中遭遇到特殊文化语境而产生了理论性的异变和误读,完全丧失了女性批评话语应有的革命性内涵,在商业炒作和男性猎奇心理的暗示之下,使得女性写作逐渐由抗俗走向媚俗。其实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问题不在于写“身体”,也不在于写“性”,而在于怎么写,主要在于写作的动机和定位。女性写作应当在肃清概念的基础上突破“身体”和性,走出被看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身体作为日常生活的基本出发点,在知识分子的话语中往往是缺席的,因而缺乏一种身体视角。但是,建立“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身体视角又是一个难题,因为我们无法从流动不居的符号化身体返回到肉身存在。因此,问题的意义就在于依循身体回到当下性、处身性,从而赋予知识分子的批判话语以应有的力量。  相似文献   

10.
社交场域的视觉化转向使形态各异的身体展演成为个体塑造理想化自我、获取社交资本的方式。但是,当真实身体让位于身体图像参与展演实践,便呈现出符号化身体、媒介化身体和商品化身体三重形态,与之伴生的是身体缺席与在场下的认知偏倚、技术与他者双重凝视下的官能退化以及身体资本转换下的物化与剥削等伦理问题,个体逐渐在身体的对象化展演实践之中背离身体本源,失去自己。为此,应关照和约束身体展演的各个阶段,结合“反身性”评估重塑个体身体价值观念,嵌入责任意识重构身体与技术的互动关系,凝聚政府、教育主体、媒体等多元力量重建社会治理与监督模式,使参与身体展演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在技术催生的心灵荒芜之地保留身体和内在生命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1.
笔耕 《中国减灾》2008,(3):49-49
身体的不适及反常情况几乎每个人都会遇到,不过有些人对此保持警觉,有些人却不以为然,以为小伤小恙无大碍,其实,有些情况很可能是身体的报警信号。若能对自己的身体加以注意,经常察看“钟”与“表”,就可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2.
农民工、身体与社会:理论争辩与经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身体可以说是整个社会知识生成系统的基础,也是社会知识系统生成的一个重要构件,身体是社会秩序运行的一个重要元素。对身体的运作逻辑和演绎逻辑的研究能帮助我们重新推演和发展出理解社会的一个新的知识系统,重新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有意或无意“遮蔽”的社会事实。身体构成了“自我”环境,身体是一个展现在空间中的客体,是一个对生活世界之空间安排所有经验的基本要件,是一种空间位置系统中的实践图式。身体是呈现在别人肉身或物质世界之前的每日日常生活场域中的“社会实在”,它也是一个行动系统、一种实践模式或实践信念。  相似文献   

13.
身体形象是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窥探其身体活动的重要视角。基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身心健康状况调查”数据,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探讨肥胖形象与大学生身体活动的关系及其性别异质性。研究发现:(1)主客观肥胖形象认知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对肥胖形象的认知更偏客观,女性则更偏主观。(2)客观肥胖形象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的身体活动,但主观肥胖形象则无显著影响。(3)肥胖形象认知偏差是影响大学生身体活动的重要因素,认知越偏客观,其身体活动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且不存在性别异质性。因此,客观认知与评价身体形象,采用身体活动建构身体形象,对大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荣获一等战功的“战斗英雄”、“时代先锋”、“独臂政委”丁晓兵,20年前,他完全可以凭借他的功劳回到地方找个名利双收的“闲职”把自己“养起来”,但他拂开荣誉和鲜花,决意在部队继续当兵。他是一个身体上“失衡”的人,因为他少了一只胳膊。这样,就连跑步身体也不能保持平衡,  相似文献   

15.
最新的调查结果显示,乳腺癌、宫颈癌等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面对“失去”,相信大部分听到自己的子宫、卵巢或是乳房必须被切除的女性,或多或少都会有“性危机”想法。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健康问题,不得不面对身体“缺失”的痛苦和尴尬,我们应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16.
当身体遇到病毒,细菌和传染病的侵袭时,身体拥有的“免疫机制”会担当起抵御分割的使命,阻止入侵者长驱直入。  相似文献   

17.
普通女性如何接受并应对辅助生殖技术对身体、日常生活乃至生命体验的介入与塑造,使原本陌生的前沿科学技术进入自己的身体而最终形成生活的日常?本文对异地求医“做试管”女性的生活常规进行人类学深描,从时间性身体、多重身体和集体性身体三个方面探究技术如何深刻介入身体生命。这些女性日常往返于生殖医学中心各科室和家庭旅馆之间,她们的身体成为各种实践、话语、体制、影像以及特殊地点与事件之汇聚,呈现出内生的多元、变动不居的特性。同时这些女性的积极身体实践也在更为一般的意义上从联盟而不是批判的角度丰富了性别实践。  相似文献   

18.
《人民政坛》2012,(1):31-31
“见死不救”在日本法律中被称为“遗弃罪”,耳本刑法的第217条至219条对“遗弃罪”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和规定。其中关于“遗弃罪”的定义是:需要保护的老年人、幼儿、身体残疾者或病人等,有生命、身体安全得到保护的权益。  相似文献   

19.
邓天白 《探索与争鸣》2022,(10):147-155+180
“智媒城市”作为智能化的媒体城市,是人类与城市之间中介化、智能化传播关系的体现。当前,主宰着现代性的技术自治模式与人们身体内部的主体模式之间,呈现出界限消弭、动态融合,而体验与现实又日趋分离的状态。随着城市传播领域对身体议题的召回,重新建立身体与空间的感性连接成为一个重要面向。我们在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麦奎尔的“关联空间”驱动下提出“人机共生的关联城市生态系统”概念,即营造一个人机共生、智能化关联,具有技术、自然与人文“可供性”的“城市生态系统”。智能时代的“融合革命”在整合了多重感官智能身体的同时,人自身所引发的技术反制也要求人重新确立自我的主体地位,消解技术异化,实现城市智媒及其数字系统的自然生态化、人文生态化以及“具身公共性”,并以道德和审美、物质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来实现后现代具有文化归属感的“城市家园”建设。  相似文献   

20.
高志毅 《青年论坛》2004,(3):101-102
“四位转”是芭蕾舞训练中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从身体的各个部位来分析说明芭蕾舞训练中四位转的要求 ,并进一步从身体的整体协调运动的角度来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