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今年五、六月间,在北京的中国美术馆举办了我的《台湾风光》摄影展览。想不到我两年多以前的幻想和意念终于实现了。这使我很自然地回想起我的首次台湾之旅。一九七九年,我应台湾交通部观光局邀请,到台湾作了一次为期三周的旅行。我此  相似文献   

2.
哦!台北     
曾经借着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在台湾呆了5天,下面就跟大伙儿聊聊我在台湾的一些所见所闻所感。 台湾很中国 到台湾的第一印象就是亲切,换句话说就是感觉台湾非常中国。不是我矫情,和我同行的几个大陆学生都有同感。  相似文献   

3.
《台声》2020,(18)
正2013年大三第一学期,我来到台湾台中的静宜大学,开启我交换生的学习生活,以前曾多次想象过这样的场景,现在终于实现了。高中时候迷上看台湾的综艺,看《娱乐百分百》里面小猪小鬼讨论的台湾好吃好逛的地方,看《大学生了没》里面聊台湾的大学生活,我便萌生了一定要去台湾看一趟的想法,但那时大陆到台湾旅游还没有开放,所以我一直只是幻想去台湾的场景。高考过后的时候已经开放了跟团游,  相似文献   

4.
贺苒 《台声》2014,(12):86-86
一年两个月前,第二次来到台湾,以学生的身份在这里学习、生活。当初决定来台湾读书的理由其实很实际,考研落榜了,但选择来台湾对我来说却有很多原因。我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户口簿籍贯栏却写着台湾桃园。虽然家中长辈从台湾来到大陆亦是太祖父辈们的往事,我父母这代甚至都所知甚少,但却让我对台湾,  相似文献   

5.
我和李友邦将军的遗孀严秀峰女士、湖南省台联名誉会长、原台湾少年团团长林云同志三人被聘为台湾义勇队纪念馆名誉馆长,我内心深处感到万分激动。我曾在1940年至1944年,受李友邦将军的邀请,由国内著名的少年儿童革命团体新安旅行团的派遣,在台湾少年团和台湾义勇队工作过4年,担任过台湾少年团的主任指导员和台湾义勇队指导训练组组员,这是我在青少年时代最值得追忆的时光。2002年9月,我来金华旅游修养一周,重游旧地。凭吊了台湾义勇队、台湾少年团当年战斗和生活的旧址,心中感慨万千。我当即给市委书记黎路同志写信,建议将原酒坊巷18号辟建…  相似文献   

6.
廖中武 《台声》2011,(2):65-66
我现在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是台湾政治问题,到台湾实地观察台湾的社会与生活一直是我的愿望。受台湾铭传大学大陆研究学会的邀请,2010年11月28日至12月3日的台北行程,终于让我实现了到台湾实地体验的愿望。  相似文献   

7.
微博声音     
《台声》2016,(8)
正黄玉珊台湾导演近几年,性别研究在台湾受到重视,台湾女性影展已然成为鼓励女性创作很重要的国际平台。由于家族经历,我拍摄了几部关于台湾日据时期的剧情片和纪录片,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高压统治下所发挥的生命潜能和鲜活的生命力,我觉得大陆对于台湾来说是文化上的"祖国"。  相似文献   

8.
台湾是我国最大的宝岛。在一个炎炎夏日,我随考察团来到富饶美丽的台湾。考察之余,我和我的同事们尽情地领略了台湾宝岛迷人的风光。  相似文献   

9.
王方 《台声》1995,(11)
不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曾经以为台湾离我很遥远。可是,当我脚踏在台北桃园机场的同时,这种遥远的距离感便消失了。 我,从北京来到了台湾。 此次赴台采访,我与我的同事们在台湾只停留了7天,却从台北一路经过南投、嘉  相似文献   

10.
《台声》2017,(19)
<正>我的外祖父是一位军人。小时候别人爱听摇篮曲我爱听进行曲,但是有首闽南歌他会唱给我听,因为他的故乡在台湾,那时的我听不懂歌词里的意思,但是却很喜爱那个调子。外祖父常常给我讲他童年的故事,也因为这个原因,小时候我对台湾已经有了模糊的印象,渐渐长大以后,通过电视新闻,网络和台湾偶像剧,我对台湾有了一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梦乡行     
詹志芳 《台声》2008,(1):39-41
从记事起,就不停地听到父母叔叔阿姨们无数次地讲台湾的碰柑有多大,掉到地上就破掉;鱼有多鲜,全部是银亮亮的;台湾比大陆先进等等。但妈妈又说到了上海才知道天外有天,大陆的世代书香人家是台湾不能比的。这些矛盾杂乱的说法,让我不能形成正确的对台湾的印象。前年10月底,我公公在台湾去世了,早已离我而去的先生廖秋忠的大哥帮我和女儿办了奔丧的手续。终于在去年3月,我带女儿奔向那魂牵的梦乡。  相似文献   

12.
<正>我出生在大陆,目前在高校从事继续教育工作。我的姥爷是台湾阿美人,新中国建立前他来到大陆,由此有了我们一家。我们家就是"两岸一家,同根同源"的一例。小时候,姥爷常常给我讲台湾的历史。从他那里,我知道近300年来,台湾经历了太多磨难,自17世纪起,台湾先后遭受到来自荷兰、西班牙等国的入侵。《马关条约》签订后,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二战胜利,台湾才回到祖国怀胞。虽然大陆与台湾至今尚未统一,但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当今世界的普遍共识。一个中国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原则,是共识,更是  相似文献   

13.
不久前,我参加了中国 社会科学院台湾史研 究中心组织的访问团。到达台北时,正好遇上《福尔摩沙特展》,我之所以要求参观,是因为这是了解台湾方面对台湾史最新解读的难得机会。  相似文献   

14.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15.
何季元 《黄埔》2011,(5):59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我随抗战部队六十二军到台湾接收日军投降,亲历台湾回归祖国,在台驻留了近一年后返回大陆。台湾有我们十七期十七总队(习惯称"双十七")的许多同学,他们退役后大都居住在台北市。自恢复联系后,他们多次邀我去台湾做客,我亦期盼着有机会重游宝岛,与同学们叙旧。去年3月,我终于圆梦重返宝岛。  相似文献   

16.
“能被这个节目邀请来到这里,是我的荣幸。”当我采访台湾节目主持人、歌手费玉清时,他很诚恳地对我说。 费玉清与同样来自台湾的艺员高凌风、李美凤、于台烟等4人是来参加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走进台湾》栏目开播一周年特别节目的录制,这一特别节目是中央台《欢聚一堂》栏目和《走进台湾》联合录制的。在录制现场,我还见到了一年来为《走进台湾》而奔忙的人们。  相似文献   

17.
由于工作原因,我有机会去台湾做短期研究,深感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无处不在。无论是坐在淡水老街品小吃,还是在台北的博物馆赏珍品,无论是在阿里山看日出,还是暮色之中访宜兰,我始终想找出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来概括我对台湾这片土地和这里人民的感觉。走马观花间,浮光掠影里,蓦然回首中,我忽有所悟:台湾,其实浸透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汲取天地之灵气,可以任人一品再品而回味无穷。感受中华传统文化在台湾初到台湾,漫步台北街头,只  相似文献   

18.
我没有去过台湾,但我喜欢台湾,因为它是祖国的宝岛。我歌唱得很差,但我喜欢“阿里山姑娘”的韵律,因为那是台湾歌曲。在我的感觉中,台湾离得很近,只隔着一条海峡。用“海峡两岸的中国人”来描述中国暂时分割的现状,实在是高明和贴切的,因为大陆和台湾本来就是一个国家。但是,由于  相似文献   

19.
祖国宝岛台湾是我向往已久的地方。应台湾学界同仁台湾暨南国际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佘日新教授的邀请,我于今年4月7—14日访台,参加文化创意产业运营模式国际研讨会,终于有机会踏上这片充满热情和神奇的中华大地。在台7天的所见、所闻、所感如海绵吸水般地丰富了我脑海里对台湾的印象。尤其是我在台湾认识的几位企业家朋友,  相似文献   

20.
前些日子,我参加了在台湾举办的一次考察交流活动,得以有机会踏上感觉些许神秘的宝岛台湾。因筹备会务需要,时常穿梭于台北的大街小巷,使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台湾普通民众,亲身体验台北的社情民风。短短的10天时间,我在真实感受中华文化深入台湾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同时,更深刻体会和认知了台北城市与人之间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