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宇润 《法学杂志》2001,22(4):28-30
网络革命给政府带来了新的挑战。如果它没有危害到社会的整体利益 ,政府不宜干预 ;政府站在社会高度又不能不关注网络社会中的行为 ,要宏观规划、政策引导。电子政府是政府适应网络社会的基本管理行为。政府在网络革命的今日 ,其行政行为必须纳入法治的轨道。网络时代的法治政府是个系统工程。在网上实行强制的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 ,实行决策民主化 ,国民可以对网上政府进行民主监督 ,监督政府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但也要兼顾行政公法的国家利益原则。  相似文献   

2.
社会组织建设中的政府作用探析——以吉林省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组织建设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多方面发挥作用。本文以吉林省为视角,从社会组织建设过程中发挥政府作用的紧迫性及现实性入手,论述了现阶段社会组织建设中的政府作用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及如何体现的问题,以期为吉林省社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侯雷 《行政与法》2010,(6):13-15
合作伙伴关系是政府在认识和解决与社会组织关系问题的一种新视角、新思路,是政府在提供公共物品以及实施公共管理时,与其他社会组织建立的一种相互沟通、协调和协商合作的机制和分担责任、分享收益,实现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表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不再完全是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而是形成了具有很强契约特点的政府管理的新理念,体现出政府在公共治理中角色的转变及其对自身职能和地位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4.
董凤娟 《法制与社会》2011,(16):222-224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最要现象之一。它的诞生给传统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带来了诸多挑战。本文通过对照网络社会不同于其他一般公共领域的特点,从自组织的可能性、网络社会言论市场的分裂、边界的界定以及自组织的习惯与传统等角度,逐一剖析自组织应用于网络社会的局限性以及中国网络社会的管理不适宜自组织理论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5.
我国《民法通则》延续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制度,定义的法人是单位法人特征,而西方民法典的"法人"制度,其承认民法是私法,依据民法典设立的法人是私法人,虽然同称法人,概念却不尽相同。我国的社会组织经历了"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民间组织"等诸多称谓变迁,从法律法规层面,社会组织被分为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依据相关的行政法规进行登记注册和管理,但是法人地位并没有得到明确。在大力培育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如何保证政府主导下的社会组织规范、可持续发展,明确非政府组织的法人地位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范海玉  申静 《法制与社会》2010,(27):149-150
社会组织作为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社会组织在准入制度、内部治理结构、资金筹集、监管等方面存在问题,因而需要重新界定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关制度构建,探索社会组织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作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公民社会正随着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而迅速崛起,并对中国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产生着日益重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的各自局限性出发,来探讨怎样克服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二元对立的模式,从而达到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社区发展的方向是走向自组织,其实质就是通过社区各个子系统的协同合作、共同治理,使社区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和谐有序的系统。因此,政府应当转换角色,调整自身的职能和行为方式,培育社区自组织的要素,促进适宜于社区自组织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杨梅 《行政与法》2014,(12):53-57
有效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既需要长远的顶层设计,又离不开基层政府的实践创新。本文在分析长春市绿园区积极完善区、街道(乡镇)、社区(村)三级社会组织服务体系,构建区委、区政府宏观领导,区民生工作局、区民政局具体培育孵化的上下一体、统筹推进、合作共管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基层政府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几点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互动"是行为主体之间由于相互作用而发生相互依赖性行为的过程,二者通过交换必要的资源,以实现各自的互动目的。本文对中国非营利组织与企业互动的动机、内容、建立的关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以探讨中国非营利组织与企业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大致经历了三次历史性转变,而社会组织治理机制和治理模式变迁的历程与这一历史性转化过程基本契合,亦经历了一个从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管制主导"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吸纳赋权",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政社共治"的历史演变过程.本文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研究视...  相似文献   

12.
构建政府管制与企业政治行为良性互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转型国家,还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企业为了适应政府环境的变化,千方百计将政府管制等外生变量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在政府管制中的政治行为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本文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企业应对政府管制的政治行为进行了分析,进而就如何构建政府管制与企业政治行为的良性互动机制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3.
"小政府,大社会"视角下,法治水平提高,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主体性力量增长,社会对政府的诉求减少、监督增多,将会对社区非营利组织的角色定位、功能发挥、自律管理和规范发展提出新的挑战,考验着社区非营利组织的发展策略。基于此,本文着重分析了社区非营利组织在"小政府,大社会"视角下面临的挑战,为探索有效的应对措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我国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范围内的网络信息政府治理模式可大致归纳为网络自由主义、网络现实主义、网络管制主义和网络威权主义四种类型。我国网络信息的政府治理,宜采取介于宽、严截然不同两级间的中间型模式,一方面承认政府治理网络信息的正当性,另一方面也强调政府之干预应恪守严格边界。为此,应从四个方面转变治理理念、创新网络信息政府治理的既有模式:从政府主导到网络企业与行业组织主导;从技术控制到德性善治;从直接强制、堵塞控制到间接威慑、合作疏导;从零散分治到综合协同。还需辅之构建与完善网络信息内容分级制度、实名制制度、行政正当程序制度与主体制度等一揽子具体支撑制度。  相似文献   

15.
跨政府组织网络与国际经济软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近现代,在各国国内,随着经济事务的日益复杂多变,中央立法机关已无力包揽所有的经济立法工作。于是,各国便普遍以授权立法的方式,将非基础性的经济立法事务交由行政部门完成。同样,在跨国层面,随着全球经济问题的不断增加,仅仅由各国外交代表等通过传统的正规途径共同缔结国际经济条约,已越来越呈独力难举之势。鉴于此,在全球治理理念的主导下,各国政府下属经济管理职能部门开始不断地组成跨政府组织网络,开展辅助性的国际经济立法活动,其所制定的虽为“软法”,却有“硬效果”,构成一种值得关注的特殊国际经济法律渊源。  相似文献   

16.
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的“内输入”型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本身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这一体制逐渐暴露出其不足和缺陷。为此,本文提出构建“内生与外源互动”的新的决策机制来对原有的地方政府决策机制进行发展和更新,主张从完善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证制度和社会听政制度方面来对决策机制进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集群行为演化机制及其调控策略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娟 《法制与社会》2012,(23):284-285,293
集群行为事件更容易在网络环境下发生,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在信息社会中面临的社会公共安全问题.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了国内外网络环境下个体行为、集群行为以及集群行为调控策略三个方面研究进展和成果,在此基础上,介绍了该研究领域未来的三个研究趋势:网络环境下个体价值判断与信息决策的效应机制、网络集群行为的动力机制与演化机理以及网络集群行为的调控策略与矫治方法,根据研究的内容剖析了该领域一般采用研究路径及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成果能丰富当前网络集群行为的理论研究,并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内容框架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的第三部门,正在成为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力量,影响和作用日益扩大。本文从宁波实际出发,通过调研,摸清我市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情况、作用发挥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后文社会组织培育和监督的制度研究打下基础。因为我国社会组织的发展仍然存在大量的不规范现象,所以如何实现对社会组织的正确引导和监管,构建起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监管体制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刘明锋 《法制与社会》2010,(15):184-184
近十年来,网络在中国迅速普及,网络影响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社会发展的进程。当前学术界,对网络社会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尝试,但在网络社会下,青少年如何更好地成长更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本文结合青年如何参与到网络生活以及网络对青少年产生的影响,探讨了网络社会下青少年如何成长,并力求对如何优化青少年的成长提供有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