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高冰 《党的建设》2008,(6):40-40
积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党中央提出的重要任务。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的监督,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加快形成统一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现党的宗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追求共同富裕的需要,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税费改革后,我国形成了项目制公共品供给模式。从各地农村的情况来看,项目制面临着资源投放效率低和基层治理矛盾频发的双重难题。针对项目制的实践困境,四川省成都市通过改变资源输入方式,落实村级组织的角色和功能,激活了村民自治,形成了农村公共品的民主供给模式,确立了村社的主体性地位,打通了“政府—村级组织—村民”各层级主体之间的权利责任关联。此种公共品模式还起到了培养村庄民主风气作用,促进了村庄善治局面的达成。  相似文献   

3.
我国正处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关键时期,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借鉴。通过考察英、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基本公共教育、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领域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践,总结了它们在实现路径、转移支付具体形式和资金来源等方面的若干经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我国要选择适合国情的均等化模式;着力培育地方政府税源;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适时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协调推进政治、经济和社会体制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4.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存在严重的非均等化问题,从财政体制角度分析这一问题产生的缘由主要有:基层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推进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资金投入结构失衡。基于此,公共财政制度要从以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型”财政向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服务型财政制度转变;厘清各级政府公共服务的供给职责,建立财权事权一致的投入分摊机制;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强化转移支付的均等化效果;优化财政资金的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5.
省财政厅:财力与事权匹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省财政厅查找出的突出问题是: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界定不太明晰,交叉重复、随意调整现象突出,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地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需要加大。专项转移支付数量偏多,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偏小。  相似文献   

6.
中央政府为保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对落后地区的返还性收入、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都有优惠政策。转移支付能够较好地平衡地区间的财力差距,但是返还性收入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地区间财力差距。同时,由于地区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差异,导致各地财政支出的效率差异较大。转移支付对于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只在总量上体现了,并没有实现质的转变。平衡地区间返还性收入、规范一般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完善事权和财权划分以及提高地方政府财政努力的激励效应是完善转移支付提高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在基础设施均等化方面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政治基础,从各项评估指标的测算和实证分析来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的贯彻落实已经使浙江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然而,在公交体系、农村饮用水集中供给与污水处理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构建并完善基础设施供给机制和服务体系,改革公共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设计基础设施均等化的指标体系,确定各级政府之间的分工合作和行政问责机制,充分吸纳并合理利用社会多元主体的力量,以形成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必要的有益的补充,无疑是提升公共基础设施均等化水平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政府过程视阈中的"两会"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会"机制是中国在民主政治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的一种政治机制,为更广泛和更直接的意见表达和政治参与提供了制度化平台,是政府重大决策过程中极为关键的环节,也是重大决策过程中社会向政府的"输入"过程转变为政府向社会的"输出"过程的枢纽.目前"两会"机制本身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探讨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9.
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克服和缩小区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平衡,确保义务教育在国家层面得以公平实现的一项重要保障措施.为此,新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规范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我国现行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改革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
构建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方面的力量,构建起新农村文化建设长效机制:党委和政府要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导作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加大政府投入力度,保障农村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合格的农村文化工作骨干队伍;积极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兴办和支持农村文化事业。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建设更加繁荣美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中国社会变革条件下,"三个代表"思想显示出了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主要体现在通过肯定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地位,实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体力量的整合;通过提供思想、价值导向和精神激励,实现政治思想观念的整合;通过强化对党员先进性的要求,实现对党员政治行为的整合.  相似文献   

12.
对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相对较高的发达地区而言,个性化、非规模化的社区服务供给质量是影响城市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因素。如何优质高效供给社区服务是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街道以“微民生”工程为平台,采用项目制整合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社会组织和企业等在内的非政府力量,提高了社区服务的供给效率,对江区服务的有效供给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论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公共服务是一种以公民为服务对象,强调政府公共管理的多元主体和多元参与,以尊重公民权,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进行社会协调运作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一理论的提出为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立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针对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要提高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一是要提高其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服务观念;二是要用竞争性理念重塑民族自治地区政府的形象,实现公共服务主体的多元化;三是构建公民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的表达参与机制,提高公民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四是国家应加大对民族自治地区政府公共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相似文献   

14.
PPP与政府购买服务已成为社会力量参与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两大模式。文章通过对PPP与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概念辨析,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两者之间在理论框架、政社关系目的、操作方式等四个方面的相似点,以及资金来源、支付方式、风险分担、资产与设施归属、合同期限五个方面的区别,从而为地方政府或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理论上的参考与指导。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民主条件下,制度化整合是政治整合的基础,也是为政治冲突制定运行轨道的政治机制。制度化整合的精髓是由政府自上而下对社会进行规范和管理,但其前提是尊重民众意志和选择。在制度化整合的诸方式中,议会整合是制度化整合的基础,官僚制整合是政治稳定的核心机制,政党整合是政治动员的有效力量,减压阀整合是释放社会压力的安全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大力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加快涉农税费改革,加大资金科技投入,健全农业补贴制度,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支持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进步。但在改革攻坚期,应深入评估政策执行效果,分析财政支农的现实困境,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完善农村税收制度,增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驱动力,为"三农"发展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完善转移支付结构,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推广"营改增",完善税收制度,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配套性转移支付是一种重要的财政转移支付形式,由于体制和政策方面的原因,在实施这一政策当中存在着所谓的“钓鱼”与“反钓鱼”博弈的现象.这一现象给财政资源的运用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后果,特别是对地方财政的自主性、地方公共服务有不良影响.应当逐渐使中央和地方财政权力关系达到平衡,将配套性转移支付逐渐向财力性转移支付转变,并加强对专项支付的监控,这是未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国家对乡村社会的形塑是以县为基点的行政渗透与政治整合的统一。传统社会以行政渗透为核心的权力下沉无法改变"一盘散沙"的状态,农业经济的自然属性决定了国家政治整合的不足,并造成官僚体制约束下的官民冲突与紧张。在以政党为核心的现代政治架构下,中国共产党通过各种组织力量不仅整合传统的农村社会,并将其改造成为现代政党组织和领导下的政治社会。更重要的是,它把原来的整合主体即传统官僚制也纳入到整合、规制和形塑的范畴,通过政治运动把传统官僚制改造成为适应政党政治的现代官僚制。  相似文献   

19.
邹红 《唯实》2011,(9):111-114
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从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和总体水平出发,向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的保护个人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条件.由于长期推行以工业为主导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我国城乡之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严重不均等.要通过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建立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政策,加强公共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制度的建设,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协调...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经历了“公社付费、农民生产”、“乡镇政府主导、费用摊派”和“政府付费责任上移、多元参与”几次变革.每一次变革都给农村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可以说,这一变革之路演绎和引领着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的基本路径与前进方向.文章通过深入探析我国农村三次公共服务变革的社会背景与基本特色,理清变革的基本脉络,并探讨其未来发展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