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张懿  陈晓燕 《新视野》2021,(3):67-72
马克思认为,幸福就是人对其本质的全面占有。人的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体系,主要包括天性、本性、类特性、社会本质四个维度,实现幸福既要对四个维度分别占有,也要对整个体系结构性占有。共产主义运动是实现幸福的路径,与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具有同一性,即现实占有人的全面本质,便成为了“真正的人”,实现了幸福。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中最著名的主要有三个:“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需要即人的本性”。相比马克思早期的其它论断,这三个论断与马克思本人思想的逐步成熟是一致的,体现了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人的本质理论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层面提出了人的劳动与社会关系的本质,并以实践的思维方式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揭示.其基本的思路是: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实践即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这样做,一方面批判了西方近代启蒙哲学把理性视为人的本质以及与费尔巴哈把人的自然性等同于人的本质的形而上学做法;另一方面又从现实的人的劳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从而把劳动解放看作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内在规定.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人的生存需要的自然本性出发,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生产劳动看作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内在本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现实活动出发去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及其发展的内在动力,把人类社会的历史理解为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历史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三个层面来反思人对自身的认识。首先,把人从“类”中提升上来,回答了“人是谁”(其实是“我是谁”);其次,历陈了人类从“宇宙中心”位置不断下滑和人类苦苦追寻支撑的过程;最后,论述了马克思跳出以前的窠臼,不再向外部去寻求人类的支撑,而是直面人类自身,把人看成是未完成的不断生成的存在,进而剖析了人的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的基本原理,它是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基本理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求人们必须从发展着的社会关系去理解人的本质,在实践过程中把握人的本质,而不是从固定的“人的本质”的概念去理解其本性及社会活动。马克思的“人的本质”论是研究一切主体学说的逻辑起点,以行政主体伦理问题研究为主的行政伦理学也不例外,它对我国当代行政伦理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汤建龙 《唯实》2004,1(6):8-11
把人的本质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不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论述的全面、科学的理解.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是整体性的、全面的.他认为,人的本质有自然的、社会的和精神的三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就社会的方面作单一的理解;人的本质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不断生成、发展的过程.马克思之所以突出地强调人的本质的社会的方面,是由马克思哲学的性质、方法和任务决定的,这并不应导致对人的本质的自然和精神方面的否定.实践作为人所特有的活动,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理解人的本质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人类通过为我关系建构了与自然世界相对应的文化世界。人的存在及其活动是文化世界的核心。实践活动在本质上的自由特性决定了人的本性是自由的。作为对文化世界观念反映的人文精神的本质规定 ,就是对自由的追求 ,体现着对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终极关怀。对人文精神的理解见仁见智 ,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人文精神必须在文化世界中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特殊方式体现市场经济的一般本质 ,对人文精神的弘扬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教育本性在于以人性化的精神与理念,以"人的方式"准确把握和科学引导大学生,充分挖掘和发挥大学生的潜能,引导大学生建构和发展完备人性,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它的内在本质是以人的方式施教,即以人为尺度、以人为目的和以人为主体开展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真诚是教育本性的方式体现,坚持真理是教育本性的价值标准,而人格示范是教育本性的综合表征;尊重、引导和服务受教育者,满足受教育者的受教期待与需要,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教育本性应有的教育价值和实践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0.
道家“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可以概括为两个哲学命题:一是“以天合天”,即依照自然的本性成就自然,安排人事,不可悖逆强行;二是“无以人灭天”,即不要以人的短视和一己之私宰割自然,肆意盲动终会受到自然的无情惩罚.面对发源于西方且长期流行的天人二分观念,面对过度生产、过度消费和以追求GDP增长为主要指标的经济发展模式,人类要想实现回归自然和向绿色生态文明的转变,还需借鉴道家哲学的第三个命题,这就是“治人事天莫若啬”,这一命题似乎在告诫人类,要安于简朴勤俭的生活,要主动放弃奢侈贪欲的追求;通过升华道德境界,激发童心、天真和精神创造力,享受简朴生活的快乐和精神创造的乐趣.  相似文献   

11.
李艳玲  杜红艳 《世纪桥》2009,(15):59-60
人是哲学的永恒主题,许多哲学家都对人的本质进行了界定,然而他们都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确定性的存在,只有马克思的实践人学科学的把人的本质归于实践的生成,并且提出了人是社会性的存在,并通过对现存社会异化问题的分析,去告知人们重新占有人的类本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实质是对人的本性、本质的认识。无论是性善论、性恶论抑或是不善不恶论,都预先设定了一个前提,即认为人有一个不变的本性。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以及马克思的人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为我们深入剖析人的本性、本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相似文献   

13.
人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当代人学研究的现实出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中,系统地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区别于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家们的人学观,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的人学观是一种崭新的实践人学观。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内容博大精深,择其灵魂和精髓在于以下几方面:(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感性的活动”或“客观的活动”;(2)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实践人学理论的出发点;(3)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与“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实践:人的解放与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追寻是马克思精神的基本旨趣,也是人类精神永恒的共同主题。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个现实生活的人,一个通过自己的活动创造生命的人;同时,现实中的人又是一个被异化的人、一个不完满的人。然而人的本性具有超越性,在人的劳动创造之中就已经本然地展现了一条出路。在寻找解决这种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提出了人类解放的诉求。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批判理论,理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性的反思人类的生存现状。因此,着眼于对人的本质存在的澄明的基础上,马克思解放理论依然能够为当代生存提供一种真实可靠的人类解放的现实生成路径。  相似文献   

15.
荀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著名思想家,他以“学以成人”为理论的出发点,驳斥了百家的“天干预或主宰人类生活”、“人天生性善”、“受到欺侮不屈辱”、“先王的礼乐无用”等观点,提出了“天和人类生活各有自身发展特点”、“任由人的本性发展会产生罪恶”、“人只能以不断的学习来脱离小人状态达到圣人境界”、“用礼乐结合来治国”等论断。他强调“学以成人”,即把人塑造成一个社会中的有用、有德和有美的君子,因此,成就人的过程是一个建立在德育基础上最终带来实用的美育的过程。荀子的美育思想包括三个部分:以全面的学习和实践为美育途径,以…  相似文献   

16.
西方主流经济学都是把劳动收入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的一个因素研究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系统地批判了这种“因素论”,第一次真正地把劳动收入放在了经济的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收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最真的本质,这些本质不会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而改变:工人享有经济自由,人类社会真正从“蜜蜂社会”中剥离出来,然而工人们并没有摆脱“蜜蜂社会”中“工蜂”的命运,有时连“工蜂”的命运都达不到;劳动收入是资本主义分配方式的一个结果,它与它的主人——劳动者阶级一样。都无法摆脱被压榨被剥削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利益概念是利益观念分析的基础。唯利主义和非利主义是现实存在的各种错误利益观念的极端表现和理论抽象,二者之间存在着辩证的联系。利益人的正当性可以从人类本性、常识和思想史三个层面同时得到体现。唯利主义和非利主义对利益作用“过”与“不及”的认识,是利益人的正当性被忽视的主要表现。由此得出来的一个现实结论就是,要大力培育出合理的利益人群体。  相似文献   

18.
以人为本中的“人”具有双重的价值取向,其真谛蕴含着马克思基于不同实践需要而对人本质进行的双重定位,即人的类本质和具体人本质的定位,这是必须首先给予关注和厘清的,否则,就会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极为不利.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的本质规定中,人的需要是其起始要素,也是幸福的起始条件。以人为主体的需要,它表明的是人出于内在欲望与素质而对客体的有意识的价值选择,把外在物转化为内在物和内在精神。这种有意识的价值选择,既反映了人的本质的重要方面,又揭示了人趋求幸福的一种途径和方法。在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全面论述中,人的需要常常占有优先的位置。因为人的生命的存在和发展,总是同人的多方面的种种需要分不开,而且是从需要开始的。马克思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人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514页)他把在社会主义的前提下“人的需要的丰富性”的重要意义,视为“人的本质力量的新的证明和人的本质的新的充实”。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32页)当马克思制定共产主义的原理时,认为共产主义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以研究人的本性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西方资产阶级普遍认同的观点.但是他们所认为的“人”是抽象的人,最终是“以资产阶级为本”。在中国古代也有“以人为本”的思想,但是仅仅是将劳动人民视为工具,因此也是一种道德说教。马克思主义则明确指出“人”是“现实的人”即劳动人民;充分肯定了劳动人民的历史地位。以人为本的“本”应该从现象和本质两个层次来理解,就是利益和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