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石建勋  张鑫 《探索》2006,(5):11-14
本文研究了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与发展观的演进,并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丰富内涵;研究了构建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树立"和谐发展是第一要务",实现发展观有机统一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李尚益 《理论学刊》2007,(10):53-55
"和谐"这是一个存在久远的人类梦想。"以和为贵"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文化人格的基本内涵。"和谐社会",不但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民族性,而且具有深广的文化多元性与复杂性。如果说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的高度发达"、"社会公平"与"民主政治"等四个方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逻辑前提,那么,我们同时必须警惕并尽力避免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几个认识误区。  相似文献   

3.
张炳照 《新视野》2007,(3):81-82
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极大地推动了和谐哲学与和谐文化的发展,对全社会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加快构建和谐社会步伐,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和谐理念也必将被赋予崭新的时代内涵,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李晓元 《学习论坛》2008,24(11):27-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和谐人思想以"社会关系人"论或"实践人"论为方法论基础,以"异化人"论为逻辑起点,从现实社会关系的维度,展现了人的真实本质和存在方式,特别是把和谐人的和谐本质与创新本质联系在一起,并认为和谐人是和谐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依托.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入学体系的价值核心,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是当代人学理论的发展方向,是当代人特别是和谐社会关系中人的存在指向.  相似文献   

5.
"和谐人"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然主体,具有一些与经济人、道德人等其他人的存在方式不同的特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旨在探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体发展的独特要求,主要包括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上的特殊性、和谐人本身的客观属性以及主观属性。在自然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动物性的减弱;需求的有限性。在社会属性的协调性表现为:人的本质的提升;社会关系的和谐;自然观的转变;主体性的合理性。"和谐人"的特性研究一方面体现了人之发展的当代取向,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从社会主体视域完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价值核心,更是和谐社会里人的存在指向。马克思认为,“和谐人”以和谐社会关系为本质,以和谐实践为根本特征,只存在于和谐人共同体中,它既是共产主义社会里“现实的人”,又是共产主义社会的运行主体和价值目标。马克思的“和谐人”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刘天华 《理论学刊》2008,4(4):76-78
和谐社会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确立,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文化价值理念和发展维度,和谐社会理论是差异与和谐双重维度的统一.和谐,是多样性差异的协调平衡、共生和谐,讲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差异与和谐之间的适度张力.当代社会和谐必须强调并确立"差异共存、和谐共生"的基本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8.
和谐文化,是指一种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以倡导、研究、阐释、传播、实施、奉行和谐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文化现象和文化性状.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内容,它的价值诉求应包括三层内涵,即:人的身心和谐、人际和谐与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9.
张载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太和即道提出了和谐社会的宇宙模式;仇必和解是和谐社会的思想方式;井田宗法是和谐社会的改良方案;民胞物与是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统观张载的和谐社会思想,可以说这是一种自然世界运动平衡中的有机和谐,人类世界矛盾冲突中的有序和谐,精神世界差异对立中的圆融和谐.  相似文献   

10.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6,22(10):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传统的"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平安浙江"建设中的"平安",是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和谐发展的宽领域、大范围、多层面的广义"平安",其中经济和谐是其他方面发展和谐的基础.因此,建设"平安浙江"必须首先树立经济和谐发展的理念.浙江与全国英他省区相比,虽然经济发展的和谐程度相对较好,在某些领域甚至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从建设"平安浙江"、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浙江经济在和谐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力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2.
自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社会各界围绕党内和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深入的研究,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从党内和谐的内涵、党内和谐的特征、党内和谐的功能、党内和谐的实现路径四个方面对有关党内和谐的理论观点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目前学术界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学术研究中所表现出的一种把和谐"纯思辨化"倾向的批判,本文认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哲学论证,必须首先把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限定在社会历史领域.抽象地谈论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研究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有危害.矛盾与和谐的辩证法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辩证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矛盾运动良性发展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和谐政治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要求有和谐的政治,和谐政治是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和关键要素.然而,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和谐政治做出系统的研究.本文认为:和谐政治是政治系统内在与外在关系的平衡、协调的状态和过程.和谐政治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和特征:对差异的认同、理性的妥协、有序的竞争、机会的平等、广泛的民主、充分的开放、规范的自由、公正的法治、动态的稳定、持久的和平等等.  相似文献   

15.
李京 《世纪桥》2010,(15):52-53
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第一次将和谐与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完成了从"革命马克思"向"和谐马克思"重大历史转变。深刻认识马克思关于"和谐社会"思想长期被深度遮蔽的历史缘由,全面理解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的本质特征,研究和建构"和谐马克思"的思想交流平台,这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都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 构筑和谐校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校的和谐校园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社会的精英集团,高校应该做和谐社会建设的领头羊,要本着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认识高校和谐的关键是校园主体人的和谐,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构筑和谐校园的步伐.以"天和"的平等精神,构筑和谐校园的客观环境;以"人和"的人格独立精神,构筑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心和"的宽容精神,构筑平和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和谐城市"的概念和内涵,指出电子政务建设的不断推进已为"和谐城市"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议利用电子政务建设成果,解决"和谐城市"建设中的主要问题.通过构建"和谐城市"指标体系,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及管理水平,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信息透明度,建设完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等方式,逐步建设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和谐城市".  相似文献   

18.
王微 《党史博采》2006,(11):39-40
本文以党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新理念为指导,研究、探索了有关建设和谐校园的问题:借助传统文化,树立和谐理念;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创造和谐文化氛围;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其中重点论述了构建学校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和谐关系的意义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魏炜  邱小云 《求实》2007,3(4):73-75
胡锦涛关于“和谐世界”的思想是和谐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谐统一性的鲜明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内部发展战略与外交战略的和谐统一、外交原则与外交理念的和谐统一、对本国发展道路的选择与对世界前景的理想追求的和谐统一、对国际新秩序的现实主张与理论概括的和谐统一、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坚持共产党人最高理想的和谐统一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赋予教育以和谐使命。履行这一使命,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支持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发展的教育目的观、公益导向的教育设计观、义利结合的教育价值观、适当超前的教育发展观、“有教无类”的教育公平观构成了教育和谐发展的基本内涵。和谐发展的教育通过培育和谐的心态、世态、生态和意识,以营造心和、人和、天和、思想和的和谐环境,为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支持。和谐发展的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持系统,而且和谐发展的教育本身就是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