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承认双重国籍趋势下对效忠义务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磊 《法学》2021,(1):120-132
人口是国家最重要的资源,而区分本国人与外国人的法律依据是国籍。国家授予个人国籍的前提是其履行向国家的效忠义务,并保证效忠义务的排他性。然而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双重国籍的趋势让我们有必要反思效忠义务是否发生了变化。尽管有全球化、区域化、保障人权、尊重自由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不变的是国籍效忠义务的基础性和强制性。如今,国籍效忠义务的排他性已有所松动,转变为有选择性的存在,即国家在国籍效忠义务的内核部分保留排他性,在非内核部分予以酌情弱化或放弃,并且借此服务特定的国家政策。尽管出现种种弱化现象,但国籍效忠义务的排他性还将继续存在,且更加差异化。我国可以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吸纳更多的人通过法律认可的方式效忠国家。承认双重国籍的条件应该是满足实质联系要求,因为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实质联系是履行效忠义务的基础。关于实质联系要求的法律规范应当兼具正面规定和反向排除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承认双重国籍:印度国籍立法的重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海涛  盖蕾 《河北法学》2005,23(9):121-124
印度由坚持单一国籍的政策转为承认双重国籍,目的是为了借力海外,吸引海外印度人(印度侨民和外籍印度人)的资金和技术。印度宪法中关于单一国籍的条款的修正得到了印度上下及海外印度人的拥护和支持。不过,印度实行双重国籍的范围却是相当有限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双重国籍成为国际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欧美及亚洲部分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公开、默认、有限的承认双重国籍,广大海外华侨也强烈呼吁中国放开双重国籍,修改国籍法。本文通过对移民利益、国家利益以及双重国籍之间关系的分析,在借鉴其他国家处理双重国籍问题经验的基础上对中国的国籍政策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金香 《法制与社会》2010,(17):11-11,13
国籍是区分居住在一国的本国人和外国人的标准。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交往,国民之间的流动,对于国籍的界定比以前更重要。当今社会,双重或者多重国籍已经司空见惯。双重国籍将带来何种利弊?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国籍政策的演变,分析了双重国籍的利弊,从而指出双重国籍制度在我国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
张枫逸 《政府法制》2012,(17):41-41
我国《国籍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周籍;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闲籍。然而,现实中,加入外国国籍又未注销中闻国籍的实际上的“双重国籍”在我国已不是个例。全同政协委员陈宜瑜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有较大数量的留学人员和以其他方式移居国外的中国人,在取得外国国籍后,并不报告,拥有的中国居民身份证还保留着,  相似文献   

6.
外国仲裁裁决在中国法院的承认及执行,承认及执行裁决的法律依据、条件及程序,司法实践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哈特《法律概念》一书中承认规则的界定及其性质的阐述,说明哈特所提出的承认规则的局限性,即其与理性建构型法律进化模式之间的矛盾,这使得承认规则适用的普遍性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8.
一凡 《政府法制》2011,(4):39-39
有人曾总结说,在打破西方的外交封锁上,新中国有三件法宝,一件是边界问题谈判,一件是经济援助,还有一件就是"双重国籍"问题的解决。近代,移民海外的华人越来越多,保护海外侨民的合法利益成为清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问题。1907年,荷兰殖民者勒令荷属印度尼西亚华侨全体改入殖民地籍。  相似文献   

9.
论人的联合与双向承认法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联合既是基于承认的欲望,也是承认的实现形式,从而是自由本身;相互承认是公民联合的机制和形式,公民身份则是落实、体现人的联合及其相互承认的枢机,而一以法权体制笼统之,法权即自由。法权秩序的人性基础体现为"最初之人"与"最后之人"的预设,而昭示了不同文化、政治共同体的自我政治-道德理解,展现了它们对于人世生活与人间秩序的可欲图景的不同憧憬。  相似文献   

10.
前言 :有限合伙 ,作为一种商业组织形式 ,其历史可以上溯到中世纪欧洲高风险的海上贸易。今天 ,这种古老的制度又在信息时代新经济浪潮的推动下焕发出异彩 ,成为公认的引导风险投资 ,实现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最完美结合的组织形态。作为后起之国 ,中国的高科技创业正处于方兴未艾之际 ,尽管一些地方法规突破《合伙企业法》等法律障碍 ,大胆引进了“有限合伙”这一全新的概念 ,但在我国现存的立法体制下 ,其效力仍有待商榷。经济的发展要遵循法制的轨道 ,一部统一规制有限合伙的全国性法规的出台 ,已不仅仅是理论界的呼声 ,更是现实的需要。一…  相似文献   

11.
王婷婷 《政府法制》2012,(16):50-51
“留住他和他的资金” 很难找到这样一个时间节点,对于双重国籍,放松和收紧的声音并起。4月11日,人民日报刊文,罕见地将双重国籍问题与反腐问题相连。文章称,我国部分腐败人员,已秘密取得外籍,或双重国籍。‘而不久前的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麻建国,提交建议,称应“实行华侨华人特别身份”。  相似文献   

12.
我国1980年实施的《国籍法》明确规定,我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通过跨国婚姻等其他方式取得外国国籍的。“自动丧失中国国籍”。但现实远非如此简单。  相似文献   

13.
中国大陆掀起的“赴美产子”风潮,使得是否承认双重国籍这一问题在两国之间升温,这不仅涉及到双方对自己国民的保护,更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利益紧密相关.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通过比较分析中美关于国籍的相关法律规定以及对双重国籍的态度,提出有条件承认儿童的双重国籍,旨在为我国合理解决此类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4.
“承认规则”是哈特法律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可以说是哈特所描述的法律的基石.“承认规则”包含了规则和事实两个面向,但其本质是实践,由此,“承认规则”便具有了开放性,且不存在效力问题.哈特不承认德沃金的批评,认为“承认规则”同样可以识别原则,同时又划清了“承认规则”和凯尔森“基础规范”之间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双重国籍及其法律实践--兼论我国《国籍法》的立法改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海外华人强烈呼吁我国政府恢复承认双重国籍,这在国内外广大有识之士中也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双重国籍法律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的渊源,其冲突解决也是世界各国极为重视的法律实践问题.从当今国际法发展趋势来看,有条件地承认双重国籍乃是吸引高层次人才和广大海外华人积极参加我国的经济建设、从法律上保护全世界华人华侨根本利益的有效手段,应当引起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根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灵活处理双重国籍问题,在恰当的时机修订《国籍法》,以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16.
翟燕 《中国公证》2008,(6):31-33
2003年11月初,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合会向国务院侨办主任陈玉杰提交了该会进行的一项网上调查报告.称参加调查的人中92.6%的人希望中国政府承认双重国籍;2004年6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21世纪中国、留学人员与中外交流”研讨会上,与会欧洲留学人员向韩启德副委员长和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陈喜庆提出了希望中国承认海外学子的双重国籍的愿望;2004年11月新西兰3家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向到访的中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呈递了有关热切盼望祖国尽快修改《国籍法》,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主要就如下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 :我国判决在外国的承认与执行条件 ;外国判决在我国的承认与执行条件 ;相关国际条约问题以及完善我国立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海事仲裁的特殊性,外国海事仲裁裁决在中国申请承认与执行时,其在管辖的法院、执行保全措施、实质执行以及拒绝承认和执行等方面均不同于一般外国商事仲裁裁决,也与外资非正常撤离的仲裁裁决的执行有所不同。作为外国海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申请人,不仅要了解中国针对外国商事仲裁裁决的审查标准和依据,还必须掌握海事仲裁裁决承认与执行的特殊性,只有这样,方能实现其裁决债权,更好的保障自身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20.
关于外国法院判决承认制度中的互惠原则的解释,时至今日中国司法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存在无条约就无互惠、事实互惠、推定互惠、承诺互惠等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各种观点的梳理,反思批判中国司法实践中采取的不同解释,重申法律互惠的意义,明确互惠原则只能是法律互惠。从法律互惠的角度出发,国与国之间有的判决可以得到承认,而有的判决得不到承认是正常现象。从目前中国承认外国法院判决的诸条件来看,包括互惠原则在内均不成为外国承认中国法院判决的障碍;同时互惠原则有利于防止对方国家在承认条件上设置不合理的条件,从而产生实质性不平等。回归互惠原则本意,准确理解互惠原则的含义及作用,对于完善外国法院判决的承认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