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人”,是指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中国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处理好利益关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理念,就是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从坚持以人为本,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社会建设,处理好利益关系,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几方面努力.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一是要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相统一;二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群体利益和个体利益的相统一。  相似文献   

5.
朱湘虹  黄明哲 《求实》2007,1(11):48-52
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主要内涵,以人为本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应该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要全面开展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入人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具体化为执政为民的实践,把实现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从制度上、政策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平等尊重公民权利,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要努力拓宽以人为本的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6.
正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不仅要以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为出发点,更要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7.
以人为本也应当是当代中国企业的发展和经营之道。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就是要求企业家要以员工、投资者、客户的基本利益为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企业的经营和管理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以“顾客导向”的思维来做经营决策,从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恰当地处理好企业员工的权力和需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始终放在第一位,就是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亿万群众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在企业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员工利益放在首位,不仅要以尊重、理解、关心员工为出发点,更要通过对员工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更好地实现员工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源泉和根本价值取向。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看作是一切事物的前提和最终根本目的,从对人以外的世界的关注转到对人本身的关注上来。人民群众是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正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根本观点。在社会物质生活方面,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  相似文献   

10.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对象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人为本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必有之使命。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就是要突出强调受教育者的最大利益,把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要准确把握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内涵,在政治引导上坚持“灌输”,在教育原则上突出“六个结合”,在教育实践上凸显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1.
尚东涛  杨强 《探索》2002,23(2):56-58
关注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应当关注人的困境。立足人与世界的对象性关系属人的立场,人的困境是人自己构成的。人自己构成的困境向人的归结,归结向人的中介,因为“人就是人的中介”。人因生活资料源自自然界,其困境首先表达于自然向度。在自然向度,人的生活资料的状况所造成的人的困境,归因于包括观念、工具、技术、活动等等在内的作用于自然的属人的中介。这种归因,不仅展示于自然向度的人的生活资料“绝对匮乏”的历史阶段,同时展示于人的生活资料“相对充裕”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是用来表示个体的主体本质的.它所表述的既是人的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因此,人格问题其实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人的本质的形成过程,即"做人"的过程.从中去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追求自我超越与自由,这就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也是高尚人格形成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3.
赵莉 《新视野》2002,(6):32-33
“人力资本”概念很早就出现了,但对这一理论的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逐渐成熟,当时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舒尔茨、贝克尔和阿罗。他们三人研究的重点在于阐述人力资本的概念、形成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开创性地提出了与以往“劳动力概念”明显不同的“人力资本概念”,并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方式,强调了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突出作用,从而奠定了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以罗默和卢卡斯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以技术进步内生化为核心的新经济增长理论。罗默在1986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增长》一…  相似文献   

14.
黄璜 《实事求是》2001,(3):19-22,69
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和发展。人是社会生产力诸要素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表明 ,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对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 ,对人力资本的了解还很不够。因此 ,我们应该重视对人力资本及其投资的研究 ,以使我国经济能够以高效益的形式发展并保持强有力的后劲。1  所谓“人力资本”,到目前为止仍有多种说法。舒尔茨认为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以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 (即劳动者的技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劳动熟练程度等等 )来表示的一种资本类型。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5.
任自涛 《实事求是》2007,196(3):13-16
作为唯物史观出发点的“现实的个人”必须首先满足其基本的物质需要,同时,“现实的个人”又是具有全面需要的人。然而,人的需要又具有盲目性,同时,在消费主义陷阱的作用下,人的需要被进一步歪曲,真正的人的需要被遮蔽。所有的这一切使得人的需要的无节制性构成了对人与自然界之间和谐关系的破坏,但是二者发生冲突并不具有必然性;人的本质力量当中就已经蕴涵着结果,关键看它是同人相异化,还是被人全面占有。  相似文献   

16.
17.
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哲学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多年来,学术界一直在探讨,在争鸣。在探讨与学术争鸣过程中,有不少著述相继问世,把对人本质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学术理论研究逐步推向深入,给我们以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价值范畴来源于经济学。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反应的是主客体之间的关系。人的价值是一般价值的延伸。人的价值是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自我价值的实现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前提,社会价值的实现是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没有自我价值也不可能有社会价值,没有社会价值,自我价值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理需要与马克思哲学本身所关注的人的解放、幸福密切相关。尤其在当代,对人的心理需要给予应有的关注实际上是对人的自我分裂与异化的克服与超越,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点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维度。人的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其心理需要的支配下完成的。因此,了解、尊重每一个人的心灵世界,满足社会群体的心理需要。改变人的生存境遇,创设协调的发展环境,进而激发人的全面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予以认真对待和仔细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就当下的马克思主义人学、人学的建构理念和途径来看,它们都没有摆脱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实践的支援和支持。这样,最终使种种人学在运用“实践”来构建一种关于人的哲学体系时,根本不能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和观念相区别。所以,就目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来看,任何独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人学建构或者试图将历史唯物主义范式人学化的企图都是一种不成熟和非法的建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的继续坚持和发展不能靠抽象的“人”本身来达到,而只能通过对现实人的实践活动中的问题表现来获得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