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学理论》2016,(6)
战国时期的墨子和英国18世纪的边沁,分别是开中国与西方功利主义先河之第一人。以墨子的弟子记录整理的其言行的《墨子》以及边沁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两本著作为出发点,对墨子与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分析比较。两者共通之处在于人性基础乃趋利避害、终极归宿乃社会利益。差异之处在于内在根基、实现手段、道德评价,分别体现为"天志"与"人性"、"兼士人格"与"自由享乐"、"志功合一"与"唯效果论"的不同。  相似文献   

2.
从中西哲学比较看中西传统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寅子 《学理论》2009,(17):56-57
当今,西方文明以其强势话语地位深刻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然而正如我们看到的,人类文明在向前发展的同时,人类社会却遭受着越来越多的灾难。于是,人们开始重新审视中西文化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方式则受到了学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试图将中西两种传统思维方式进行横向比较,进而重新审视中西传统思维方式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估量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对于今日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义利观一脉相承,都是在为人民服务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毛泽东的"革命的功利主义"是对"重义轻利"传统价值观的批判,但在脱离了群众,脱离了中国经济建设的实际后,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向"重义轻利"传统观念的回归和对个人利益的忽视。邓小平以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为基础,提出了社会主义义利观。他注重以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立足点,既反对极端的集体主义,又批驳个人主义,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程春凤 《学理论》2010,(13):72-73
自由是人类永远不息的追求。在对自由的探索中,中西哲人形成了两种完全不同的自由观。两种自由观都有自己的可取之处与偏颇之处,在追求社会和谐发展的当代,我们需要正确认识西方的自由观并积极探索中华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发挥自由在当代社会中的正向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对功利主义的历史评判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站在物质利益的基点上来把握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嵌入了历史前提;对功利主义的理论评判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物质生产来把握人的的本性、社会的本质以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奠定了现实基础;对功利主义的价值评判使得马克思恩格斯着眼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所造成的个体与共同体的分离的视角来把握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从而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明晰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是为了建立一种正义理论,以期代替居于统治地位的功利主义,他对功利主义的批评,涉及到功利主义的三个错误:即功利主义没有认真考虑在一个社会里如何分配利益和福利;功利主义没有认真地考虑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功利主义没有考虑欲望满足方面的特性.而这三个错误在罗尔斯看来是目的论和道义论之间的差异、是善与正义之间的差异、是效率原则与平等原则之间的差别.在<政治自由主义>中,他又联系社会多元论的事实,对功利主义的综合性学说进行批评,使他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上升到一个新的阶段.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给我们两点启示:如何正确处理效率原则和平等原则关系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7.
《学理论》2015,(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价值体系在不断解构,一个文化多元杂陈的时代悄然而至。功利主义往往成为大学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点。立足于中国当代大学生的现实,从科学的价值观理论出发,围绕着功利主义对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影响,分析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所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探索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格塑造教育的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生态德育"是指教育者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观点出发,引导受教育者为了人类的潜在利益和长远利益,更好地享用自然和享受生活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含丰富的生态德育思想:天人观体现了以自然为导向的生态德育思想;义利观体现了人品识别和利益分配的生态德育思想;和同观体现了知人善任的生态德育思想;荣辱观体现了知耻奋进的生态德育思想;身令观体现了为人处世的生态德育思想;上下观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生态德育思想。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社会成员间的相处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利益上的冲突,应该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利益关系?功利主义者们认为在道德选择的过程中为了达到最大的幸福水平,损失一些少数人的利益的行为是符合道德发展的要求的,这是一个集体向前发展所必需的。近来,随着和谐社会的发展,凸显了功利主义在道德选择上存在严重的缺陷,已经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处理多数人和少数人利益关系时,应该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关注少数人利益上。  相似文献   

10.
中西哲学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对宇宙人生普遍规律的探寻,其视野表现出多层面的差异,探究其差异,对我们更加准确的了解中西哲学的不同特点,把握其哲学在当代的发展道路和方向,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不无裨益,笔者从中西哲学研究的目的,所用工具、核心问题、发展动力、背景、研究主体、自然观、人文观等几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作了有一定意义的探讨,以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李保有 《学理论》2012,(7):94-95
婚恋是每个大学生必须面对的一大人生课题,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婚恋中暴露的现实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一些人贪图富贵、享乐、拜金等功利主义倾向也越来越严重。恋爱到底是该以感情为基础,还是以物质为基础,成了大学生婚恋中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陈雯 《学理论》2012,(3):3-5
功利主义是一种规范伦理,其首要特征是将行为的后果能否有助于所有当事人功利总量的最大化视为其是否合乎道德的标准。安乐死是近年来备受关注和争议的论题,功利主义为其提供了伦理辩护。从功利主义视角出发,安乐死是合乎伦理原则的,对病人、家属、医护人员、社会,都有益于促进他们的利益和幸福。  相似文献   

13.
一定的价值观念孕育于一定的历史土壤之中,是一个民族文明的折光反映与思想标记。中、西传统价值观念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自形成了一套完全不同的品格。总的看来,西方传统价值观念以个人主义为基点,以幸福主义为目标,以科学主义和法治主义为调控手段。而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以整体主义为基点,以禁欲主义为目标,以德性主义和人治主义为调控手段。  相似文献   

14.
晚明中西哲学对决之主要格式有:以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驳道家之无与释家之空;以西洋哲学实体-属性之说驳中国哲学之太极与理;用西洋哲学中之发生论释读理生天地万物之生;以西洋哲学固有之白板说反驳儒家之性本善及复初说;以西洋三司知识论释读儒家之仁与义;以西洋生死说置换儒家之生死说;以西洋哲学之成见颠覆中国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观念;以西洋哲学中之材料与形质释读中国哲学之气;以物之元质释读太极;以西洋原罪说释读中国哲学之恶;以西洋定性论驳中国随性论;以西洋哲学之本体论驳中国哲学;等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广大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和追求,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妇女解放和发展之路.妇女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与西方妇女发展道路比较,两者存在根本差异和诸多不同.对中西妇女发展道路不同选择进行比较分析,对于我们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发展道路,借鉴西方妇女发展实践中的有益经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 ,中国与西方都存在着空想社会主义。中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是传统的“大同”理想。中国的“大同”理想和西方空想社会主义都要求改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消灭剥削压迫 ,消灭私有制 ,实现社会平等。在追求社会理想上二者有相近之处 ,而在各自的表现形态上有其不同的特点。中国“大同”理想突出的特点是“大同”、“均分”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则主张“公有共享”。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的思想来源 ,中国“大同”理想则是接受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条件 ,二者的碰撞和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7.
毛志燕  胡敏 《学理论》2013,(6):174-175
在现今的教育评价体制、传统的思想观念、学生本身对教育的功利性回报的影响下,功利主义教育成为现今教育的主流。对功利主义教育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教育应从"唯利"向"唯权""唯人""唯美"的超越,最终实现"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6,(9)
对于日趋尖锐的医患关系,是从业的医务工作人员和病患共同关心的问题。患者,他们往往用"道德沦丧""没有职业操守"等词汇来指控医务工作者,甚至采取非法的途径报复医务工作者,来发泄病患或其家属所受到的"不公对待"。在法制社会这种行为与作风应该是不被允许的,然而却在当今的社会上屡禁不止。针对现如今白热化的医患关系,这篇文章从道德层面进行分析医生和患者两种角色的孰是孰非,以功利主义为切入点,浅析医生和患者在各自追求最大利益过程中的伦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冯友兰、韦政通、朱伯崑、田浩诸大家,均误认中国哲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的传统.实际上中国哲学家根本不倡导"西式功利主义":他们不主张以"义"为手段,不主张以"动机"为手段,不主张以"利他"为手段,不主张以"利物"为手段."一人遂其生,推之而与天下共遂其生,仁也",这才是中国哲学看待一切问题的坐标.中国哲学讲功利,但必把群体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个人功利的位置上,亦必把天地万物之功利摆到优先于人类功利的位置上;中国哲学家习惯于立足"宇宙背景"谈"功利",优先考虑"天地之利"或"大利".这就是所谓"大利主义"."大"是中国哲学考量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与归宿,撤掉这个"宇宙背景",则中国哲学失其为"中国哲学"、中国思想失其为"中国思想"、中国学问失其为"中国学问"矣."大利主义"完全不可用"西式功利主义"去解读.  相似文献   

20.
查芳灵 《学理论》2010,(11):76-78
功利主义以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理论旨归,也使得该理论成为西方典型幸福观之一:幸福是快乐的获得或者痛苦的避免,不幸则是快乐的减少或者痛苦的增加。功利主义将一切关系归结为功利关系,而又将快乐幸福与道德善恶相联系。行为的善恶是由其所带来的快乐与痛苦所决定的,包括快乐的量和质两个方面,并认为快乐的质起到决定作用,倡导精神快乐高于物质快乐,寻求两者的统一,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在个体主义占主流的西方思想界,功利主义提倡多数人的幸福,追求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其对多数人幸福的追求本质上具有虚幻性,与马克思主义幸福观存在本质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