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改革开放为我国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农业的基础支撑下社会经济各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可是在发展的背后却存在着严重问题,如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现象逐步增多.如何在制度完善中逐步改变现阶段公共利益界定不清,主体缺位,土地性质模糊等问题,实现公平与效率,成为新时期政府管理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大众传播媒介在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大众媒介往往忽略了如何让农民说话和怎样为农民说话这个课题,使农民未能真正拥有媒介话语权。要解决媒体对农民报道以及农民话语权保障的问题,需要评析现有研究成果中各种观点与争议,澄清误会与失误,为未来的研究厘清思路。  相似文献   

3.
新农村建设要注重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4.
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民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力和利益.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核心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三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5.
常飞 《求索》2012,(3):161-163
新时期保障农民权益的关键是实现农民地位的转型,城乡二元体制中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的农民转型,完成城乡二元体制中弱势地位的农民向城乡一体化体制中平等地位农民的转化。而要保障农民地位的转型,就要改变当前一些法律路径走向,即从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向保障财富平等、权利平等和素质平等的转化;从保护经济权益向保护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的全面保护的转化;实现从保障性法律制度向保障性与发展性并重的法律制度的转化;从赋予抽象权利向落实具体权利转化。  相似文献   

6.
《人民政坛》2006,(12):1-1
福建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副省长叶双瑜代表省政府作的《关于我省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情况的报告》。这本是地方人大常委会听取政府专项工作报告的一项常规性工作,却因蕴含“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保障”这一命题而凸显出重大意义,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依法治校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起诉高校的法律纠纷日益增多,大学生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大学生权益受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建立健全大学生权益保护机制要提高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增强高校师生的法治观念和维权意识,构建大学生权益保障的救济体系。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农村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实现好、维护好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现行农地征用中存在着土地征用权被滥用、征用补偿不合理、征用程序不公平等问题,因此,确立农民在土地征用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权,改革征地补偿方式,妥善安置失地农民,规范土地征用程序等非常必要。以此才能实现对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9.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最艰巨、最繁重、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在农村、在农业、在农民问题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5句话20个字,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总体战略布局在农村的具体体现,是新农村建设的综合表述和总目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按照这5句话的要求,全面领会,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缺一不可。胡锦涛总书…  相似文献   

10.
在监管工作中 ,在押人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障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有历史文化传统的因袭 ,执法者的素质缺陷 ,在押人员素质低下 ,执法活动缺乏有效监督等。对此的治理 ,一要转变思想 ,树立正确的执法观 ;二要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 ;三要形成多元监督格局 ;四要加强法制教育 ,增强在押人员的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11.
祝全永 《湖湘论坛》2008,21(3):50-52
切实保障当前我国农民权利,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而言,保障农民权益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定有序。缘此,我们要切实采取措施保障农民权益,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2.
农民的诸多权益,都是间接或者直接以土地为载体,失去土地就失去了与土地相连的一系列权益。在农地流转过程中,农民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即失地农民群体。他们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在农地流转中他们是最直接的受害者。因此,如何切实有效地维护农民的土地权益,是农村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当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流动人口的数量越来越大。因此,单纯从"堵"和"用"而不从"疏"的角度研究流动人口显然无法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需要。从这个角度来讲,重视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研究,对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转变观念、放松户籍制度、制度构建三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农民是我国社会的一个弱势群体,农民权益受损是不争的事实。农民权益受损问题的形成因素是复杂的,分为经济、社会、政治三个方面。人民代表制度的完善是农民权益保障的必要前提,要从政治层面入手找到破解问题的良方,并建立保护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农村土地征收后,失地农民面临权益受损维护问题、生存问题和发展问题。服务型政府是当代政府治理的基本模式,蕴含责任政府的服务特质,也是我国政府转型的重要价值目标。服务型政府应从实施建设性安置、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就业安置与促进就业创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及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等几方面,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服务责任型政府应尽之责。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农民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流转是我国进一步释放农村生产力以及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具体实践中,本来应该基于农民自由、自愿基础上的土地流转却经常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强制性流转行为,这给农村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必须建立有效机制来约束土地流转中的地方政府强制行为.  相似文献   

17.
农民权益保障法律体系的价值取向必将致力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农民权利和社会其他群体利益之间的平衡。要切实保障农民权利,树立平等保护理念。农民权益保障法律的价值取向应注重实现实质公平,杜绝片面追求效率;注重实现内在化的公平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均衡状态,确保权利优先。  相似文献   

18.
阎武 《人民论坛》2011,(9):108-109
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市场的开放性,农村土地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也要纳入到市场的运行之中。但是在农村土地流转的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权益会受到损害。因此,如何在保障农村土地在高效率利用的同时,使农民权益得到很好的保护,已成为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对于妇女发展和权益保障,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一是宪法;二是基本法,如《妇女权益保障法》、《婚姻法》等;三是政府行政法规、规章,如《女职工保护条例》、《妇幼卫生工作条例》等。  相似文献   

20.
王萍 《中国人大》2011,(24):8-11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备受关注,而作为与农业、农村、农民密切相关的一部法律,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贯彻实施情况更是时刻牵动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