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之生态补偿机制建构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经济合作在于统筹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保障,而科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重在通过转移支付合理“弥补”生态功能区牺牲的利益而促使其生态保护与科学发展。构建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现实难题,主要是同我国现行体制相关的诸多问题的综合表征,其基础依托在于法律制度、政策机制、组织体系之三个方面,其中立法创制与政策创新是关键。相关实践昭示,当前既要克服生态补偿立法上的缺陷,又要把握主体功能区规划实施的契机,推动以财政转移支付为主导的政府补偿政策机制的完善创新。  相似文献   

2.
《商务与法律》2006,(5):27-27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6年10月20日发出通知开展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通知称,为加强组织和领导,成立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协调解决规划编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是指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中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实现人口、经济、资源环境以及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通知强调,按主体功能区对全国国土空间发展方向和要求进行定位,是在区域发展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五个统筹”的重大举措,也是提高宏观调控水平的重要保证。同时,该举措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方法学》2022,(3):94-108
“区域能否成为独立发展权主体”是区域经济法体系建构中必须解答的基础性问题,但现有观点缺乏合理性,导致区域发展权主体范畴模糊不清。为修正传统区域发展权主体理论的缺陷,须明确“区域应回归发展权主体范畴”的观点。为此,应依循“权利公共性与共同体共伴生”的逻辑,揭示经济区域包容发展权公共性的特质,剖析三类经济区域通过共同目标、集体认同和归属感成为共同体的能力,梳理区域共同体的利益冲突、修正措施,并以“资源输出地输入地利益补偿的法制建设”为特定场域,具体分析现有资源均质区发展权主体资格未明确的法制缺陷,围绕政策先导、立法项目和立法规划三方面内容开展区域法制建设活动。  相似文献   

4.
主体功能区建设的大背景,打破传统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已成为一种必然,区域政府合作成为一种更为必然的趋势.基于不同功能区建设的要求,传统区域政府合作已然不能满足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在背景下恰当的区域政府合作整体性治理路径的构建成为一种必要.  相似文献   

5.
吕斌 《法人》2007,(9):32-33
在新的经济形式下,如何审视开发区的地位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国家新近提出的"主体功能区"思维中,将以人的需要为首位,第二是生态,生产则排在第三  相似文献   

6.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标志着北部湾经济区的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广西沿海地区乃至广西全区的发展将按照更高的目标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柳州应该抓住这次机遇,贯彻“经济升级,城市转型”战略,主动融入北部湾经济合作,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重点工业功能区为依托,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为引擎,高起点高标准,打造一体化的开放式跨区域主导优势产业链,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全力推进柳州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的两个最重要的特征是主体多元化和资源有效配置。其中,主体多元化是维持市场竞争、活跃市场的客观要求和前提条件。但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无序,不是任何主体都可以成为“多元”中的“一元”,许多经济领域  相似文献   

8.
彭军 《行政法制》2001,(2):29-29
“九五”期间,鹤峰县乘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东风,举全县之力,顽强拼搏,经济和社会发展全面完成预定计划。县域经济实现了两大突破:基本完成了市场经济主体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造,推进民营化,初步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经济体制;以培植特色支柱产业为根本途径,坚持经济民营化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初步形成民营化、知识化和外向型区域特色经济雏形,实现了全县整体基本解决温饱向巩固扶贫攻坚成果、奋力迈向小康目标的重大转折。  相似文献   

9.
腐败主体除了应当承担“政治成本”之外,还应当承担必要的“经济成本”。腐败的“经济成本”是腐败主体应当承担的以货币为表现形式的经济代价。一些腐败分子在政治上受到党纪政纪处罚以后,虽然付出了高昂的“政治成本”,但却基本上没有承担应当付出的腐败“经济成本”,反而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利润”,由此产生一种很划算的“平衡”心理,这也诱使更多的人铤而走险。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党纪政纪的有关规定。□腐败的“经济成本”@赵铮$四川省广元市纪委  相似文献   

10.
立足于知识经济背景下,分别介绍了“温州模式”、 “新温州模式”以及“区域经济”等基本概念.通过详析“温州模式”的缺陷以及知识产权在推动“温州模式”向“新温州模式”转变过程中的作用等,进一步明确了“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大意义以及国家适时出台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实施细则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知识产权在建立“新温州模式”方面的良好示范效应,为当前全国其他各个区域经济寻求发展,有效解决企业面临的各项问题进行了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相似文献   

11.
简基松 《中国法学》2005,(3):182-192
一般认为联合国经济制裁具有“强制改变”的功能,但对于联合国经济制裁是否具有惩罚功能和预防功能的问题,国际社会却存在严重的分歧,这种分歧直接影响到联合国经济制裁的决策和执行。刑法学关于惩罚功能的精髓是在刑事不法行为与刑事制裁之间建立必然联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具有惩罚功能;民法学在“惩罚性赔偿”的定义中,将惩罚界定为“对不法行为者施加的‘害’大于不法行为本身导致的‘害’,而不是等于或大致等于不法行为本身导致的‘害’”,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一定具有惩罚功能;法理学认为“惩罚”就是“施加不利”,从这个角度来看,联合国经济制裁应该具有惩罚功能因素。另外,从主观上看,联合国经济制裁不具有预防功能;但从客观上看,联合国经济制裁却具有预防功能因素。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effect of China’s economic rise on East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concludes that the emergence of China as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economic power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Asian economic integration mainly through four channels: being a main importer and FDI destination country for most Asian countries under the processing export pattern; the renminbi’s more active image in the regional currency cooperation and its potential role as one of the core regional currencies in the future; playing a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political affairs and having an increasing potential to be part of the political core power (together with Japan); the demonstration and stimulative effects made by the motion of the FTA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Liqing ZhangEmail:
  相似文献   

13.
State regional policies are generally based either on the goal of st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regions or of equalizing the level of development among the regions. The first path is generally pursued by developing states while rich states favor the second path. Russia has in the past experimented with both vectors of regional policy. Since the annexation of Crimea, a third factor has come to dominate: geopolitics. The main goal of Russia's regional policy is securing control of geopolitically significant territories. The high expense of such a policy makes it unsustainable during a period of economic retrenchment.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是历史的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新时期,应紧紧围绕"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要求,多措并举,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开启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发展阶段,构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不仅需要经济上的谋划,也需要相关法律制度的有力推动。其中,经济法作为典型的"发展促进法",对"双循环"的四大环节及其赖以存续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均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审视经济法对"双循环"的促进和保障,有助于揭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理念—发展型法治"的内在关联,以及更为具体的"问题—价值—制度"之间的逻辑联系,由此可以说明构建与新发展格局相应的"发展型法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在制度建设方面应兼顾的"安全与发展"价值,从而不断推进发展导向型的良法善治,这尤其有助于推进我国整体法治的完善,丰富法治理论和经济法的相关理论,推动新兴的"发展法学"的构建。  相似文献   

16.
A widely held consensus view claims that East Asia has been shifting recently from a market-led to an institution-based form of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rimarily as a result of the 1997–1998 financial crisis. Next to post-crisis financial cooperation schemes under the ASEAN+3, the surge of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 involving East Asian countries is thought by some to further substantiate this claim. The objective of the paper is to question the validity of this claim. By examining the current state of play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in the financial and monetary areas as well as in the trade sphere, the paper highlights the limitations of the formal regional integration movement in East Asia to date, as well as the vastly different dynamics underlying the financial and trade developments. It also explores the changing nature of intra-regional trade and investment linkages and concludes that this new form of interdependence may be instrumental in changing the trade-offs of formal regional economic schemes.  相似文献   

17.
个人发展权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个人发展权的实现以生存权与自由权利为保障、以个人能力的扩展与个性的充分发挥为导向,平等地参与发展及公平地分享发展成果是实现个人发展权的主要手段。发展权的个体性特征既有其理论基础也有其现实意义,个人发展权的实现以集体发展权实现为基础,但集体发展权并不必然带来个人发展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杨爱平  林振群 《公共行政评论》2020,(2):40-57,194,195
跨域治理机构是因应和解决区域公共问题,协助政府开展跨域事务治理的不可或缺力量。世界三大湾区在长期的演进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生成了类型多样、功能各异的跨域治理机构。依据"类同度"和"依存度"两个分类维度,可以对世界三大湾区的跨域治理机构做不同的划分,识别出官方型、半官方型、专区型、协会型、商会型跨域治理机构。通过对五种模式的代表性机构的比较分析,总结其优缺点、共性与差异及适用性,进而找寻出对粤港澳大湾区跨域治理机构建设的几点启示:一是借鉴东京湾区经验,建立健全类同度和依存度都较高的官方型或半官方型跨域治理机构;二是吸收旧金山湾区和纽约湾区启示,创设类同度较低、依存度较高的协会型跨域治理机构;三是探索建设商界驱动的商会型跨域治理机构,从而形成以政府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大湾区跨域协作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学研究框架初探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我国经济法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经济与法律互动结合框架、经济法规体系框架、“主体—行为—责任”框架、“政府—社会中间层—市场”框架、法益主体框架、比较框架、可诉性规范与不可诉性规范相结合框架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框架。总结和分析这些研究框架,有助于经济法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刘剑明 《行政与法》2007,(11):12-14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社会治理机制具有单方性、强制性和索取性的特点。新时期,创新社会治理机制应该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在治理理念上实现从"索取"到"服务"的转变,在社会治理主体上实现从单方到多元的转变,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实现从强制到协作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