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洪瑞 《学理论》2012,(21):137-138
在数字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期刊业发展迅速,但是如何进一步提升期刊的传播力,扩展期刊影响力,成为业界关注的话题。分析了数字出版时代期刊提升传播能力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了提升传播能力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2.
姜爽 《学理论》2013,(24):195-196
现阶段我国出版产业正发生深刻变革,转企改制后的出版集团组建并开始运行。针对现阶段我国出版集团期刊出版经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关于规模化和多元化、数字化进程、培植主导产业即期刊出版的可行性分析,最后提出在数字出版模式下出版集团的期刊出版经营策略与建议。为我国出版集团数字化出版进程及出版集团经营做强做大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3.
曹彦 《学理论》2009,(15):137-137
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极大地改变着出版的传播形态和传播方式,也改变着整个出版业的发展态势,社会已经进入数字阅读时期,数字出版物成为增收新亮点。  相似文献   

4.
参加了第二十三届书博会,对数字出版的概念、含义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对数字出版资源的开发利用,数字出版的盈利模式,如何加快数字出版的进程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这次难得的学习机遇,让我看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前沿地位;领略了宁波报业、凤凰出版集团的前卫理念;目睹了《知音》出版集团的前列位置;了解了北京高教出版社的前景目标;明确了我们探索数字出版的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5.
数字技术通过释放主体性、高效整合资源、营建体验空间,能实现传承者与受众联通、促进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进数字与文化“双向互嵌”,这对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数字技术在推动传统文化传承进程中,存在传统文化资源共享不足导致孤岛困境、媒介消费诉求和视觉奇观展现削弱文化内涵、新兴数字技术应用普遍不足降低沉浸体验等问题。应发挥大数据协同优势,打破“信息孤岛”困境;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彰显当代文化特质;多模态化全景呈现,延伸文化意义空间;推动数字文明建设,共同应对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6.
制约农民合作的传统文化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乡村社会中,农民一直保持着互助合作的传统,但从合作的范围来看,这种合作局限于血缘和地缘范围内,是村落熟人社会中的合作,而非西方的集团式合作。在我国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农民面对的是统一的社会化大市场,农民的合作也需要由传统熟人社会范围内的合作走向现代的以契约为主的超越血缘和地缘的陌生人之间的团体式合作。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一些阻碍农民合作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因素,其中包括农民的"分散性"、农民的"自我主义"和农民特殊的公平观。当前,在政府积极推动建立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形势下,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制约农民合作的传统文化因素,进而通过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合作意识、培养农民的合作精神,改变农民"善分不善合"的现状,才能真正帮助和引导农民重新走向合作。  相似文献   

7.
崔岩  徐洪军 《学理论》2010,(2):30-3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特色,不求一律。黑龙江省绥化市是农业城市,农业生产在很大程度上还沿袭着传统的生产模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农民对市场预测能力不强、品牌意识淡薄等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阻力。发展现代农业,降低农业发展成本,以市场为导向是目前提高绥化市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质量和农民收益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9.
《学理论》2016,(9)
作为中国出版产业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域——教育出版正面临着数字出版浪潮的冲击,但与此同时,这对于教育出版企业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发展契机。纵观我国传统教育出版物市场,目前所呈现的是一种恶劣竞争的局面:同质化问题严重、价格战扰乱市场、库存和退货压力巨大等等。面对种种困难,教育出版企业该如何结合自身的优势,把握教育出版的发展方向,并从中突围有所成就呢?笔者采用SWOT分析法,对教育出版的数字化转型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广大的教育出版企业理清思路、明确方向。  相似文献   

10.
数字经济是信息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必然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本文立足陕西省情,从基础型数字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两个方面着手,对陕西数字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描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陕西数字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期为出台相关政策提供现实依据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当今世界,数字媒体大量涌现,全方位进入到了人们的各个生活领域。基于人类进入数字时代的客观现实,对数字媒体的新素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首先提出了数字时代人们所面临的困惑,然后根据权威机构提出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定义给出了数字媒体素养的概念,最后对数字媒体素养的内涵做了详细的介绍,并对其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12.
陶春 《理论参考》2009,(8):14-15
现实:冲突与融合并存 从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突方面看,主要表现为:一是在对文化表达的形态上,网络文化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现代层面的文化。就其所依附的载体来说,它是一种彻底理性化的数字文化。对于电脑来说,任何信息只有以数字的形式出现,它才能识别和处理。这就决定了任何文化若想加盟网络文化,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既有形态,即变革传统的非数字化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9,(11)
合作共赢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习近平合作共赢理念吸收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和为贵,走和平发展之路;坚持正确的义利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己达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行不悖,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上的成功实践。今天,随着文化影响力的逐步提升,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外交中的重大价值,有利于塑造亲善的国际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贡献中国价值,解决合作共赢外交实践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立足国际视野以国际合作推进数字经济创新,既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双循环”堵点的现实需要,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数字治理的重要驱动力。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阐释数字经济与创新之间的内在共生关系,并在“双循环”框架下探讨以国际合作推进数字经济创新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是创新的产物,有赖于创新支撑其跃升至更高阶形态;数字经济创新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国际合作是改善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国内外环境和解决世界数字经济创新共性与个性问题的有效途径;在实践层面,对外要开展平等互利的开放合作,对内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国际合作的内容既要覆盖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全局,也要对国内外战略支点和国际规则标准体系重点布局。  相似文献   

15.
文化遗产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立足数实融合背景,将共生理论引入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理论分析框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在深入阐释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内涵的基础上,具体分析动态共生系统中研究主体的共生单元、共生环境与共生模式,探讨数字科技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和体验方面的应用。我国文化遗产与数字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面临融合深度不够、用户需求高而实际应用较弱、保护与利用认知较落后等挑战。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充分展现文化内容的核心价值,增强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是两者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为此,要采取如下举措:加强技术管理,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注重用户需求,推进用户导向的多元化开发;提高认知水平,实现文化遗产价值社会共享。  相似文献   

16.
培养数字人才是促进我国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当前,在资源配置、技术进步以及个人学习能力、意愿与机会等层面面临数字人才培养挑战。未来,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不断完善数字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以及治理体系;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合力的数字人才培养体系,探索数字人才培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小传统意义重大。它为大传统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的维系提供旺盛的生命力,为它们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为大传统进入社会底层、影响普通民众提供有效中介;为大传统整合社会文化提供基础性的资源。小传统与大传统缺乏良性互动,导致中国近代化缺乏民众的参与而步履维艰。努力实现小传统与大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为中国的现代发展提供强劲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持。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使中国产品走出国门,迈向国际;对内搞活,使我国各地市场经济,由培植发育趋向自主发达。世界金融危机后,外部市场对我国的态度趋向审慎。于是,对内开放,建设国内大一统市场提上议事日程。但行政区经济引起的市场分割、封闭等显然阻滞了我国大一统市场的形成。实践中,地方政府间的合作联动在国家战略推动下确实取得成效,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市场初显雏形。但即使这些发达区域的市场若想真正实现一体化,地方政府间的合作也是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9.
数字化时代的政府转型与数字政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行政论坛》2020,(6):34-41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了数字化时代。数字化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要力量。数字技术也正在推动着政府治理的转型和变革。数字政府重视和强调的是数字化时代的政府转型,其重点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促使政府数字化转型。数字政府是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结果,它代表着一种新的治理模式和服务典范的变迁。政府数字化转型的同时,也面临劳动的富余、技术的偏差、责任的落差、隐私的威胁、数位的独裁和文化的冲击等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推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的治理。  相似文献   

20.
审美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存在的价值样态。在人类与数字科技深度交往的数字时代,大众文化呈现出生产主体走向多元化、部分产品内容低俗化、传播方式图像集群化与文化品味日趋同质化的时代症候,日渐陷入去价值化、淡化他者意识、弱化审美理性、形塑审美茧房的隐忧之中。其原因在于社会加速流动的现代性境遇冲击了传统文化的审美根基,审美资本主义催生"符号审美"的消费意识形态,数字媒介技术制造大众文化的"审美幻象"。对此,只有加强主流舆论对大众文化的价值引领作用、弘扬崇高的社会风尚、培育数字公民的审美素养与科技伦理、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才能真正实现大众文化崇高的审美价值取向,赋能现代中国数字文明新样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精神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