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对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金融体系自身的缺陷限制了这些作用的进一步发挥 ,货币投放与投资、消费的比例不相协调。当前需要实施结构性的货币政策 ,使金融运行进一步适应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扩大消费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经济周期新特征与“反周期”经济政策有效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经济增长率为主要指标,根据从谷到谷的经济周期划分法,1991年-2002年是我国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四轮经济周期.这一轮经济周期是建国以来时间最长的一次,与以往的经济周期相比,具有增长势头平稳,短扩张、长收缩以及与世界经济周期同步化等特征,上述特征的产生是与此轮经济周期的成因直接相关的.为了防止经济大起大落,保持持续稳定增长,我国应针对经济周期出现的新特征,以拉高谷底、削平峰顶、做长周期为政策目标,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为手段,以经济政策的一致性和连续性为保证,增强"反周期"经济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货币政策在经济成功地实现“软着陆”的过程中功不可没。然而,自1996年以来,货币政策效应递减,难以有效地刺激经济增长。为此,本文探讨了货币政策递减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性建议。一、货币政策效应递减的原因当前,货币政策中的主要问题是货币政策效应递减。货币政策在1993年开始的宏观调控中起主导性作用,有效地抑制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然而,在新一轮扩大内需、刺激经济稳定增长的过程中,货币政策却显得效微力乏。货币政策效应递减的原因主要有五:1.银行“惜贷”限制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刺激作用。自国有银…  相似文献   

4.
告别“短缺经济”进入买方市场,标志着我国经济运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因而政府原有的宏观调控目标和宏观政策也随经济形势的转变而作相应的调整,使侧重点从控制经济增长、稳定物价转到控制经济增长、稳定物价、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上来,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调整货币政策、合理的收入政策和积极的消费引导政策,以调节经济运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5.
杨英杰 《理论前沿》2002,(16):40-41
根据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不应改变,仍以币值的稳定为主,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增长。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以控制货币供应量为主,结合利率市场化的现实要求,研究以利率变量为中介目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农村存在一个巨大的潜在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一个重要内容;收入不是限制农村消费的原因,而是消费高档耐用品的配套装置不完善;通过开展以自来水化、电气化及道路网建设等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可以使潜在的农村消费市场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始于2011年夏季的国际金融动荡,持续发酵,世界经济随之进入了多事之秋。国际金融动荡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双重影响:一是打断了世界经济复苏的进程;二是使中国经济增速趋缓、通胀压力增大。应对国际金融动荡对我国经济的影响,需要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以"以民为本"的财政政策为突破口,以更新货币政策和恢复发展资本市场为两翼,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8.
充分就业是宏观经济管理力求实现的目标之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我国的就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充分扩大就业 ,是我们当前要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货币政策与就业关系的分析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 ,货币政策与充分就业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为了医治战争创伤 ,当时盛极一时的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达到刺激经济增长和提高就业率的目的 ,为战后西方国家经济的复苏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 ,单纯依靠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不能达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的目的的 ,如果没…  相似文献   

9.
元旦献辞     
中国人民以辉煌的成就告别了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 ,又满怀信心步入新的一年。值此辞旧迎新之际 ,本刊编辑部谨向广大读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祝您新年快乐 ,身体健康 ,事业蒸蒸日上 !过去的一年 ,我们有太多的胜利彪炳史册 :这一年 ,我国经济保持了快增长、高效益、低通胀的发展势头。投资和消费稳定增长 ,经济结构和西部大开发取得重要进展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 ,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 ,财政收入增加 ,金融运行平稳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这一年 ,北京申办奥运会获得成功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等重要…  相似文献   

10.
“扩大内需、启动经济”是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国家分阶段采取了以降息为主的货币政策、以基础设施投资为重点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以及以第七次降息的货币政策为序幕拉开的紧随其后的积极的财政政策。本文围绕货币政策效力及与之相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问题阐释了笔者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局限性是,没有提出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理论.相反非主流学派的经济政策学以及相关学者思想,则形成了稳定增长政策理论体系.内容包括政策目标矛盾的协调、政策工具边界条件约束、政策主体协调等三大政策要素原理,以及由周期均衡财政政策、适度弹性货币政策、产业结构政策和轻度弹性汇率政策等特定政策构成的经济政策体系,这是确保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快速增长、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的政策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分析:1990-2008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货币政策面临短期"保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权衡,有必要对中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深入考察.本文的研究得出下列结论:第一,广义货币供应量、经济增长率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具有大体一致的波动关系,三个变量能够很好地反映我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第二,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具有很强的阶段性特征;第三,我国货币兼具中性和非中性的特征;第四,按照传统分析标准,我国制定和实施的货币政策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分配公平与消费公平是辩证的统一,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社会意义上的消费公平是以分配公平为前提的,实现分配公平与消费公平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我国目前还存在大量消费不公的状况,而这又是分配不公的体现.从分配领域入手,通过分配公平来实现消费公平,是解决分配公平与消费公平问题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4.
在国家调控经济的宏观政策中,最有效的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但必须综合运用二者,使之相互协调,共同担当起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任。与灵活的货币政策相比,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更为直接,因此,要加大财政政策启动经济的力度,同时,也要继续运用好货币政策。当前的货币政策应该以消除通货紧缩现象和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需求为具体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特征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延军 《外交评论》2007,29(4):100-105
本文参照基德兰德(Kydland)、普雷斯科特(Prescott)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中美经济周期波动的特征和周期性,发现中美经济波动尤其是名义变量的波动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异。从理论上讲,这种差异的存在表明要建立适合我国的经济模型,必须立足于我国的经济特征事实,并有限地参考他国尤其是美国的经济特征事实;从现实层面来看,我国应该大力完善金融货币制度,减少名义变量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16.
通货紧缩是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而且是一个不易解决的长期性问题。通货紧缩是一种内在的长期性趋势,是供求矛盾和体制矛盾长期累积的综合体现。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应以反通缩为主要目标,实现两个重点:一是把扩大就业、刺激消费和积极财政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结合起来,以遏制目前的通货紧缩;二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金融体制改革,以求“治本”。  相似文献   

17.
开放经济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增加了货币政策的目标数目,各个目标之间极易发生矛盾和冲突,它使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工具发生改变,并使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它还影响到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对此,西方各国纷纷进行相应的调整,我国应当借鉴其中的一些经验,对我国的货币政策体系也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开放经济下的新环境。  相似文献   

18.
货币供应量作为各国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它与实际经济增长的关系直接决定了货币政策的效果。从货币供应量中的M1、M2的角度,建立分布滞后模型,分析动态的货币供应量M1、M2分别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宏观经济运行的特点主要为:宏观经济复苏后出现高位稳定增长;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城镇消费增速高于乡镇;工业利润较快增长,制造业信心扩张,工业品出厂价格继续上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平稳,民间投资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贸易恢复速度较快,国际收支状况有所改善;CPI再创新高,原材料和资源品进口价格进一步上涨;三季度房地产销售出现回升,房价基本稳定。2011年的宏观经济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局面:首先是宏观经济高位较快增长,其次是经济结构调整任务繁重,最后是通货膨胀的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在综合判断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前提下,我们认为:调整货币政策是重点,利用货币和汇率政策来控制物价水平,管理通胀预期;要改善财政收支结构,支持民生工程建设,为内需增长打好基础;稳定资本市场,引导民间资本支持经济发展;坚决推动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0.
考察我国建国四十多年的消费运行演进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部“抑制消费”、“补足消费”、“刺激消费”、“超前消费”循环交替的历史。中国消费运行所经历的否定之否定的循环过程,不但说明了消费的作用和地位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而且要求我们必须研究消费运行中究竟蕴涵着什么深刻的结构机理。我们不仅要对近年来的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反思,同时还需要对社会主义消费运行的特点、特征、矛盾和规律进行反思,这是更为基础、更为迫切的任务,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将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