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微 《就业与保障》2013,(Z1):14-16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努力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大学生是我们的潜在人才,是我们国家、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些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公正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隐性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鹏 《青年探索》2008,(5):33-35,56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快速发展和大城市户口准入门槛依然存在的情况下,大学生隐性就业者的出现并增多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没有所在城市的户口,他们经常遭遇各种形式的社会剥夺,具有弱势者的某些特征,所以建议从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建功立业、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建立覆盖全体劳动者的社会保障体系、适度放开大城市落户指标限制等方面予以帮助。  相似文献   

3.
随着大学生“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改革措施的不断深入,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具体工作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目前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同步操作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无法有效地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制度。只有将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分离操作,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达到人才的社会配置合理化。  相似文献   

4.
面对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新成长劳动力就业高峰期的到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和关心,及时调整工作重点,坚持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现阶段就业工作的首位,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营造了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再加之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大学生个体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要求日益提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学校,企业和社会以及国家政策方面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大学生,高校,企业,政府共同的努力。  相似文献   

6.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考虑到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但是在转型期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社会资本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中发挥出越来越明显的作用。本文旨在阐释社会资本的相关概念,分析社会资本在就业过程中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7.
《时事资料手册》2009,(4):96-97
6月10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了《就业蓝皮书: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这是我国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布的首部就业蓝皮书。报告对2008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与收入、就业流向、工作能力、求职、就业与教育公平、自主创业等作了全面的研究分析。本刊摘录相关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8.
眼下,本该是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的高峰时节,但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用人单位缩减用人计划,大学生找工作并没有出现供求两旺的局面,更有人预言,大学生就业将遭遇一个“寒冬”。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如何化危为机,实现就业突围?  相似文献   

9.
张新  霍红 《辽宁人大》2009,(6):31-31
近几个月来,金融危机给原本紧张的就业形势再添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赵海林、佟岗、王建华等数十位沈阳市人大代表率领各自企业迎难而上,不仅不减员,还纷纷通过招聘会、洽谈会、走进校园等形式向大学生抛出橄榄枝。据不完全统计,沈阳市各级人大代表已提供近5000个岗位,为大学生就业解压。与此同时,面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人大代表还纷纷支招献策。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  相似文献   

11.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精准就业导向下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对其就业、择业、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目标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工作,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文章强调了精准就业导向下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并针对当前大学生精准就业指导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实践策略,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如何应对就业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日益被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就业歧视行为也随之凸显出来,成为阻碍就业市场正常发展的关键因素和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就业歧视是目前人才市场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各个层面。据有关资料显示,七成多的毕业生遭受过就业歧视;在就业市场上,90%以上的招聘广告都含有歧视性条款。所谓歧视,就是不平等地看待。纵观当前的就业市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遭遇的就业歧视主要有性别、地域、外貌、学历、经验、院校和专业歧视等。此外,五花八门的疾病、年龄、方言、考研歧视等现…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大,国民的素质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得到不断补充和加强,但同时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大学毕业生要面对愈来愈激烈的社会竞争及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对待就业大学毕业生心理有些什么样的影响,毕业生如何依据自己的价值标准选择职业,如何调适就业心态等,成为影响大学生将来工作与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温州市不断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实现了就业率基本稳定和就业人数较大增长。截止2008年底,该市共接收本地高校毕业生档案27131份,其中,实际报到落实就业单位并到人事部门办理报到手续的刚性就业13812人,刚性就业率为50.9%;通过对600位学生的隐性就业抽样调查显示,隐性就业为73%;加上部分游离在刚性就业统计之外而实际上处于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状态的毕业生,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推算出高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达到87.67%。  相似文献   

15.
高校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就业工作已经引起中央和社会的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部门应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开展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强就业管理,针对就业市场失灵的原因,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提高就业市场效率;加强就业市场的管理,营造公平的就业秩序。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做好就业工作。  相似文献   

16.
曹占涛 《中国发展》2007,7(3):64-69
伴随着近30年的改革开放,第三部门在中国获得了迅猛发展,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第三部门的发展也受到缺乏高素质员工的根本性制约。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发展第三部门,使之成为吸收大学生就业的第三支力量,是一个对双方都有利的可行方向。不过在这方面,尚需国家及社会各方创造更多条件。  相似文献   

17.
《协商论坛》2007,(2):19-21
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大学毕业就业难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去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约22万人,比2005年增加30.2%,加上前几年未就业的毕业生,需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已突破25万人,实际就业率不足  相似文献   

18.
非正规就业——大学毕业生就业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式不断变化。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非正规就业作为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方式,已经初显端倪并将日益发展。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不仅具有非正规就业的一般特点,还具有就业层次较高、人力资本利用程度相对充分、流动能力较强和创造性与发展性突出的特点。要促进大学毕业生非正规就业,必须转变大学生就业思想观念,增强其就业能力;改革劳动人事制度和大学毕业生就业户籍管理制度,消除各种就业制度壁垒;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非正规就业氛围。大力鼓励大学毕业生参与非正规就业,形成正规就业与非正规就业并存、相互促进的就业格局,是解决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兼具前瞻性和现实性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9.
2009年,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国务院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据国家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统计,2009年全国应届高校毕业生达到610万,加上2007年~2008年约有250万大学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估计2009年的大学生就业人数为860万人,就业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需求调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纲 《新东方》2009,(12):46-49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更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海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加大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支持力度,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客观条件。同时,教育工作者也需要从理论和实践层面继续加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与职业素养的研究,以期帮助大学生从主观条件上增强个人实力,从而成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