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出发,揭示了世界的物质本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唯物主义基础。但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因此,在阐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时,不应该把它放到一般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而应该把它放到实践唯物主义的框架内去理解。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实践模式,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而提出的。一、实践模式的形成在世界的辩证图景中,实践把世界二重化,它不但揭示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对立和统一,而且揭示了这一对立统一的实践根源,从而展现了实践所固有的世界观特征,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奠…  相似文献   

2.
《新华文摘》1987年第8期在《论点摘编》的栏目中,向我们介绍了这样一个论点:马克思主义哲学未做过“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的结论。这一论点出自王守义、荆学民同志的文章:《对“世界的本原是什么”问题的思考》(载《山西师大学报》1987年第2期)。文章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与“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混淆它们的本质差别,会造成“理论上的一系列混乱”。“世界本原”问题的提出和存在,是建立在科学尚未分化或分化还不发达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元气的观念,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的贤哲们在 探讨世界本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锤炼和完善 起来的。元气论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理 论,也是中医理论和气功理论的基础。元气论的主 要观点是什么?按现代科学来理解,用现代语言来 叙述,元气究竟是什么?中国古代元气论对于现代 科学关于物质世界奥秘的探索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这是本文想要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精神与物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本原问题,是哲学的根本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了彻底的唯物主义的问答。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精神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精神,这成为马克思主义和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现代,随着自然科学的飞速发展,哲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得到不断深化和拓展,但随之也产生一种错误的倾向,即淡化哲学的基本问题。《求是学刊》1997年第6期发表了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一文。(《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作了搞转)文章提出:“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涵盖一切的哲学的命题”是“…  相似文献   

5.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世界上的事物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但都不过是物质的表现形态,它们都有共同的本原、本质,它们都是物质的、客观实在的。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正是这种物质性也即客观实在性使世界在共同的基础上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是它的基本出发点。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原理包含着这样一些有着内在联系的思想:一、世界不是二元的或多元的,世界存在着统一性,有着共同的本原、本质,它是一元的;二、世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物质概念的新探索出现不少成果。有的偏重于本体论方面,有的偏重于认识论方面。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历史观来统一本体论、自然观、认识论的,因此对物质概念的考察也应当从历史观的高度出发,特别要从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及其历史发展出发。笔者在《实践唯物主义:自然概念与本体论的一个考察》一文中说明实践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7.
在马克思看来,物质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物质是在感性对象性关系中确证的现实存在。物与物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自然维度;人与物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实践维度;人与人的对象性关系确证物质的社会历史维度。马克思的物质概念是多维统一的总体,必须全面解读,既要与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又要与唯心主义划清界限。只有正确解读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的"物",才能正确理解唯物主义的"历史"。  相似文献   

8.
无论在古希腊,还是古中国,唯物主义对世界本原的最初概括都离不开水,看法竟是这样的接近和一致。尽管它是对世界本质的最简单的概括和抽象所形成的概念和判断,但其哲学意义都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辩证唯物主义既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又同一切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并随着科学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它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对物质的反映。意识就其反映的形式来说是主观的,就其反映的对象和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在意识中,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在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坚持物质决定意识,认为物…  相似文献   

10.
迄今为止,哲学注重对物质一般的研究,即对舍弃一切差别的一般物质的研究。这对把握世界的本质,坚持世界的物质本原是完全必要的。而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把哲学对一般物质的研究,推进到人类生存和发展最为切要的人造物研究。因此,在一般物质概念的基础上,需要增生人造物概念。  相似文献   

11.
物质概念是个哲学范畴,是哲学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概念之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因此,搞清楚物质概念的真正含义对学好哲学是极为重要的。初学哲学的中学生,对什么是“物质”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他们往往把物质理解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把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混为一谈,把哲学上的物质概念同具体科学中讲的物体、物质混为一谈,不善于对整个物质世界作最一般最本质的概括。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中,一种观点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述为物质本体论,不过是重复了旧唯物主义的结论,只是强调了物质世界对人的先在性、客观实在性及其对人的活动的制约性,它没有揭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哲学的区别,没有显示出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哲学通过批判旧哲学抽象思辨的思维方式,第一次从现实的人和社会实践出发说明人与世界的关系,把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物"强调人内在于物、物包含着人和人的实践,在肯定人的自然物质前提和物质对于意识具有本原性的前提下,突出强调了人在社会实践中的社会化、自然的人化以及意识的社会生成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在哲学立足点、思维方式、"物"的理解、哲学研究对象、唯物主义彻底性以及哲学的内容、宗旨和功能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一)界限在哪儿? 世界上的事物和现象,尽管极其复杂,种类繁多,但从哲学上概括,不外乎物质与精神两大类。这两大类现象的关系是怎样的?谁先谁后,谁决定谁?唯物论与唯心论作了绝然不同的回答。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一切精神现象归根到底只有从物质方面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唯心论则相反,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把精神、神秘力量看作是一切现象的终极原因。这种对物质与精神何者为本原、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就是唯物论与唯心论的根本界限。  相似文献   

15.
(二)探求宇宙之大本大源 恩格斯说: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来说是本原的,组成唯心主义阵营。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学派。 青年毛泽东一九一七年在《〈伦理学原理〉批语》(以下简称《批语》)中曾经对这一问题作过回答,他说:“一人生死之言,本精神不灭、物质不灭为基础(精神物质非绝对相离之二物,其实即一物也,二者乃共存者也)”。他肯定世界上有物质与精神两样东西。后来他说自己早年曾经信奉过心物二元论,就是指的这种观点。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物质的定义(2)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运用: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及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加深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科学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由于放射性元素、电子及其特性等一系列伟大发现,推翻了长期统治物理学的原子不变性、不可分性以及质量不变等观念,使物理学发生了一场革命。许多受形而上学束缚的自然科学家,陷入悲观、失望和混乱之中,唯心主义也乘机向唯物主义发动猖狂进攻。打着“最新自然科学”旗号的马赫主义者,大叫“物质消失了”,“唯物主义已被驳倒了。”在这个关键时刻,列宁及时地总结了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提出了科学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相似文献   

18.
刘晓玲 《湖湘论坛》2002,15(6):15-16
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思想集中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首创了唯物主义地解释“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先河,科学地全面地阐述了他的“世界历史”思想。首先,马克思指出,世界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是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马克思认为:“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以通过经验…  相似文献   

19.
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从而在宗教问题上持无神论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起码的原则。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马克思主义持鲜明的唯物主义立场;但马克思主义不是停留在对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一般理解上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把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成为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而除马克思主义以外,迄今为止一般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0.
物质,是古今中外一切唯物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基础。什么是物质?列宁从哲学高度曾作出过精湛而科学的概括,即“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成灾的那个年月里,有的人(如金观涛者流)公开撰文攻击、贬斥列宁的唯物主义;无限吹胀所谓主体性,抹煞客体独立存在的物质性;露骨地宣扬贝克莱式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唯我论,为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哲学理论根据。影响恶劣,后果极坏。本文从正面对什么是物质,作出了历史、具体、全面、深入地考察和阐述。它对于澄清理论是非、拨乱反正,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而端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都是很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