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对道路问题的探索,不仅贯穿着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还贯穿于中国近现代发展的历史中。无论何时,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中国道路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国道路生成的历史逻辑和中国道路内蕴的核心要义,其中,"两个只有"阐明了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两个不走"规定了中国道路的性质和方向,"两个必由之路"强调了坚持中国道路的重要意义,"两个不能否定"指明了中国道路是历史阶段性和连续性的辩证统一。这些重要论述不仅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和方向指引,同时也为人类社会探索更好的发展道路贡献了具有启发意义和参考价值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探索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就如何认识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国情、如何进行总结经验等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历史经验;值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对于深入学习、领会和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中国道路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后成功探索的、适合中国国情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道路。中国梦内涵丰富,凝聚了近代以来无数中华儿女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一致性,中国梦的实现必然要求坚持走中国道路,而坚持走中国道路则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不断探寻的历史.回顾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总结我们党在探索过程中所取得的宝贵经验,即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必须坚定不移走好中国道路,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推向前进,具有举足轻重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二者具有内在同一性,都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或思想路线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作为发展道路的选择和探索,它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是丰富广泛的而不是单一狭隘的,是摸索总结中的而不是既定模式下的,具有自身的独特特征。本文试从七个方面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历史发展的继承性与价值选择的前瞻性相伴随;基本原则的科学性与具体特征的探索性相统一;根本方向的坚定性与具体道路的调整性相结合;宏观方针的主导性与地方执行的互动性相呼应;经济改革的引领性和其他改革的跟从性相配合;国内发展的自主性与国际环境的适应性相融合;区域结构的差异性与发展规划的整体性相促进。  相似文献   

7.
张建 《世纪桥》2010,(13):3-5
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对当今工业化道路发展仍具有启示意义。党的十七大提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我们要从以往探索中吸取经验,正确理解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8.
丁超 《世纪桥》2014,(7):47-48
中国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中国梦的实现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历史选择,中国梦的追梦之旅是在探索保家卫国的顽强奋斗之路中实现的;中国梦的织梦之旅是在实践富国强民的艰苦奋斗之路中实现的;中国梦的圆梦之旅将在坚持国强邦兴的不懈奋斗之路中实现。坚持走好这条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9.
“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西方民主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路径,"第三条道路"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虽然"第三条道路"值得我们借鉴,但缺乏在中国生存和发展的土壤.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中国国情的自身特点的结合决定了我国必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更是在实践上具有可操作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同时作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重大成就.因此,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中国道路和中国梦三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中国道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道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不走中国道路,就无法实现中国梦,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与现实选择;能不能实现中国梦,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和不渝追求。正确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坚持党的领导,确定历史任务,找准历史方位,明确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任洁 《前线》2017,(6):53-5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这是中国人民对中国道路的自信。中国道路自信具有深厚根基:历史和人民的正确选择决定道路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道路自信、发展成就彰显道路自信、国际贡献拓展道路自信、世界比较提升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多样发展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立足国情勇于探索的新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和平发展文明进步的新路,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社会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三个30年中,大致经历了三条道路的变迁兴替,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依靠群众运动和生产关系变革的赶超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道路”本质上是历史主体在每一个历史条件下进行的无数个历史选择积累的结果,其正确性依存于道路产生时的特定时空,具有不应忽视的历史性和实践性。抽离历史条件来讨论或推广“道路”、“模式”,已被历史证明有害无益。  相似文献   

14.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面对中国经济落后、人口众多这一国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认真、艰难和曲折的探索,在理论和实践上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取得了十分可贵的经验和教训。研究和总结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及贡献,对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古巴在极其困难和复杂的特殊环境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近十年来又实行"稳步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些成绩,古巴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及其经验,丰富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对于深入研究和探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围绕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并将"中国道路的探索"作为教学主线的。因此,站在世界历史的视野关注近代以来中国道路探索的历程,需要打破现有的教材结构,将一百多年的历史按照大学生已有熟悉的经验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道路探索阶段、初见成效及经历曲折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阶段。同时,需要将中国道路的探索放到世界不同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视域下去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一百年的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把握历史发展大势,牢牢抓住历史变革时机,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果,积累了宝贵经验。首先,在世界历史发展总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准确定位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时代坐标和历史方位;其次,在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把握历史大势,成功开创一条既遵循世界现代化一般规律又超越苏联模式和西方模式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最后,在"一球两制""西强我弱"的两制格局中把握历史大势,在处理与资本主义既长期共存又相互较量的复杂关系中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总结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基础上,在改革开放探索实践中开辟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它之所以正确,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搞清楚这条道路的开辟与新时期新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的探索实践的关系,才能加深认识这条道路的伟大意义,增强始终不渝地走这条道路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相似文献   

19.
王文鸾 《前线》2014,(10):19-20
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它关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但道路的选择往往十分艰难,要经历千辛万苦,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价。近代以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人民经历了艰难的道路选择与探索,留给我们深刻的启示:道路选择与探索是个历史过程;照抄照搬别国经验、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  相似文献   

20.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成功探索,不仅为我党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为我们今天坚定对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道路自信",不仅源自于对中国国情的正确研判,而且源自于对马列主义理论的科学态度,更源自于勇于探索、善于探索的执着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