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柯浪 《法人》2006,(5):18-23
从2001年入主科龙始,顾雏军建立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从不承认自己是资本玩家的顾雏军成为了五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者,格林柯尔系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造系运动中的又一个“杰作”。然而,从顾雏军开始打造格林柯尔系的第一天起,舆论对其的猜测和非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其中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对其资金来源的疑问。进行如此频繁、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顾雏军却始终对其资金来源语焉不详。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导致了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最终崩盘。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2006年4月,已在狱中的顾雏军在将其旗下最重要资产科龙转让给海信的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他的资本江湖路,已经山穷水尽了。  相似文献   

2.
柯浪 《法人》2006,(5):16-18
从2001年入主科龙始,顾雏军建立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从不承认自己是资本玩家的顾雏军成为了五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者,格林柯尔系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造系运动中的又一个“杰作”。然而,从顾雏军开始打造格林柯尔系的第一天起,舆论对其的猜测和非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其中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对其资金来源的疑问。进行如此频繁、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顾雏军却始终对其资金来源语焉不详。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导致了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最终崩盘。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2006年4月,已在狱中的顾雏军在将其旗下最重要资产科龙转让给海信的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他的资本江湖路,已经山穷水尽了。  相似文献   

3.
顾雏军语录     
《法人》2006,(5):24-24
从2001年入主科龙始,顾雏军建立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从不承认自己是资本玩家的顾雏军成为了五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者,格林柯尔系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造系运动中的又一个“杰作”。然而,从顾雏军开始打造格林柯尔系的第一天起,舆论对其的猜测和非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其中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对其资金来源的疑问。进行如此频繁、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顾雏军却始终对其资金来源语焉不详。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导致了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最终崩盘。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2006年4月,已在狱中的顾雏军在将其旗下最重要资产科龙转让给海信的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他的资本江湖路,已经山穷水尽了。  相似文献   

4.
解读顾雏军     
《法人》2006,(5):22-23
从2001年入主科龙始,顾雏军建立这个庞大的帝国只花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在这期间,从不承认自己是资本玩家的顾雏军成为了五家上市公司的控制者,格林柯尔系也成为中国资本市场造系运动中的又一个“杰作”。然而,从顾雏军开始打造格林柯尔系的第一天起,舆论对其的猜测和非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而其中最大的疑问莫过于对其资金来源的疑问。进行如此频繁、大规模的并购活动,顾雏军却始终对其资金来源语焉不详。而正是对这个问题的追问,最终导致了顾雏军和格林柯尔系最终崩盘。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当2006年4月,已在狱中的顾雏军在将其旗下最重要资产科龙转让给海信的协议书上签字的时候,他的资本江湖路,已经山穷水尽了。  相似文献   

5.
陈晓 《法人》2005,(8):68-70
熟悉顾雏军的人士称,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做学问,做成科学家,我做企业,做成亿万富翁,谁能比我聪明!”但如今内忧外患之下,这位聪明又霸气的企业家操纵资本的玩法,似乎已经日薄西山了。  相似文献   

6.
吴江郭 《检察风云》2006,(24):16-17
科龙顾雏军案11月7日开审,这个曾经疯狂玩转资本市场的"资本大鳄"终于坐在了被告席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顾雏军在法庭上在对其涉案事实的陈述中,不断提到一些政府机构甚至官员的名字.  相似文献   

7.
《法人》2005,(8)
擂主:熟悉顾雏军的人士称,顾雏军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做学问,做成科学家;我做企业,做成亿万富翁,谁能比我聪明!”但如今内忧外患之下,这位聪明又霸气的企业家操纵资本的玩法,似乎已经日薄西山了。  相似文献   

8.
被誉为每一亿人才会有一个的“中国年度经济人物”——顾雏军,是中国中央电视台2003年度“真心英雄”出场顺位第4位者,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等地管理着6家上市公司,2005年5月顾雏军在参加一个中国战略论坛时被中国记者们反复提问所激怒,最终沉不住气说:“媒体老是问一些不该问的东西,让我很难受。我的钱是从哪里来的?这个问题和你有什么关系吗?我要是偷的、抢的,自然有人会来抓我。” 2005年7月31日,顾雏军真的被抓了,他一语成谶。顾雏军被抓,这已不仅仅是他违反中国《证券法》和《公司法》的问题了,而是触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那么,作为在中国资本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领军人物顾雏军之败、之罪也必然引起世人的关注。那么,顾雏军败在何处?罪又来于何方?  相似文献   

9.
专家认为,顾雏军案浓缩了过去中国资本市场和证券业界的诸多不规范的"潜规则",如虚报资本、挪用侵占或抽逃资金、不按规定披露上市公司信息等行为。  相似文献   

10.
阮加文 《法人》2008,(4):12-15
顾雏军仅仅用4年时间,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格林柯尔,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他的资本触觉和商业天才早已传为佳话,但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一个过度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在缺乏明晰规则的环境里,为什么总走不了太远?  相似文献   

11.
吕斌 《法人》2009,(2):22-23
顾雏军大量挪用上市公司现金的行为,属于比较典型的资本犯罪,其展开的连环收购最主要目的就是资本运作.  相似文献   

12.
吕冰心  吕斌 《法人》2008,(4):22-26
2008年1月30日上午,广东省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终于对旷日持久的原科龙电器董事长顾雏军案作出一审判决。 顾雏军因犯虚假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罚金660万元;因违规披露、不披露重大信息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罚金20万元;因挪用资金罪,判处有期徒刑八年。在检察部门提起的四项罪名中,罪名最重的职务侵占罪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法院未予认定。数罪并罚,顾雏军获判有期徒刑十年。  相似文献   

13.
《法人》2008,(4)
顾雏军仅仅用4年时间,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格林柯尔,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他的资本触觉和商业天才早已传为佳话,但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一个过度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在缺乏明晰规则的环境里,为什么总走不了太远?  相似文献   

14.
阮加文 《法人》2009,(2):24-26
顾雏军仅仅用4年时间,就在中国构筑了一个家电产业帝国——格林柯尔,这一度让全球家电业巨头伊莱克斯都深感震惊与不安。他的资本触觉和商业天才早已传为佳话,但人们更想知道的是,一个过度追求成功的企业家,在缺乏明晰规则的环境里,为什么总走不了太远?  相似文献   

15.
吕斌 《法人》2008,(4):16-21
短短几年时间,顾雏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业发展史,并组建起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横跨家电、制冷和汽车三大产业的格林柯尔帝国。这曾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16.
吕斌 《法人》2009,(2):27-29
短短几年时间,顾雏军就向世人展示了一段颇具传奇色彩的事业发展史,并组建起了一个异常庞大的,横跨家电、制冷和汽车三大产业的格林柯尔帝国。这曾一度让很多人感到疑惑.  相似文献   

17.
2012年9月14日下午,顾雏军高调“复出”。他头戴一顶写着“草民完全无罪”的纸帽子,出现在一场专门为他个人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  相似文献   

18.
顾雏军简历:格林柯尔董事长、创始人。从格林柯尔香港创业板上市到收购科龙,一直以来,媒介、学界对顾雏军的怀疑未见消停。生活在质疑阴影中的顾雏军不改初衷、我行我素,继收购国内企业亚星客车、ST襄轴进军汽车产业后,再次收购欧洲汽车配件公司和汽车设计公司,得以打通客车从设计到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生产的整个产业链。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1975-1977年上山下乡,在泰县农村劳动。1981年江苏工学院动力工程系本科毕业。1984年天津大学热能工程系研究生毕业。1985-1988年天津大学热能研究所从事科研,1988年9月发明格林柯尔制冷剂。1989年下海经商,1990年在英国成立首家分销公司,1993年业务拓展至美国。1995年成立格林柯尔中国有限公司(在天津建立制冷剂厂)。1996年在美国从事一起企业收购成功。1998年在北京和深圳成立格林柯尔工程公司。1999年在湖北和海南成立工程公司。2000年7月,格林柯尔在香港创业板上市。2001年10月,收购科龙电器。2003年6月,顾雏军拥有全资股份的顺德格林柯尔成功入主上市公司美菱电器,成为其控股一大股东。2003年12月,顾雏军宣布出资4亿余元入主亚星客车。  相似文献   

19.
吕冰心 《法人》2008,(2):33-34
顾雏军的这场审判,对于以“国退民进”为核心的国企改革,无疑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既影响了“国退民进”的改革进程,也使得国有企业的改革从中点又回到起点  相似文献   

20.
信任危机仍在继续 最近两年的中国经济学界可谓多事之秋.2004年8月的"郎顾之争"掀起轩然大波,随着科龙董事长顾雏军的倒台,那些一度力挺顾雏军,为国企产权改革和市场化取向辩护的主流经济学家,依然摆出一副无辜的样子,照样冠冕堂皇地在公众场合亮相.当2005年10月香港学者丁学良一语惊人,发表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家最多不超过5个,内地的经济学家到国际上最好的50个经济系里当研究生的资格都不够"的评论,这时内地的主流经济学家们如坐针毡而集体失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