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贺仲明《国民性批判:一个文化的谎言》一文全面否定近代知识分子思想启蒙运动的积极意义,忽视了知识分子爱国、救国的实践活动,也忽视了众多中外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未进行认真研究和充分论证的情况下,文章得出了有悖史实的结论。对于中国近代史上这一重大问题应采取认真研究的态度。  相似文献   

2.
杨师群教授的论文《老子政治思想批判》深入批判了《老子》政治思想对中国社会的消极影响,实为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扬弃和开新的学理探索。“杨文”的批判对象指向比较模糊,在批判中存在多重逻辑,个别论断有失公允。一是把理论与实践、价值与事实相混同,有断章取义之嫌;二是以现代学科分化视角审视《老子》思想,不予以历史的分析,有苛责古人之嫌;三是没有辩证地看待《老子》思想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有厚今薄古之弊。《老子》政治思想的扬弃和开新,应当明确批判的对象和进路,整体把握“南面之术”和“有道治世”的思想主题,以及“正言若反”和“形而上学”的言说特征,在“《老子》注我”和“我注《老子》”的辩证统一中探析《老子》政治思想跨越时空的的价值指向。  相似文献   

3.
知识分子的两种特性——批判性和建设性始终保持着适当的张力,但其受到社会因素的深刻介入,存在着异化的危险;特别当知识世界受到金钱和权力的侵蚀时,知识分子要保持传统批判精神的气质就相当困难。知识分子面临着道德与利益的艰难抉择和激烈的思想斗争,这种抉择和斗争进而在中国引发了知识分子阶层的分化,对中国社会文化意识的变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贺雪峰 《探索与争鸣》2020,(1):83-89+158-159
谢宇教授认为,"社会学本土化是个伪问题"。然而,依据其划分的议题本土化、应用本土化、范式本土化来分析,无论哪个层面的本土化,都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面临的重要挑战,而不是伪问题。本土化讨论的核心在于社会科学的主体性。究竟是建立依附于美国的社会科学还是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是当前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回答的紧迫问题。中国社会科学的规范化建设应当服务于主体性建设,中国社会科学应以理解中国经验与实践为目标,基于中国经验与实践,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理论与方法,再回到中国经验与实践中去检验。站在中国立场上建立有主体性的中国社会科学,恰逢其时。  相似文献   

5.
一个时代健康的精神环境,应当是包含各种不同甚至对立的生活方式、思想潮流、价值取向多元并存、相互制衡、良性互补的环境。人文知识分子特别是作家艺术家的使命,就是以自己的特殊精神劳动,自己的批判话语,促成这种环境的形成。人文科学特别是文学艺术的自主性、独立性,表现为对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经济和主导意识形态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不一味依附它,相反,要审视、反思它们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果,发出自己的警醒的声音、批判的声音,从而发挥制衡作用,促进时代文化的健康的精神环境的形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尹雪梅  ;廖才高 《求索》2008,(6):184-185
西方传统文学以人为中心,将自然排除在人的道德关怀范围之外,导致了传统文学与自然生命伦理的截然对立,这是西方人本主义主导下的传统文学的伦理缺陷。生态文学于是对传统反生态的作家和作品进行生态思想角度的重新审读与评价,为当代西方文学批评提供了一个自然生态新纬度,这是一种新型的文学批评范式。然而,对待传统文学与生态文学,我们应该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文学生态链”角度考察与判断西方文学中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使传统文学和生态文学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各自的哲学导向。  相似文献   

7.
与其讨论好生活,不如讨论好生活世界.因为生活是个人的,不需要有统一标准也无法确立统一标准;而生活世界是大家的,必须有统一标准也可以有办法确立统一标准.关于好生活世界的统一标准,可以通过公开化的理性讨论与民主抉择相结合的方法获得.最有可能经此方法被大众共同认可的好生活世界,应该是能为每个人提供长健、富裕、和谐、自由这四项基本条件的社会.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与现代性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建津 《岭南学刊》2008,47(1):59-64
马克思在实践哲学的基础上,从社会关系的维度对资本作了存在论的阐释,并将资本批判作为现代性批判的落脚点。马克思早期的几本著作,对资本的现代意义及其局限,分别进行了经济批判、政治批判和意识形态批判。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科学发展,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直面资本。为此,我们必须站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立场,尊重历史的辩证法,反对资本万恶论和资本永恒论。  相似文献   

9.
徐丽霞 《前沿》2012,(11):58-60
在马克思那里,批判就其存在形态而言,它包括观念形态的精神批判活动和物质形态的实践批判活动,即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马克思不仅仅强调理论批判,强调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的辩证统一,更强调将理论批判变成实践批判。就理论批判而言,社会批判是思想家、理论家的事情,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主体当然是马克思本人,而实践批判的真正主体是把人的自由解放作为自我意识贯穿到实践中的群众。  相似文献   

10.
通识教育,既是一种大学的理念或者"大学观",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通识教育的目的乃是全人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它与专业教育并行不悖.通识教育理应成为贯穿现代人一生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论矛盾辩证法——兼与张尚仁教授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泉 《岭南学刊》2007,1(1):100-103
既对立、斗争,又统一、同一的矛盾是世界发展的根本动力和辩证运动的本质。对此,黑格尔和马克思两位辩证法大师作了充分而深刻的论证。毛泽东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继承和发展了辩证法核心——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把矛盾与和谐、对立与和谐结合起来,通过正确处理矛盾,化解对立而求得和谐。  相似文献   

12.
精神建构的彷徨与出路——兼与王建疆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学从其建立之初,就一直立足于阐释和张扬人的自由维度。遗憾的是近20年当代中国美学话语却存在着空疏的不及物倾向。它不但日益远离了美学的本真,而且与人的真实存在和精神状态相背离;它无视乃至在某种程度上遮蔽了当代国人精神的真实状态和生存现状,而且又以摆脱启蒙美学(实践美学)为能事,其结果就是主义的喧嚣与缺失。但是,所谓主义的缺失还只是一个表层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美学家们构建美学时的彷徨、畏葸、甚至不着边际,在瞻前顾后中他们既丧失了美学所具有的应然状态在于探究审美和艺术的非功利性,同时也丧失了美学所探究的形式的无功利性与其效用的功利性之间的张力。这双重的丧失必然导致当代中国美学向着两个方向发展:其一是庸俗的审美泛化、犬儒化;其二是审美或艺术形式的纯技巧化。而美学应该着重于对感性之维的现实观照与把握,而非脱离现实和审美—艺术等感性领域进行所谓主义的闭门造车。  相似文献   

13.
评价新世纪文学的价值,我们不仅要考察新世纪文学生产、文学消费和文学传播的新变,更要仔细辨析和深刻领会新世纪文学内在精神维度的变化.如果忽视文学内在本质性的诉求,而以作品创作数量的繁荣、文学版图的扩张代替文学内在价值的判断,我们就可能本末倒置并错过对新世纪文学价值的真实认知.  相似文献   

14.
刘士林教授在《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12期发表的《"大都市"已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以上海为例》一文中指出,"大都市"成为一些中国大城市定位的核心概念和基本表述,但同时认为,"大都市"这个概念不利于解决中国大城市所面临的矛盾和困境,已明显不适用于界定和表述中国大城市。对此,笔者认为,大都市概念在中西方语境下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能够很好地描述和反映城市化在中国的客观发展情况,这一概念并没有过时。中国大都市问题主要是由传统的大都市发展模式造成的,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创新大都市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中国现代文学近百年文学史的研究实践出发 ,认为当下学术界所认同的几种现代文学史观都没有摆脱文学发展史观的范畴 ,进而反思了单一文学发展史观给现代文学研究带来的束缚 ,并提出现代文学研究要突破过于绝对的发展史观 ,要从新的向度来重新定位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16.
王红梅  肖新英 《求索》2013,(2):136-138,150
传统文学批判话语对延安文学存在二种声音.一是认为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发展的结果;另一种则认为延安文学是纯粹的民间文学。我们的研究发现,这两种看似正确的批判话语.实质是对延安文学的误读:第一.我们可以强调延安文学与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不代表延安文学就是五四新文学和左翼文学的发展结果。因为延安文学的价值在于它以最低文化层次上的革命工农民众、红军战士带动了整个社会的阶级解放和民族解放。因此,延安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一种大众文学形式;第二:延安文学在受到民间文学影响的同时,还受到一些域外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熏陶,因此延安文学并不是纯粹的民间文学,而应该是在属于民间文学的同时,还隶属于世界文学的范畴。  相似文献   

17.
大体而言,20世纪西方知识分子面对大众文化存在着四种姿态:批判、利用、理解和欣赏,其代表人物分别是阿多诺和利维斯主义者、本雅明和萨特、威廉斯和霍尔、费斯克。这些姿态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知识分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大众和大众文化的研究立场、思考路径、认知水平、解读模式和言说策略,也标志着知识分子身份从现代型到后现代型的位移。  相似文献   

18.
对青少年进行榜样教育是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模式。但时至今日,榜样的道德力量已日渐缺失,过去的道德榜样(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已日趋边缘化,而处于中心的榜样们(影视明星、企业老总、公众人物)又难以作为道德楷模而存在。曾经作为道德教化的树立榜样的方法不得不面临在现实生活中备受冷遇的困境,对树立榜样进行人性反思和理性批判,并非要颠覆榜样所代表的道德本身,而是要反思我们以往通过悖逆人性来进行全能理性设计的种种观念,并进而寻求一种更加合理、宽容、人性与理性的青年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批判问题是马克思重点关注的理论议题,在他那里,对于现代性的审视不仅是一项哲学任务,更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焦点所在。透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我们发现,马克思对于现代性的批判有一条清晰的运思逻辑:从哲学批判走向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哲学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逻辑起点,在深刻剖析黑格尔理性形而上学的基础上,马克思以“感性活动”批判黑格尔的“纯粹活动”、以“现实主体”批判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同时批判了黑格尔对劳动概念的抽象理解。以此,马克思摧毁了现代性的基本原则——抽象的主体性。然而,哲学批判难以切中社会存在和现实社会的经济关系,难以触碰现代性问题的根基。基于此,马克思将现代性批判上升到政治经济学批判,他具体考察了国民经济学、异化劳动现象与私有财产问题,并立足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批判资本主义问题,最终揭露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内在矛盾以及资本逻辑对现代社会的抽象统治。  相似文献   

20.
赵芳  徐剑英. 《求索》2013,(12):141-143
文学理论不去研究文学现象而去建构一些与文学无关的“宏大叙事”成为文学研究界之通病。由于本质主义遵循这种思维方式,将文学艺术理解为存在普遍规律,从而使文学理论陷入危机边缘。而反本质主义则简单的将文学理论危机归结为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认为只要摈弃本质主义便能化解文学理论危机。但对于文学理论危机而言,它的根本动因在于文学形式为获得合法性,不得不在政治意识形态叙事模式下做出文学妥协.显然.反本质主义对本质主义的批判存在纰漏。笔者认为如需要化解文学理论危机,第一,摆脱政治意识形态元叙事模式,以摆脱本质主义的思维禁锢。第二.在本质主义的基础上。构建多元本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