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第十四届世界法律大会于1990年4月22日在北京召开、27日圆满结束。这次会议是我国与“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国际法律组织共同举办的,有世界60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多名法学界人士参加。在开幕式上杨尚昆主席代表中国政府和人民向大会致贺辞,对与会的各国贵宾和法学家表示热烈欢迎!出席开幕式的还有乔石、吴学谦、习仲勋、王汉斌、马文瑞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世界法律大会中国组委会主席任建新也在开幕式上讲了话。会议主持人“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主席查尔斯·赖恩首先作了题为“法律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服务”的长篇发言,并感谢杨主席、任院长以及中国组委会成员的出色合作与热情款待。  相似文献   

2.
金秋九月,万物流彩,法律界的奥林匹克大会——第二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9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和上海分阶段举行。来自5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000多名法官、检察官、警官、律师以及专家学者会聚一堂,共论法治。本次法律大会的主题是“法治与国际和谐社会”,涉及反腐败国际合作、国际恐怖主义、国际刑法、程序公正和司法资源配置、联合国改革、司法与传媒、国际环境、人权、非诉讼解决争议等22个专题。各国专家就共同关注的法治热点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反腐败的国际合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高速公路的突飞猛进,国际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更…  相似文献   

3.
江河 《政法论丛》2023,(1):77-86
在全球化背景下,公平是各国求同存异与合作互利的基础,也是国际法的重要价值,公平的实现是国际法价值在内容和逻辑上得以体系化的前提。和平与发展是国际化的显性价值,没有公平发展的和平只能是消极的和平而非持久的和平,只有解决国际发展问题,人类才能从消极和平迈向积极和平。公平和正义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隐性价值,其中正义是人类法律的终极价值,而公平和效率等次级价值是正义大厦的主要支柱。国际法的显性价值和隐性价值之间的冲突日趋明显,从消极和平到全球正义是国际法发展的必然趋势。国家之间发展的公平化、国际市场效率的公平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代际公平,都将沿着传统安全到非传统安全的进路推动和平到正义的价值变革,以此实现人类从野蛮状态下的原始安全到和谐状态下的普遍安全的过渡,这种安全共同体依赖于“人类”主体性的萌芽。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有利于通过“人类”主体性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秩序,为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4.
维护世界持久和平,要依靠各国人民运用公正、合理的法律手段进行有效的斗争。法律应当保障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进程。国际形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世界更加动荡不安。我们应当居安思危,警钟常鸣,和世界人民一道,敦促所有国家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争取世界和平。我们奋斗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翻,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水平。实现这一目标,外部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内部需要一个稳定的政治局面。  相似文献   

5.
主席先生: 朋友们: 我十分荣幸地接受《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在第十二届世界法律大会上授予我的《世界正义奖》。它不仅是给予我个人的荣誉,也是对中国法制建设的赞赏,是对中国法律工作者和对中国人民的友好表示。它将激励我本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和平发展与国际法的交互影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令良 《中国法学》2006,(4):110-119
和谐世界是中国和平发展重要的外部社会基础,而国际法是构建和谐世界不可或缺的法律基础和保障。在国家间相互依存和经济全球化的“地球村”里,一方面,国际法为中国和平发展创造和平与安全的外部环境、建构公正和公平的国际竞争秩序和提供国际合作的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中国和平发展的对内和对外发展战略势必要受到国际法越来越多的约束。与此同时,中国和平发展必然对国际法的和平与发展主题以及人权、法治和民主等普遍核心价值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方向 《中国法律》2007,(3):29-30,111-114
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包括香港广大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理想。和谐需要法治。需要法律人负起责任,需要法学团体的积极参与。中国法学会作为全国法学学术团体,与香港法学界携手并肩,在和平、发展的旗帜下,共同搭建更加宽广的法学交流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法学繁荣。促进经济繁荣与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8.
任广浩 《河北法学》2004,22(10):25-29
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腐败对一国经济发展和政治合法性的危害超越了现有的国界,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繁荣。许多国家已经认识到,只有充分而全面的国际合作才能有效地控制和惩治腐败,反腐败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将愈来愈广泛。作为第一项全球性反腐败法律文件——《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通过,为反腐败国际合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们应该转变“各自清扫门前雪”的旧观念,树立反腐败国际合作的新观念,加强在预防和打击腐败方面与各国和国际组织的合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法律》2006,(6):4-4,52-53
维护和平、促进发展、加强合作、构建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追求。而腐败犯罪破坏民主与法治,助长有组织犯罪和恐怖主义.危害正常的生活.危及人类社会美好愿景的实现。随着跨国腐败犯罪的不断增多,腐败犯罪与恐怖主义犯罪、毒品犯罪及其他有组织犯罪的交织日趋显著,各国反贪机构携手肃贪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促进反腐败的国际合作,联合国制定了《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腐败的预防、腐败犯罪的界定、反腐国际合作、非法资产的追缴等问题提供了一整套法律规范.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迄今已有140个国家签署了这个公约。随着该公约在2005年12月正式生效,其有效执行越来越为各国所关注。各国反贪机构期待有一个独立、专门的组织推动彼此间的沟通,增进务实合作,国际反贪局.联合会正是适应这一需要而成立的。  相似文献   

10.
<正> 由国际法律界组织“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委托中国举办的“第十四届世界法律大会”,于今年4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举行。来自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法律界人士(其中中方人员约800人)参加了本届大会。与会人员中有近40名各国首席大法官等高层人士,这在世界法律大会的历史上也是首次。 22日,“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在中山公园音乐厅举行了盛大的“世界法律日”。中心主席查理斯·赖恩主持了庆祝  相似文献   

11.
正义作为法律的核心价值,是各国制定和执行法律时必须考虑的因素,同时法治国家对正义的追求不应该只限于形式正义,而应该做到形式正义和实质正义的融合。国际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出现要求国际私法对此作出回应,并有效地保护他们的利益。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对和平与安全的期盼使得国际法治成为国际社会的理想与目标。为了建立以和平为目标的国际法律秩序,凯尔森提出了国际法治理论,即通过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和确立个人违反国际法的责任来构建世界和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凯尔森的国际法治理论对国际刑事秩序法治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分析国际刑事法院在实现国际刑事法治化过程中面临的政治制约因素,以期国际刑事法治和国际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第14届世界法律大会于4月22日至27日在北京隆重举行。来自6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500名中外法律界人士参加了大会。 4月22日,由“通过法律维护世界和平中心”主席查尔斯·赖恩主持,在中山公园举行了旨在号召公众注重法律,强调道德价值和法治观念的“世界法律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部长蔡诚、联合国国际法院院长乔斯·鲁达在法律日上讲了话。之后,北京市市长陈希同举行招待会,热烈欢迎前来参加大会的各国法律界人士。  相似文献   

14.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深入,对和平与安全的期盼使得国际法治成为国际社会的理想与目标。为了建立以和平为目标的国际法律秩序,凯尔森提出了国际法治理论,即通过有强制管辖权的国际法院和确立个人违反国际法的责任来构建世界和平。本文将以此为基础,探讨凯尔森的国际法治理论对国际刑事秩序法治化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分析国际刑事法院在实现国际刑事法治化过程中面临的政治制约因素,以期国际刑事法治和国际法治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维持和平行动:成绩与问题 战后近50年中,世界形势斗转星移,风云变幻,国际政治格局亦经历了两大阵营对立——三个世界并存——两极体制解体——向多极化过渡的艰难嬗变过程。不管人们对其成绩如何褒贬臧否,几十年来联合国在促进国际合作,特别是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各国国家利益要求千差万别,对联合国的期望亦不尽相同,故联合国的维持和平行动也是最容易引起争议、招致批评的。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与国际性问题的有力思想工具,也是中国参与国际秩序与国际体系创新发展的先进理论指导。其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推动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加强国际法治工作等深刻思想的有机结合、辩证统一,共同构成习近平全球治理与国际法治思想的丰富内容。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走上世界舞台中心的当下,学习领会并贯彻落实这些思想,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法治作为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最可靠的保障.随着东北亚国家间务实合作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各国发展战略的有效对接,加强东北亚各国之间的法制交往、实务合作对于促进东北亚区域一体化建设和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加强对中日韩以及东北亚各国法律的研究,促进区域内各国法律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为中国与东北亚各国合作提供更加良好的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提升区域内法学法律领域的务实合作水平,2016年10月21日、22日,由中国法学会主办,吉林省法学会、吉林大学承办,山东大学、辽宁大学、黑龙江大学、内蒙古大学、延边大学、东北亚法制研究会协办的“第二届中日韩法律论坛暨第四届东北亚法律论坛”在吉林大学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加强区域法律合作、开创东北亚新未来”.最高人民法院、工信部、国务院法制办、日中法律家交流协会、蒙古律师协会、(俄罗斯)国际法律家联盟、中日韩民商法统一研究所、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等来自中国、日本、韩国、蒙古等国家和地区的150多位法学、法律界代表参加了论坛.与会专家和学者围绕东北亚司法协助领域中的合作发展、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法律保护、新安全格局下的国际经济争端解决、金融市场管理法治与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了广泛和深入的研讨.现就论坛内容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进程迅速推进,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国际社会组织化程度空前提高,国家本位理念遇到严重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观念需要作出新的诠释。在这种新的国际形势下,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法律理念,逐渐为国际法学界所认同。国际社会本位理念强调维护人类共同利益和追求全面可持续发展。它把国家利益与人类共同利益作出了最科学和最合乎正义的结合。利益与正义,是法所要促进的最重要的两大类价值。而提升国际社会本位理念,不但有助于国际法律制度更好地实现其利益的价值,亦有助于其正义价值的实现。因此,它对于维护世界和平、实现共同繁荣、构建和谐的国际法治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际和国内法律制度越来越多地体现了这一全新的法律理念。  相似文献   

19.
国际刑法和《罗马规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刑法反映了国际社会打击灭绝种族、危害人类、战争等危害全人类的最严重罪行、维护世界和平和国际正义的愿望,其基本原则表现为合法性原则、补充性原则、个人刑事责任原则以及国际合作与司法协助原则:前南刑庭的成功运作使国际刑法真正由设想走向现实,而国际刑事法院目前仍然面临较大挑战,但《罗马规约》总结了各国刑事司法的最新理念,反映了世界各大法系的不同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全球刑法学的最主流观点,对国内刑法有诸多启发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赵理海 《中外法学》1995,(4):24-27,40
<正> 一、联合国安理会机构改革的必要性 联合国是在全人类反法西斯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建立起来的普遍性国际组织,是二次大战结束的前夕国际力量对比的反映。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基本上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要求和平与安全、反对侵略战争的愿望。 随着冷战的出现,美苏两霸起先相互对抗,继而搞什么“苏美合作主宰世界”,使联合国逐渐陷于瘫痪状态。冷战结束后,联合国摆脱了美苏对峙的困扰,对一些重大国际或地区性问题的解决起了巨大作用,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