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的符号学研究很少从历史的动态的角度探讨米德思想对莫里斯符号学的影响.莫里斯符号学思想以米德的社会行为主义为理论框架,合理吸收了其符号互动论观点;二人承认语言符号的普遍性,并用相似的符号学方法证明这一点:其中,米德的"扮演他人角色"和"表意规约符号"等概念对莫里斯的符号学思想产生了特别的影响.以历史的视角考察米德思想对莫里斯符号学思想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看清后者的理论渊源,有助于看清美国符号学理论发展的脉络,对于国内符号学理论建设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关注的是新奢侈主义与中国城市青年白领群体消费之间的契合性.本研究在界定新奢侈主义的基础上,认为新奢侈主义是一种保留了奢侈品消费符号性的大众消费模式,这与一方面期望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另一方面又面临着现实和经济压力的中国青年白领的消费理念形成了一定的契合性,最终形成了青年白领对新奢侈主义趋之若鹜的现象.  相似文献   

3.
孙慧 《求索》2013,(4):177-179
意大利当代著名学者安贝托·艾柯的符号学理论在叶姆斯列夫的多重二元符号论的基础上,引入皮尔斯符号理论中的解释符,形成了表达、内容、解释符三位一体的符号模式。当表达层与内容层之间的函项相互映射时,解释符自动生成一种可信阐释以至于无穷的符号衍义链进而意义得以生成。解释符因遵循试推法对符号意义生成进行推演,明确符号内容并对其衍义设限,避免了符号能指意义的无限漂移。艾柯强调符号的衍义与意义生成过程的密切联系,形成了开放的符号学理论,为当下的符号学理论实践提供了重的学理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韦世林教授著《空符号论》一书新近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是一本颇具新意的书。正如作者所说:"空符号的发现开掘了符号学的蛮荒。"这本书的新意就在于开掘了"空符号"这片符号学的"蛮荒",而这位拓荒者就是韦世林教授,《空符号论》就是拓荒者拓荒的实录。一在人类生活中,符号是连结心灵与世界的桥梁和中介,无论物质生活或者精神生活无时无刻都离不开符号,以至德国哲学家卡西尔把"人"就定义为"符号的动物"。然而在符号学说史上,符号学  相似文献   

5.
赵士发 《求索》2022,(6):38-45
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首先要解决何以可能与如何可能这两个前提性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构建的可能性不仅在于中国乃至世界人类数字化生存的现实前提,而且在于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的跨学科结合。马克思主义与符号学都具有开放性与批判性,且二者的结合具有合理性与可行性。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构建的必要性在于其重大的时代意义。在理论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构建对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在实践上,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的构建对改造符号世界,解决人类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 以下简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界和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同时还是法国符号学和法国新批判的创始人.巴特利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基本构成原理及其方法将日本文化解读成一个个符号,进一步分析深藏在日本文化后面的涵指意义,从而以揭示日本文化来批判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7.
解释项理论是皮尔斯符号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与符号过程、试推法等范畴紧密相关,翁贝托·埃科在皮尔斯的基础上发展了解释项理论,并以此构建自己的一般符号学、诠释学及诗学理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研究法国后现代理论家让·布希亚早期的物体系与消费社会理论中以符号政治经济学为基础,从现代过渡到后现代的意识形态.布希亚认为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与爆炸性激增的物体系密不可分.在物体系中,物被诠释为符号或符码,而符号或符码则构成了意义体系.布希亚的理论结合了马克思的"商品"与结构主义中的"符号"的两种观念,以符号学观点研究社会文化现象.相对于马克思主义以生产为基本社会活动,布希亚强调消费体系的主导,并认为消费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商品和符号的逻辑一致:即商品中的交换价值凌驾于使用价值,符号中的能指凌驾于所指从而成为抽象、化约的代表,而这一特征也是后现代意识形态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王敬民 《求索》2008,(10):164-166
索绪尔、皮尔士和卡西尔等符号学家分别提出了自己的符号学思想,他们虽然论述各异,但在符号学的诸多层面仍可达成一致。就文学研究而言,符号学既可准确揭示文学语言的特性,又能确定文学符号的意指规约。这种“超乎语言之外,又贯乎语言之中”的独特品格,让其与当代西方文论逐渐融为一体,具备了西方文论的功能,在文学和文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质性是贯穿朱莉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理论的主题.克里斯蒂娃从符号学的视角探讨了异质性与女性的内在关联,从而揭示了异质之女性所具有的边缘性、颠覆性和革命性对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易》作为古代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著作,被推为五经之首,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宗教以及自然科学都产生过重要影响。从符号学的观点看,《易》这部先秦时代由符号和文字组成的似乎带有某种神秘色彩的典籍,是值得认真研究的。首先,《易》所创设的符号系统本身,便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符号学思想,值得人们不断去挖掘整理和发扬光大。其次,《易》的符号实践所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又差不多都带有符号学色彩,理解其中的微言大义,对于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创建自己的思想体系来说,自然是有益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本文拟就《易》的符号学意蕴及…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与皮尔斯的符号学都以其科学性著称。信仰是符号性的,是符号解释强制中止的地方。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开放性特征,以科学性、实践性为其特点,是关于信仰解释的元信仰。任何信仰都体现了该信仰创设之时的想象极限。共产主义信仰是马克思时代,也是迄今为止关于美好的人与社会形态的想象极限。作为元信仰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其科学性而成为迄今最具说服力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3.
根据法治的价值内涵的不同,可以将法治分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大类.形式法治是分析实证主义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就是法律之治;而实质法治则是价值法学传统的法治观念,认为法治必须是善法之治,必须以保障人权和自由为目的.在价值内涵上,实质法治和宪政主义的基本理念相契合,宪政主义构成了法治主义的价值本质.  相似文献   

14.
张桂荣 《传承》2010,(15):98-99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以下简称巴特)是法国当代著名文学思想界和结构主义运动代表者之一,同时还是法国符号学和法国新批判的创始人。巴特利用符号学中能指与所指基本构成原理及其方法将日本文化解读成一个个符号,进一步分析深藏在日本文化后面的涵指意义,从而以揭示日本文化来批判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15.
夏晋 《理论月刊》2005,(9):145-146,189
人类所有精神文化都是符号活动的产物,人的本质即表现在人能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一切文化形式,既是符号活动的现实化,又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建筑、环境艺术设计领域中设计师不断致力于符号学的研究与运用,分析环境形式产生和演变规律,探索环境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创新的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雅各布森所著的《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一文奠定了翻译的语言学理论和符号学理论的基础。本文就该文的主要内容加以摘要,转述和评论。即语言共性论、语言符号的问题、语言的强制性规范、翻译分类、翻译对等及诗歌的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17.
试论法学教育目的与诊所式法律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致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法学教育的一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法律人才。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目标则是既要训练学生的职业技能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诊所式法律教育所要达到的培养目标与法学教育的目的是完美契合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是实现法学教育目的的良好的手段,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在对某些技能的培养方面有着传统法学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它是对法学教育所要求的目的的一种强化培养,是一项十分有益的教学尝试,在这种模式下,我们能够培养更好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8.
赵春涛  袁力 《前沿》2014,(11):208-210
符号是传播的基础,非语言符号符号学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内蒙古蒙古语文化频道开播以来,播出的纪录片吸引了大量的非蒙古语受众观看。本文运用非语言符号的传播理论,以蒙古语文化频道栏目播出的节目为例,对非语言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途径和特点进行讨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消费社会批判理论评析——鲍德里亚《消费社会》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德里亚认为,他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已经从生产社会进入到了消费社会,消费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逻辑.对于消费社会,他一方面从马克思的生产逻辑出发进行批判,另一方面,又借用了符号学的成果,揭示消费社会中由于符号的编码作用而导致的身分的社会区分过程,这是消费社会确立自身合法性的根据.在这个意义上,批判消费社会,就必须从政治经济学批判走向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  相似文献   

20.
根据符号学理论,音乐是一种特定社会以及文化的符号,音乐符号形式成为人类认知和参与社会活动的意向。侗族大歌作为音乐形式是一种原声态符号,在侗族的社会生活中有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功能。它不仅是音乐、语言和生态环境符号的结合体,也是侗族文化、历史、生态、社会规约、道德准则等的载体,是侗族社会不可缺少的具有社会凝聚力的民族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