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巩建华 《新东方》2011,(6):6-10
研究海洋政治战略需要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海洋政治分析框架下进行,基于对海洋政治的三个基本要素——海洋利益、海洋权利、海洋权力之间逻辑关系的分析,回观中国海洋政治战略变迁历程,结合当前中国面临的各种海洋挑战,中国的海洋政治战略应着眼于三个方面:在海洋权力方面,要加强海洋控制力和海洋强制力;在海洋权利方面,要加快海洋法制建设步伐,强烈表达海洋权利,增强维护海洋权利的意识;在海洋利益方面,要积极促进海洋生产力的发展和海洋生产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2.
海警亮剑     
<正>这是一个极不容易察觉的错误:曾有媒体做过"蓝色国土意识"调查,结果显示,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我国的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把我国的海洋面积忽略了。其实,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拥有1.8万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可主张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战略利益的拓展,我国对海洋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也更加重视  相似文献   

3.
舒富民 《小康》2012,(5):64-65
我们呼吁全社会应树立一个正确的海洋文化、海洋理念;决策层有一个正确的海洋战略;同时,建议国家仿效美国、日本成立政府决策层面的海洋对策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应该是跨国防、外交、情报、农业、渔业以及气象等多个部门。此外,亟须尽早建立专门研究海洋战略的研究机构  相似文献   

4.
《新东方》2016,(5)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三沙市的设立,为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笔者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三沙当地居民在海洋生态旅游开发认知的调查与定量分析,了解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开发对当地居民的经济与社会文化影响、环境影响,并根据认知分析为实现三沙海洋生态旅游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一些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观察与思考》2011,(6):24-27
<正>灾难面前的快速反应观察记者:在我国大步启动蓝海战略,鲁、浙、粤三省列为海洋经济试点省的当口,日本发生了举世震惊的"3.11"地震海啸。大家看到图片和视频报道后都是心有余悸。作为一名专业人士,又是主管单位的领导,您是怎么看待这次日本海啸的?海洋局有自己特别的专业预警渠道吗?  相似文献   

6.
《乡音》2012,(4):15-16
借外势用内力发展沿海经济"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了"海洋发展战略"。这意味着,拥有487公里海岸线、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河北,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回顾中国沿海地区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7.
1995年9月,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决策,十分正确。两年多来,这一关系全省大局的跨世纪战略工程已取得了可喜成绩,为推动江苏的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为进一步落实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海上苏东"的战略,省民建于日前组织调查组赴盐城市进行了专项调查。一、关于盐城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盐城市沿海地域位于全国、全省海洋中部,南临南通,北依连云港,东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海岸线总长582公里,占全省的60%。绵长的海岸线上分布着12个自然港、且大部分条件良好。优越的区域位置和港航资源,为大规模开发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几百年来,原黄河与长江的合力造成了盐阜平原的大片陆地,至今该市仍以每年净增2万  相似文献   

8.
《今日浙江》2012,(19):2-3
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是浙江海洋经济国家战略中的九区之一,也是台州市"主攻沿海、创新转型"战略的主平台。集聚区以"发展模式循环型、产业导向高新型、空间环境生态型"为目标,着力打造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重  相似文献   

9.
中国和平发展的海洋战略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历荣  陈湘舸 《求索》2007,(7):33-36
中国选择和坚持的是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而中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洋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面对严峻的海上形势,中国要真正实现和平发展,其海洋战略就必须明确提出自己的海权观、海洋权益;积极推进中国与海洋大国及周边国家的海上合作;重视发展海洋经济,融入国际市场;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追求合作安全;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以应对来自海洋方向上的挑战;积极强化同主要大国的战略关系,深化战略合作。  相似文献   

10.
许思文 《群众》2010,(10):25-26
<正>2009年,江苏沿海开发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打造江苏区域经济的"新引擎"乃至中国东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亟需创立与之相适应的全新的海洋文化发展战略,构建与之相匹配的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打造中国东部沿海海洋文化建设高地。  相似文献   

11.
郁鸿胜 《中国发展》2013,13(3):70-75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大国在海洋资源、海权以及海洋经济等方面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高度重视海洋发展,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奋斗目标,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为落实中国海洋战略,该文对发达国家的海洋战略进行分析,总结国际海洋经济发展的基本经验与内容,为中国海洋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日本外交有没有"大战略"经常看到中国国内发表一些论述日本内政、外交有什么战略、有什么深远阴谋的文章,而日本学者、官员看后往往会苦笑说,日本在内政外交各方面几乎都没有长远战略,正因为没有战略,明治维新后的一百多年才会总是跟着别人跑,战后更是如此,否则也不会出现"失去的20年"(指1990年代以后的长期经济低迷),至今还走不出停滞的怪圈。中国从古代开始讲究战略,是否因此类推日本也有这样那样的战略?那么,日本究竟有没有长远的外交战略?  相似文献   

13.
最近,国务院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这标志着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上升为斟家战略,成为闭家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一定要认真领悟中央精神,按照规划确定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14.
走向海洋     
中国的和平发展已经离不开海洋,海洋成为中国未来生存发展的重要生命线之一。海洋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其实不需讳言。实施国家海洋战略已成为世界海洋国家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正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无疑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将发展海洋事业列为全国工作重点之一,并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全面实施海洋战略,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大力建设海洋强国"的整体工作思路,再次凸显国家高层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考虑。浩瀚的南海占据我国海洋面积的2/3,近乎渤海、黄海、东海三大海域总面积的两倍,蕴藏丰富的海洋油气、生物、矿产和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发展潜力极大。然而南海却是我国走向海洋,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短板。从外在因素看,由于历史和现实的  相似文献   

16.
去年以来,全市上下紧紧抓住浙江海洋经济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全面启动海洋经济发展核心示范区建设。召开海洋经济工作会议,制定出台配套政策意见,成立宁波大宗商品交易所,举办融入上海"两个中心"建设对接会,研究打造国际强港、建设"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印发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启动建设173个总投资2800  相似文献   

17.
《群众》2017,(22)
正"1+3"功能区战略构想的提出,将使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如何突破海洋经济发展的诸多瓶颈制约,提升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与竞争力,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江苏海洋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江苏发展海洋经济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海洋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不容忽视江苏沿海经济带"着力点"的支撑问题。《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从空间布局维度发挥三个海洋经济圈、四个国家自由贸易区、五个全国海洋经济发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定海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海洋强国"和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决策,紧紧抓住我省推进"四大国家战略"、"四大建设"的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港航物流、船舶修造、临港装备制造、水产精深加工等海洋产业,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推动了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今年一季度,实现海洋经济增加值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和多极化时代的到来,为边疆赋予了新的时代特征。海洋边疆是国家边疆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战略也必然要围绕国家发展这一根本要义而进行规划和设计。海洋战略的设计,应突出国家意识、科学性以及规划设计合理性。海洋边疆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样也会突破传统的界限,而形成新的海洋利益边疆。海洋新边疆的巩固和拓展,需要国家制定科学的海洋边疆战略,并以此为基础来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陈明义 《政协天地》2012,(12):11-15
海洋事关国家的核心利益。我国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因此就必须从战略的高度、以世界的眼光来关注海洋。中国在全球的海洋拥有广泛的战略利益,包括维护300万平方公里海疆的权益,拓展在2.5亿平方公里大洋的权益,维护国家的海洋安全、航行安全,维护自由利用海洋空间以及资源的权利,分享国际海底资源的权利,开展海洋科学研究的权利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