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常海 《党史博采》2003,(11):36-38
周恩来“大无畏精神”挽救危局 张学良“一本初衷”舍身为国 众所周知,周恩来生前总是高度评价“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而周恩来更是在张学良心目中留下了不泯的印象,张学良在被幽禁55年之后,刚一获得自由就公开讲道“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他说话直截了当,人很聪明,我俩见面感情极好。”1936年4月9日夜,在国难深重的时刻,俩人在延安(时称肤施)初次秘密会晤,谋求携手抗日  相似文献   

2.
边吉 《党史纵横》2001,(12):48-48
周恩来,张学良。中国近代史上大写的名字。缺少他们,中国近代史就会失去重心。张学良一生中结识了为数不多的共产党人。周恩来,是张学良结识的共产党人中的杰出代表。1991年4月末,张学良向美国记者谈起了周恩来,他说,我与周恩来感情极好。一句感情极好,大有惺惺相惜之情。周恩来对张学良评价更高———历史的高点、人性的高点、人生的高点———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民族英雄。1936年,身为剿“匪”副总司令的张学良却不愿再与共产党打内战。原因之一是张学良欣赏并赞同共产党“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原因之二是他率…  相似文献   

3.
关于周恩来与张学良的交往与友情,特别是西安事变前后的交往与友情,以及张学良被囚之后周恩来多次呼吁释放他的种种情形,已有不少论著谈论,许多人已耳熟能详。但在张学良幽禁期间,周恩来与张学良的秘密交往,以及周恩来对张学良的暗中保护和关怀,至今仍鲜为人知。笔者根据文献和对有关人士的采访,将此情形做一介绍。周恩来对西安事变的善后处理使张学良大为敬佩众所周知,周恩来生前总是高度评价“千古功臣”张学良,并称他为自己的“老朋友”。张学良在被幽禁55年之后,刚一获得自由就公开讲道:“周恩来先生,我非常佩服。……他说…  相似文献   

4.
张学良以“少帅”闻名于海内外,尤其是他同 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震古烁 今。周恩来曾将张学良誉为“千古功臣”。但是,张学良的政治生涯太短暂了,他被蒋介石囚禁了半个多世纪,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见的。 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遭到蒋的  相似文献   

5.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和杨虎城实行兵谏,迫使蒋介石答应“联共抗日”。之后,蒋介石要张学良护送他回南京。结果,张学良就此一去不得返,被蒋介石软禁。  相似文献   

6.
世纪老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于2001年10月14日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风云人物,他和杨虎城将军以爱国的赤诚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义,在1936年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为结束十年内战、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张学良执意亲自送蒋介  相似文献   

7.
1961年12月12日,周恩来和邓大姐邀请张学良的弟弟张学思夫妇、张学铭夫妇以及昔日东北政坛名士高崇民、净宝航等20余人,在北京饭店纪念西安事变25周年。 这次纪念会后,周总理想到张学思、张学铭诉述的张学良将军在被软禁期间曾险遭杀身之祸,后又被迫写了“忏悔录”等情况,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加之自己昔日同张学良的友谊,深感为中华民族立过功的将军依然在台湾过着“管束”的生活,于是提笔给张学良写了一封信,表示他的一片心  相似文献   

8.
原国民党陆、海、空军副总司令、东北军的少帅张学良将军,在中国的现代史上是位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人物,他同杨虎城将军发动的“西安事变”,更是震古烁今,改变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进程。被周恩来誉为“千古功臣”。张少帅曾同中共领导人多有接触,但他同周恩来的友情更为绵长,使周总理对张学良的思念达4O年之久,曾三次为其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9.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关键是如何处置蒋介石的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蒋介石生死存亡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笔者认为,“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无疑应该是发动事变的当事人,而不应该也不可能是其他任何人。直言之,张学良才是“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首倡者。这从事变前后张学良的一系列言行中,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一、事变发生前,张学良“爱护介公,八年如一日”。他总觉得“抗日不应该反蒋”——这就为事变的和平解决埋下了伏笔。  相似文献   

10.
莫迎 《党史博采》2001,(12):20-22
少帅张学良年轻得志,叱咤风云,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式人物。2001年10月14日,世纪老人、伟大的爱国者张学良将军因病在美国檀香山逝世,享年101岁。他和杨虎城将军在1936年发动的“西安事变”,为实现全民族抗战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江泽民主席在唁电中称其为“中华民族的千古功臣”。张学良曾经四次到达金陵,与古城南京结下了不解之缘,但最使张学良难以忘怀的是在南京受到军法会审,长期身陷囹圄,造成了千古奇  相似文献   

11.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一声炮响,揭开了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序幕。不久,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可是,为促成国共合作立下大功的张学良将军,却在国民党的幽禁中渡过了整个抗战时期。尽管多次请缨抗日都被驳回,但他仍热切地关注着战局的发展,并不断鼓励旧部以大局为重,团结抗战,英勇杀敌,早日复土雪耻。 获悉全民族抗战爆发,张学良心情十分激动,他慷慨激昂地说:“我唯一的希望就是抗日,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此后我即使死在这里,也心甘情愿了。”张学良很快给蒋介石写了一份要求亲赴战场,杀敌报国的请缨书。但蒋介石却答复他“好好读书”。 8月,张学良的四弟张学思与赵四小姐随同黄仁霖来溪口看望张学良。黄仁霖在单独与张学良谈话时,转弯抹脚说明了来意:东北军调离西安之后,传说有的官兵有些想法,不太安稳,委员长担心将来  相似文献   

12.
一、张学良选贤佐二弟 1922年金秋。 奉天城大南门里的大帅府。 忽一日,张作霖坐在卧室雕花太师椅上,边嘴叼二尺半长、缀有翡翠嘴的大烟袋吸旱烟,边对张学良说:“小六子,眼下,咱们在直奉战争中失利了,已经退回关东。这你都知道。有件家务事儿,我放心不下啊……” “嗯?”张学良困惑地问,“什么事儿?”张作霖吸了口烟,说:“你二弟学铭,脑瓜有点笨。将来他要干一番大事  相似文献   

13.
2002年冬天,笔者前往辽宁省沈阳市参加纪念张学良逝世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座谈会上各路“张学”家们谈论的最热点的话题,不外是张学良晚年为什么不回祖国大陆?这几乎成了一个猜不透的谜!但是,任何人都不会否认张学良直至病殁在美国檀香山,也没有忘记他的祖国、生他养他的东北。更没有忘记在他生前,曾于  相似文献   

14.
周恩来说:我是在东北长大的.张学良说:“我知道,是老师张伯苓说的,我们是同师同年.西安事变前,周恩来曾与张学良作过一次会谈.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张学良将军在当时是一位复杂人物.他在中原大战中支持蒋介石,改旗易帜,一度是蒋介石十分器重的人物.他为了追求强国措施,还曾与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女婿交友很深,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也有一定交往.张学良的所作所为,期望的是国家统一、民族兴旺.但是随着日本关东军的炮声,蒋介石“绝对不可抵抗”命令的下达,他一步步认清了蒋介石的庐山真面目.尤其是张学良依照蒋介石的命令率军“围剿”陕北红军连连受挫后,蒋介石一直不同意他恢复被歼灭的编制,使他逐步弄清了蒋介石排除异己的阴谋;同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历经千难万险而不渍散,仍能打败装备精良的东北军,这不能不使张学良的脑子里产生很多疑团,并心生敬佩之情,因此他急于要弄清楚中国共产党“抗日反蒋”的方针底细.  相似文献   

15.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将军与杨虎城将军为反对蒋介石对日寇侵略的不抵抗政策,在西安实行“兵谏”,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与此同时,驻西北古城兰州的东北军于学忠部响应张、杨两将军的爱国义举,发动了“兰州事变”。这次事变的实际指挥者,就是后来在抗美援朝时期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的解方将军。 解方,原名解沛然,1908年11月出生于吉林省东丰县。他从小离家,早年就读于奉天(今沈阳市)第三高等中学,与张学良之弟张学铭是同学。他最初是想学  相似文献   

16.
风云突变 砥柱中流 蒋介石飞抵洛阳后,就对张学良颐指气使了。他首先逼令张学良打电报给杨虎城,释放在西安的陈诚、卫立煌等。杨虎城不愿给张学良造成困难,说:“做人情做到家,他叫放就放吧!” 当天晚上,杨虎城在新城大楼为陈诚等人饯行,第二天就放他们回南京了。 这时东北军内部的意见分岐越来越明显,一些少壮派军官认为,扣留这些蒋方大员是张学良回来的保证,释放回去蒋如果扣留张学良,东北军就无所恃了。他们情绪非常激昂。  相似文献   

17.
他是张学良将军的副官之子;他自幼习武成为“北腿”正宗传人;他经历过“文革”期间的苦难后成为声名显赫的亿万富翁;他被当地人们称为“扶贫大王”,北美慈善协会第四届年会授予他全球慈善家奖杯;他头顶桂冠,在2004年的头衔就多达49个。  相似文献   

18.
曾道红 《党建》2009,(9):62-62
长期以来,在人们心目中西安事变的主角是张学良。然而,1990年张学良在接受媒体访谈时说:“西安事变……那是杨虎城不平啊……可以说他是主角哇,不过名义是我,我是主角了,当然由我负责。”看来西安事变还有不少没有解开的谜。  相似文献   

19.
第一,张学良的人生信条是:“人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而是为别人而活着。”“只要于国家有利,就是牺牲我张学良,甚至东北军也再所不惜。”这是他送蒋的思想基础。第二,张学良的性格是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凭着破斧沉舟而后生的军人气质  相似文献   

20.
世人皆知张学良因“皇姑屯事件”与日本关东军结下“杀父之仇”,但是,极少有人知道日本关东军与张少帅早年曾经有过一次让世人切齿的“杀子之恨”。张学良1915年和于凤至结婚以后,先后生下一女二子。1920年春天,张学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