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邦的人才管理历来为人所称颂,难能可贵的是,他不避讳手下的人比自己强。刘邦取得天下以后,一次问功臣、将相们:“我和项羽争夺天下,为什么最后天下是我的?”刘邦听完各人的回答后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赏,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这三个人是当今天下的人杰,可是这三个人都能为我所用,所以我能够夺取天下。项羽呢?只有一个范增,而不能用,所以他丢掉了天下。”  相似文献   

2.
公元前202年,刚称帝的刘邦设酒宴与群臣畅谈汉军取得胜利的原因。一些将领说,这是由于刘邦能及时将攻占的土地赏给功臣。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要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需,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  相似文献   

3.
古人说:量体裁衣,对症下药。这些话阐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认识事物要从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任何事物的矛盾都因自身条件的不同而不同,只有具体分析事物的矛盾才能正确地认识它。刘邦成就帝业后,曾召集群臣讨论他所以能成就帝业的原因。大臣们讲了一番恭维的话后,刘邦说:“公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  相似文献   

4.
从蒋琬善待逆耳之言说开去顾彭荣据《三国志》载,诸葛亮去世后,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有人对他不服,说了些逆耳之言。如督农杨敏,说蒋琬“作事愦愦,诚非及前人(指诸葛亮)”。有人向蒋琬报告,提出应对杨敏治罪,蒋琬不同意,说:“吾实不如前人,无可推也。”他不予...  相似文献   

5.
从政廉为本     
宋前贤相包拯恶如仇,不畏权势,刚正不阿,正气凛然,虽历经千年,正气常存于天地之间,被人民誉为“青天”,堪称“官”之楷模。但人尽知包拯之“铁”之“硬”,却未必知其廉。据史载,包拯“虽贵,衣食器用饮食加布衣”。他在《乞不用赃吏》的奏折中说:“廉者,民之表也;贫者,民之贼也。”直到63岁病逝,临终嘱咐后代:“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监,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坟之中。不遵吾志,非吾子孙。”可见,“廉”在包拯为官之道中的地位。在“千里为它只为钱”的封建社会,如包拯一般以廉作为官之本者却也不少,诸葛亮在…  相似文献   

6.
第三计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是指“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即借别人之力,实现自己企图的一种谋略。此谋略在谍报战中的运用屡见不鲜,并可分为很多种情况。有的是在危急中为自保借刀杀人;有的是策反不成借刀杀之;有的是借故刀处置叛逃者;有的是为了本国的利益,设计谋借刀除去敌国贤能之士…… 凡实施“借刀杀人”之谋略者,其方法手段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第一,制造谣言。制造谣言是“借刀杀人”常用的手段之一。如刘邦通过设宴造谣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项羽派间谍到刘邦那里,刘邦设宴招待,几句寒暄之后…  相似文献   

7.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人对其有过精辟的论述,如孔子说“民无信无以立”,韩非子说“巧诈不如拙诚”,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之间的人们进行交往时赖以维系和发展的基础。现代经济发展更是有赖于诚信的建  相似文献   

8.
不少人都知道我国历史上有个萧何追韩信的故事,却不知道他还是个搞后勤的能手。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后,有一天,在皇宫里大宴群臣时说:“各位大臣可以毫不隐讳地议论一下,我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得不到天下?”大臣们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称赞刘邦体恤百姓,善于用人,赏罚严明,所以能得天下;项羽有勇无谋,嫉贤妒能,不善于用人,所以他不能得天下!汉高祖刘邦听后说:“你们只知道事情的一方面,不知道事情的另一方面。要说出谋划策,决胜于千里之外,找不如张良;要说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筹集粮响,我不如萧何;要…  相似文献   

9.
最近新版《三国》成了观众们讨论的热点,且不说拍摄手法如何,细品之下我觉得《三国》上演的其实是部乱世人才招揽谱。作为HR从业者,一边看戏,一边也在思考魏蜀吴三国之主是如何选人、用人的。曹操凭借其“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的思想大胆引进人才;刘备则以“举大事者,  相似文献   

10.
运起荣 《天津人大》2013,(12):43-43
学习,人人需要、西汉刘向说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这位古人把学习比作太阳、阳光和烛光,既形象又贴切,实在妙极了。人都是学而知之,并非生而知之,连人称至圣的孔子都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相似文献   

11.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卢梭在其教育论著《爱弥儿》中说,希望学生对待学习像对待游戏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是兴趣盎然,令人高兴。孔子也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都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只有学生对一门功课有兴趣才会爱学,爱学才会增知,增知才会长智。在法律常识教学中,我十分注意抓住一个“趣”字,做到趣讲、趣学、趣练。现仅就“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的内容谈一谈趣味教学。 一、运用漫画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成功的起点与关键。艺术性的导入能把学…  相似文献   

12.
90年代的中国,文明与愚昧的冲突,理想与现实的背反,善良与丑恶的角斗,使每个中国人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其中斗富的大款们就是中华这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中产下的一个畸形婴儿。他们暴富之后,或花天酒地,一掷千金;或狂嫖滥席,尽情挥霍;或纳妾娶小,金屋藏娇;或大盖阳屋阴宅,显富示阔。在这种嫉恨与攀比的角斗中,物质与精神的天平出现了倾斜,道德观,价值观开始堕落,不仅如此,豪侈的不祥阴云也笼罩其身。于是,许许多多的悲剧发生了。两败俱伤的“死敌”他叫石刚,手中最少提有几百万,算得上今日社会上的大款。不可否认,这些钱…  相似文献   

13.
读书学习客观上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必须联系实际,知行合一,通过理论的指导、利用知识的积累,来洞察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古人讲,“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毛泽东同志说,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讲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相似文献   

14.
自古以来,人们喜欢讲“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选拔经营管理干部.则要以成败论英雄。《孙子·计篇》说:“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这里“留之”、‘’去之”的标准,就是成功与失败。领兵是为了打胜仗,领导是为了取得经济效益,打胜仗和取得经济效益都是目的。手段是为目的服务的,手段离开目的就会失去方向。手段与目的相一致,动机和效果相统一是管理者选人用人的基本指导思想。以“用之必胜”与“用之必败”决定干部去留升降,正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日本当代著名经济管理学家土光敏夫有句名言:“…  相似文献   

15.
守正为心     
正气,《辞海》的解释是:“刚正之气”。它代表着一种正义的精神和堂堂正正、至大至刚的人格力量。 讲正气,加强自身修养为本,“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做到古人所讲的“守正为心”。 守正为心,立基在正。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可见修养之基在正。  相似文献   

16.
成守勇 《求索》2007,(6):130-132
《庄子》“吾丧我”之说一方面意味着“吾”“我”有别,另一方面也意味着需通过“丧我”才能臻于“吾”之生存。其内在思路表明:“吾”体道而行,与外在生存场域之间浑融无间,乃是庄子理想状态中人的生存状况;“我”是现实中机心造作的当下个人存在,与外在于己的生存场域难以浑冥同化。“吾”“我”之别的深层意蕴在于引发我们去思考生存场域与生存者之间如何才能达到一种良性互动、无对峙冲突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
秦未农民起义的战火葬送了暴虐的秦王朝,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项羽、刘邦都以其惊天动地的伟业传颂于今。然而,楚汉相争中,威震诸侯、名闻天下的项羽却以惨败告终,而屡战屡败的刘邦竟能一统宇内,兴建强汉。其中,一条重要原因,就是由于他正确的用人路线而造就的人才集团所起的作用。据史书记载,汉高祖五年,刘邦置酒庆功。他问群臣:“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说:“陛下使人攻城略地,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其利;项羽不然,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  相似文献   

18.
左宗棠被人利用郭遒光左宗棠一生做人严谨,深恐为人利用,从不给人写推荐信。他常对人说:“苟有人才,我自能位置之;如其不才,复以贻祸他人,吾不为也。”光绪六年(1881),他因督办新疆军务有功,被擢升为清廷军机大臣。如此显赫之职,自然免不了一批趋炎附势者...  相似文献   

19.
钱财物质.是人们生活之依靠,正当的追求无可厚非。但是,这种追求不能是无限度无节制的,而是要符合道德原则.做到“欲而不贪”,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以义为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还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相似文献   

20.
《精神文明导刊》2013,(10):51-51
献子贵言【原文】范献子游于河,大夫皆存,君日:“孰知栾氏之子?”大夫莫答。舟人清涓合楫而答日:“君奚问栾氏之子为?”君日:“自吾亡栾氏也,其老者未死,而少者壮矣。吾是以问之。”清涓日:“君善修晋国之政,内得大夫,而外不失百姓,虽栾氏之子,其若君何?君若不修晋国之政,内不得大夫,而外失百姓,则舟中之人,皆栾氏之子也。”君日:“善哉言。”明日朝,令赐舟人清涓田万亩,清涓辞。君日:“以此田也,易彼言也。子尚丧,寡人犹得也。”古之贵言也若此。(群书治要·尸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