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辛旗 《瞭望》2000,(14)
在3月 18日台湾地区变更领导人的活动中,国民党遭到惨败。 台湾岛内的舆论认为,国民党的惨败,是李登辉一手造成的。正因如此,自 18日变更领导人的活动一结束,台湾岛内要求李登辉下台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国民党内也出现了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的强烈呼声。但是,李登辉并不想马上放弃他的权力,国民党高层于3月 19日宣布,李登辉将于今年9月召开的国民党临时代表大会上辞职。此消息一传出,台湾岛内的抗议活动更加升级,要求李登辉立即下台的呼声,从台北的国民党中央党部迅速蔓延到台湾全岛及海外。在台北国民党中央党部大楼…  相似文献   

2.
最近一个时期,李登辉利用各种场合,就台湾前途定位和两岸关系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言论,尤其是他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话,具有相当浓厚的分裂主义色彩,是反映他真实思想的内心独白。他的这些言论,背离了“一个中国”的原则,也违背了国民党过去一直坚持的关于追求两岸最终实现统一的目标,不仅引起了大陆同胞的普遍关注,而且也使台湾岛内包括国民党内部的有识之士感到震惊和困惑不解。人们不禁要问,身为台湾头号当权者的李登辉,究竟要把祖国的神圣领土台湾置于何地?要把2100万台湾同胞引向何方? 李登辉近期散布的不少言论,有许多堪称奇谈怪论:李身为国民党主席,竟称国民党是“外来政权”,并把国民党政府当年到台湾接受日本投降,与日本帝国主义入侵台湾相提并论;李身为中国人(台湾人当然是中国人),竟说“中国这个词是模  相似文献   

3.
今年7月9日,李登辉在接受“德国之声”记者采访时,公然向世人宣称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李登辉的“两国论”一抛出,立即受到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强烈反对和严厉谴责,国际社会也普遍重申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的立场。但是,李登辉并未有所收敛。8月10日,他在谈到“两国论”引起国际社会哗然时,竟称“愈闹愈大,愈闹愈好”。在8月28日至29日国民党第15全会第2次会议上,李登辉执意将“两国论”写入国民党的文件,作为国民党对大陆政策的指导方针。看来,李登辉是铁了心要否定…  相似文献   

4.
台北市政当局在李登辉的首肯和支持下,竟然决定在台湾光复节50周年之夜,开放原日本驻台总督府前的广场,举行一项以青少年飙舞和汽车鸣笛为主的“庆祝活动”,并堂而皇之地冠以“落地生根、终战50年”的名称,消息传出,岛内哗然.台湾的史学界、知识界以及国民党内的有识之士等各界爱国同胞无不愤然,同声谴责这种公然篡改历史,为日本帝国主义扬幡招魂的无耻行径.  相似文献   

5.
严峻 《瞭望》2001,(27)
近一段时期,李登辉似乎耐 不住退休后的寂寞,不断 跳出来公开支持陈水扁和民进党。继李登辉在《虎口的总统》及《李登辉执政告白》两本书中,一方面大力攻击“泛蓝军势力”(国民党、亲民党、新党等),另一方面为陈水扁执政以来造成台湾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开脱责任,并为其鼓劲加油后,6月8日及13日,李登辉与陈水扁两度晤谈,共谋所谓的“政党重组”。6月13日,李登辉公开向民进党进行信心喊话,称“民进党在  相似文献   

6.
兆达 《瞭望》1995,(36)
彭明敏与李登辉都是二次大战期间留日、战后一起回到台湾大学继续学业,又先后留学美国获得博士学位,返台后又都是受到蒋家父子重用的“杰出台湾学者”.但由于二人性格迥异,彭明敏锋芒毕露,公开鼓吹台湾独立,不见容于当局而出逃海外,成了当局通缉的重大案犯;李登辉则长期在国民党内,深藏不露,直至接管了国民党政权,当上了台湾“总统”.彭李二人尽管有一度遭际不同,但却是莫逆之交,一个  相似文献   

7.
安华 《瞭望》2001,(38)
李登辉在9月7日接受日本《读卖新闻》驻台记者采访时公开提出,期待“台湾团结联盟”能成为台湾政党改组的重要诱因,并通过12月份的“立委”选举,推动与执政的民进党等本土势力“统合”,形成台湾当局的“安定执政党”。各方信息表明,在李登辉主导下刻意标榜所谓“本土化”的“台湾团结联盟”(简称“台联”),具有明显的三大特征。强烈的“李登辉企图” 李登辉在台上12年,着力形成旨在终结“国民党外来政权”,带领台湾“走出中国”,建立所谓台澎金马“生命共同体”的“李登辉路线”。但李登辉下台1年多来,他原来所  相似文献   

8.
远洋 《瞭望》1995,(39)
推行“务实外交”是李登辉为首的台湾当局推进“分裂分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剖析“务实外交”的来龙去脉,揭露其危害性和欺骗性就成为我们同李登辉的分裂祖国图谋的一场严肃斗争.从“弹性外交”到“务实外交”“务实外交”的形成和发展同国际形势的演变和台湾岛内政治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1971年9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2758号决议,把台湾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组织中驱逐出去,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从此,台湾当局失去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资格.1979年1月中国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  相似文献   

9.
朱维究 《团结》2002,(2):29-31
李登辉执政12年间排除异己、分裂国民党,在逐渐实现政权“本土化”的同时,五次修改“宪法”,为“两国论”出台做了法律准备。2000年,“总统”选举陈水扁上台,百年老党国民党成了在野党。资产阶级政党政治左右着台湾局势,使得祖国统一前景不仅变化莫测,而  相似文献   

10.
《侨园》1998,(1)
台湾地区县市长选举于11月29日揭晓。民进党取得压倒性的胜利,国民党惨败。此次“选举”预示着国民党逐渐式微,将来很可能失去多年的“执政”地位。白小燕“命案”在当局动用数万“警调”力量。耗时8个月的围追堵截下终于告破。社会各界对当局的“施政无力、改善治安无方”到了实不可忍的地步。达赖“访问”台湾,激起了两岸三地的同声谴责。达赖的此次台湾之行是分离主义势力分裂祖国的又一出闹剧,也是“台独”势力和主张西藏独立的“藏独”势力公开大勾结。张荣发挑战“戒急用忍”,主张两岸“三通”。1996年李登辉首倡“戒急用忍”政策,岛内航运业巨子张荣发不顾和李登辉的长期私人关系,勇敢地挑战这一背离经济运行法则的荒唐政策,大声揭呼两岸立即实行“三通”。台湾“内阁”改组,萧万长出任“行政院长”。由于“白案”导致社会各界对连战“内阁”的严重信任危机,萧万长临危受命,企图挽  相似文献   

11.
在一国两制的大框架下,台湾何时回归,如何回归,不仅全体中国人民切肤关怀,翘首以盼,而且举世瞩旧,高度重视。台湾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少数人。依仗有某些国际势力的支持,一贯弹唱反调,设置重重障碍,阻挠祖国统一大业的顺利进展。李登辉这次公然抛出“两岸关系是国与国的关系,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关系”的谬论;他自以为得计,却不料遭到大陆、岛内以及国际社会的一致反对,甚至得不到美国当政者的赏识,于是他不得  相似文献   

12.
问题的提出 今年以来,台湾岛内形势有了急剧变化,海峡两岸关系随之有了新的发展。这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实行“政治革新”。这实际上是从去年3月末到4月初国民党召开十二届三中全会开始的。主要内容包括“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改造‘国会’”(“国会”系指国民党去台前根据其所谓“宪法”  相似文献   

13.
完成祖国统一是21世纪的 三大任务之一,“和平统 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真正凝聚了台湾同胞的心声,符合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解决海峡两岸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途径!作为全国台联的副会长,曾重郎委员在谈到祖国统一问题时分外动情。 2001年是两岸关系发展非常不平凡的一年。接受采访的代表和委员指出,祖国大陆大力推动两岸各项交流,岛内各界强烈要求“三通”,极大地促进了两岸经贸往来和  相似文献   

14.
玉德 《瞭望》1999,(29)
李登辉又在玩火。最近,李登辉在接受一家德国电台专访时公然露骨地表示,台湾当局已将两岸关系定位在“国家与国家,至少是特殊的国与国的关系”。至此,李登辉彻底撕下了最后的伪装,将他分裂中国的“台独”真面自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这再一次充分证明,他是台湾岛内“台独”分裂势力的总代表。李登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相信海内外关心两岸关系发展的人士并不陌生。这位台湾当局目前的头号当权人物,人们对他上台以来的统独倾向一直质疑不断,虽然他也没少费口舌辩解自己不是搞“台独”,但却无法取信于天下人:因为每当他屡屡挑风波、搞…  相似文献   

15.
今年7月7日,台湾国民党将召开“十三大”,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加紧准备。这次会议是蒋经国去世后国民党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会议可能对今后岛内局势和两岸关系的演变产生相当影响,因而受到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注意。  相似文献   

16.
王升 《瞭望》1995,(26)
李登辉大搞“务实外交”意欲何为王升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李登辉不管以什么名义、什么方式到美国访问,都是一种赤裸裸地制造“两个中国”的行为,而且标志着台湾当局以“台湾问题国际化”为目的的“务实外交”活动已经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以金钱交易的“务实外交”进...  相似文献   

17.
钟文 《瞭望》1990,(14)
台湾第八任伪正副总统选举,经过一年多的角逐和临选前的争斗,最终以李登辉当选为“总统”,李元簇当选为“副总统”而落下帷幕。 这次大选是蒋经国之后国民党高层权力的一次再分配。为此,国民党内部各派政治势力纷纷出笼,不惜撕破脸皮、大打出手,酿成了国民党逃台40余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党内斗争。斗争的结果,将对台湾政局未来走向产生重要的影响。 跌宕起伏的争斗过程 这场斗争在国民党高层内部酝酿已久,经历了较长的演变、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各种势力并起,相互混战。从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起,便有一股反李登辉势力开始暗中活动。一年多来,这股势力不断集结发展,终于公开挑明要与“二李”争夺正副“总统”的职位。 但是,在反对势力的不同派系之间仍然是同床异梦、各怀心计,未能结成统一的联盟。因此使李登辉得以在1月31日国民党中常会、中央评议委员会主席  相似文献   

18.
严峻 《瞭望》2001,(33)
尽管一场名为“桃芝”的台风突然袭击了台湾岛,但在热情高涨的国民党党员的坚持下,中国国民党第十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还是于7月29、30日如期召开。这是国民党在台湾执政50多年来,第一次以在野党身份召开的全代会,被岛内舆论评论为提升士气、事关国民党能否在岛内重新崛起的一次至关重要的会议。  相似文献   

19.
1月31日,国民党中常会和中评委主席团分别通过决议,一致推举李登辉竞选台湾第八任“总统”。而仍未揭晓的“副总统”竞争却骤然激化。连日来,有关方面紧锣密鼓,频频造势,舆论界挟风带雨,推波助澜,形成了国民党迁台40年来内部选举争夺最为激烈的局面。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争夺战中,以李焕及蒋纬国所属的两支派系最具实力。竞争活动最为积极的是拥蒋  相似文献   

20.
一向热衷抛头露面、发表政见的李登辉,却在岛内一系列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的活动中,“淡得出奇”.人们既没有听到他发表什么讲话,也没有看到他出席相关的纪念活动.台湾报界曾有人质疑:纪念“七·七”事变,纪念“八·一五”抗战胜利,怎么听不到李登辉的声音?台湾当局有人曾为李登辉不参加“七·七”纪念活动的事辩解说,“七·七”只是战争开打,李登辉出来表态意义不大.此言一出,令一切海内外爱国人士震惊.因为任何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中国人都不会忘记,“七·七”卢沟桥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