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陆中臣 《中国减灾》1992,2(1):17-18
根据各方面的综合研究,本世纪末至下世纪初,我国又进入灾害频繁期,至少要经历一个或两个大早、大震、大水为主的群灾丛生阶段;如我国地震活动将进入本世纪以来的第五个高潮期。黄河流域局部地区将有不同程度的大早、大涝发生,上游集中在前5年,中、下游地区可能会有两次对黄河构成威胁的大涝(一次九十年代中期,一次在九十年代末)和一次大早过程(在九十年代前5年)发生。长江下游地区已在1991年出现一次大的洪涝,  相似文献   

2.
《求索》2014,(0)
腰子仑114座春秋墓葬最主要的特点是出土了一批楚式陶鬲,越式陶鼎、铜鼎、青铜兵器与工具。其与湖南其他地区春秋越墓应为同一族群;与岭南地区春秋墓也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它们可能分别属于杨越和西瓯骆越族群。出土陶鬲的墓是越墓,而不是楚墓。腰子仑墓群还受到了中原文化和其他文化的影响,反映了楚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替过程。墓地所属人群的经济形态和社会结构可能尚未脱离原始社会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正> 匈奴在西域的统治秦汉之际,匈奴族在北方草原日渐强大,到公元前209年冒顿为单于后,国力更强,大力向四周扩张。在平定西域,又北服丁零、鬲昆、薪黎等国后,匈奴所控疆域从原来的河套、阴山,扩大到北至贝加尔湖、叶尼塞河流域,西至天山南北,东至辽东平原,南至河北北部及山西、陕西北部的黄河以东以南地区。其辖区内的各民族皆隶属于匈奴,"并为一家"。西域诸城邦小国最早见于汉代史  相似文献   

4.
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已于1997年10月28日顺利实现截流。黄河上已经修建了那么多水利工程,为什么还要再建一个小浪底呢?黄河自古以来就不是一条平静的河流,2500多年以来,黄河下游就决口1500多次,大的改道有26次。每次决口改道都给两岸人民带来惨重的损失和深重的灾难。据了解,自1972年至1999年的27年间,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对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并在国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建国后,黄河水利委员会于1954年开始编制黄河综合规划,选定三门峡为一期工程,小浪底为三门峡以下一系列梯级电站之一,属远期开发工程。由…  相似文献   

5.
巴蜀青铜器“手心纹”试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蜀青铜器在解放前已有出土。解放后,四川地区的考古工作取得了更大成绩,以柳叶形剑和空首钺为其主要特征的“巴蜀式铜器”更得以大量出土。铜器种类有甗、壶、盘、罍、釜、甑、鍪、盒、镜、带钩、印章、錞于、斧、凿等日常生活用具。戈、戟、矛、钺、剑等兵器。其中有一种富于地方特色的古代四川的“巴蜀式”剑,其特征是扁茎无格,剑身与剑茎同时铸成,剑身内收与扁茎相接,呈柳叶形,故又称为“柳叶形剑”。多数剑身中脊  相似文献   

6.
来函照登     
《中国减灾》编辑部: 贵刊1992年第2期“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建议”,说明黄河下游防洪减灾的形势仍然是十分严峻的,强调黄河下游河道的防洪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是很有意义的。但是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上中游地区的水土保持难度大,短期内进入下游的泥沙不会明显减少”;“上游水库修建和灌溉事业发展不断引起的水沙条件变化给下游防洪带来新问题。”这些论点用来说明必须加强黄河下游河道治理是可以的,但必须作补充说明,以免误解。上中游水土保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地处黄河中、下游。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年来,随着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这里不仅出土了距今五六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人类居住的遗址,一万多年前中石器时代遗址,和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还出土了公元前二十一——前十六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和公元前十六——前十一世纪第二个奴隶制国家商的都城遗址,并从中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瓷器和青铜器,等等。从而进一步证明,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而河南则是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相似文献   

8.
一长江下游向为东南财富地区,而京、沪又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为当时孙联军生命所系,兵家之所必争。还在1927年1月上旬,国民革命军总部在南昌召集了一个军事会议,即决定:略取浙沪,肃清长江下游,会攻南京。并组编了东路军前敌总指挥部和中央军的江右、江左两路军,分由浙西和沿长江两岸向下游推进。拟在浙事平息后,江苏方面以东路军为主攻部队,沿沪杭铁路和自太湖两侧进击,攻取上海,并截断沪宁铁路线,断敌退路。在安徽,则由李宗仁率江左军、程潜率江右军在浙战同时,分别经由皖中和皖南地区向东推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二大河——黄河,全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它流经九省区,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二千四百四十三平方公里,共有三亿亩耕地,一亿多人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古老文化的发源地。黄河的源头在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到内蒙古托克托为上游,至河南省桃花峪为中游,以下为下游,最后在  相似文献   

10.
大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人类文明最早诞生于尼罗河、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黄河和印度河4条大河流域。从那时起,河流开发利用与人类进步、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就有了密切的关系。近5000年来人类通过利用河流、改造河流、开发水源、防治洪灾,大大促进了工业、农业、交通、城市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从18世纪欧洲加速河流利用改造开始,人类对河流的开发利用进程一直在加快,到本世纪50年代以后,河流流域发展已由单目标、小地域进入到综合性多目标开发时期。流域经济,特别是大流域经济,作为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其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  相似文献   

11.
《求索》2015,(0)
20世纪90年代初,为配合五强溪水电站工程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窑头古城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了一批珍贵的考古资料。城址位于窑头中段,北临沅水。城址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分布范围东西长约320、南北宽约250米,面积约80000平方米。出土遗物主要有板瓦、筒瓦和瓦当,陶鬲、盆、罐、瓮、豆及网坠等。在03T4中还出土了1枚铸有"元陵"二字的秦汉时期的烙马印。窑头古城的始建年代应在战国中期,废弃年代为汉初,其性质为战国至汉初的沅陵县城。  相似文献   

12.
高中华 《中国减灾》2013,(9X):44-46
<正>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口改道山东入海,是黄河变迁史上第六次大改道,也是最后一次改道。1850年黄河改道之后,黄河下游流经山东地区的灾情发生明显变化,尤其是对运河的影响十分明显。每次黄河发生决口必影响到运河,小至运河不畅,大至运河决口,形成大规模的黄河、运河决溢。运河由长江往北过淮经黄至京师,借黄淮济运漕粮,黄淮水灾对运河影响很大。黄河、运河两条河流的命运息息相关。1855年黄河  相似文献   

13.
《群众》2009,(8):F0003-F0003
靖江,长江下游一颗璀璨明珠。它与张家港、江阴隔江相望,江阴长江公路大桥飞架南北,沟通两岸。作为全省两岸联动开发的“先导区”和“示范区”,2008年靖江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1.1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5029冗;实现财政总收入54.14亿元,一般预算收入20.84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领跑苏中,达到苏南“第二方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郑和下西洋与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伊斯兰教在全世界的传播路线和时间大致是这样的:自公元7世纪在阿拉伯半岛诞生以后,在一百年左右的时间里伊斯兰教便很快传播到西亚、北非的大部分地区,成为了这些地区绝大多数民族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接着,伊斯兰教又迅速在西班牙(公元8-10世纪)、中亚(公元9-11世纪)、南亚(公元10-13世纪)普遍传播,成为这些地区的主要宗教。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黄土高坡的庄稼汉们再也不能抱着黄河水肆无忌惮地痛饮了。2006年8月1日,我国第一部流域水量调度管理行政法规——《黄河水量调度条例》正式施行。这是中国关于黄河治理开发出台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也是第一部关于大江大河流域水量调度管理的立法。黄河流域的庄稼们从此回到计划经济,得按条例规定的水量调度喝水了。可是对于黄土高坡的这些庄稼而言,有节制有计划地喝水,总比没水喝要好。由于上世纪90年代黄河水资源的过度开发与不合理利用,从1972年到1999年的27年中,黄河下游有21年出现断流,累计1091天,对黄河下游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一件提案催生“双百万”工程内蒙古是我国北方最重要的生态防线内蒙古荒漠化面积占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的60%,并且仍以每年1000万亩的速度推进;内蒙古有五大沙漠和五大沙地,中部的浑善达克沙地,距北京直线距离仅140公里;草场严重沙化、退化、碱化,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4%,近年来沙尘暴频繁发生,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盟尤为严重;东部大兴安岭山地涵养水源的功能衰退,成为松辽流域发生洪涝灾害的生态根源;黄河中上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每年向黄河输入1.8亿吨泥沙,造成下游河床淤积,加剧了黄河的断流。1999年1月28日至2月1日,时任中共中…  相似文献   

17.
《台声》2016,(2)
正和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西北岸,地处东经118°04′29″~118°29′52″,北纬31°50′31″~31°50′46″,东与南京、马鞍山、芜湖三大城市隔江相望、东北与南京市浦口区一桥相隔、南临芜湖市鸠江区、西与含山县接壤、西北与全椒县毗邻。总人口为54万,下辖9个镇。和县南北长,东西窄,全县南北长约69公里,东西宽约18.8公里,总面积约1319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8.
《春秋》2016,(3)
正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三堡决溢,折向东北夺大清河道由利津注入渤海,是为黄河下游河道的第六次大变迁。倘若把曲折迂徊的黄河比做汉字"几",那末笔的一"挑",则向北延伸了3.9度,于是,在利津一带就有了令人胆寒的黄河口凌汛。纬度较高的地理方位和自宫家险工至王庄险工30千米的窄河道使年复一年的凌汛防不胜防。往往是上游春暖花开冰凌春水一泻千里,黄河口却北风凛冽大河依然封冻。自1875年至1955年,黄河这末笔一"挑",80年间有29年发生凌汛决溢,口门99处。  相似文献   

19.
1992年5月,中国科协组织中国水利学会、河南省科协、山东省科协,联合黄河水利委员会,邀请多学科专家23人,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实地考察。5月(?)日~30日又邀请全国各方面有关专家和人士70余人共同对黄河防洪减灾问题进行了研讨。专家考察团根据考察和研讨情况,经过分析研究,认为90年代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工作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家对水利基础产业的倾斜,在科学技术进步、管理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20.
正2019年山东省内沿黄9市GDP、财政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新动能创造的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50%。全省产量在10亿斤以上的粮食生产大县,有80%分布在黄河沿线。一、确保黄河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存在的隐患1."二级悬河"不利局面依然存在。黄河山东段大部分是地上悬河,尤其是黄河入鲁至东明县高村水文站的56公里,"二级悬河"形势严峻。部分黄河下游地区存在防洪工程标准不高、部分工程损毁等薄弱环节。2.黄河三角洲湿地退化和生态风险。黄河的年输沙量仅3亿吨左右,工程性缺水和资源性缺水严重。3.沿黄九市生态经济带发展面临瓶颈。省会中心城市经济开放度不够,县域经济实力偏弱,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