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刘婷 《传承》2007,(7):52-53
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构件。人的个性充分展现和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尊重和弘扬人的个性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树立现代意识,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追求,构建现代教育理念,以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中原  刘莉 《湖湘论坛》2009,22(2):49-51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互为基础和前提。和谐社会的构建与人的主体性发挥亦互为基础和前提。只有当人主体性发挥符合社会发展变化规律及其要求时,其互动才会良性运行并产生预期效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发挥应该以不导致心理问题为限度,以实现“双赢”为法度,以符合自然承载能力为尺度,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高度。  相似文献   

3.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我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致力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推进的动态过程。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现实前提。  相似文献   

4.
朱丽翔 《湖湘论坛》2007,20(4):45-46
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有自身客观规律,是人的发展的核心内容,影响主体对和谐社会的理性认识与构建,是符合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终极目标的合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党内民主是政党文明中先进的民主原则和制度,它的发展水平关系到一个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是一个政党发挥先进性和提升执政能力的根本所在.如何加强党内民主建设,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给予了我们科学考量的认识视角.它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认识党内民主的价值旨归,有益于我们把握党内民主发展的现实着力点.  相似文献   

6.
张利霞 《桂海论丛》2006,22(3):31-34
每一个特定的社会,都有自己的建设目标。社会的发展与人本身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人的素质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提高,而高素质的人又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贯彻人的价值原则,并建立在人的各方面充分而全面的发展,即人的能力素质提高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7.
道德主体性是指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人的道德主体性无论对构建和谐社会还是对人的自身发展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哲学,就其本性来讲,是追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学说。马克思的哲学,彻底地体现了哲学的这一本性。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作为自己的核心内容,并把这一内容贯彻到自己的所有研究之中。在反思哲学与人的解放关系问题的基础上,只有把马克思的哲学理解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并走向解放”的学说,才能真正彰显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并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9.
张彬 《长白学刊》2010,(6):30-31
人的现代化是人类历史进入现代时期的一个重要主题,构建和谐社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时代任务。人的现代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在历史进程、理想目标和基本内容三个方面具有内在统一性。构建和谐社会能够从增强社会创造力,营造宽松的社会氛围,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及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等方面促进人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化是伴随着互联网科技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文化形式,一经出现就对人的存在产生了巨大影响。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视角来看,网络文化实质上是现实的人实践活动的一种产物,贯穿于现实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之中,它拓展了现实人的存在方式,同时网络文化也让人们感受到现实人的主体性缺失带来的发展危机。因此,需要从人的主体性角度出发,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提升网络素养,弘扬人文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公众的网络素养,加强网络文化治理,促进网络文化的理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但传承了把现实的人作为出发点的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而且把现实的人作为其理论基础和立论前提,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通过科学发展,不断满足现实的人的需要已成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2.
人的需要的满足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必须着眼和谐,高度重视社会成员需要的合理的满足。要重视经济建设,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满足人的政治需要,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满足人的文化需要,不断推进社会建设,满足人的社会需要,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的生态需要。人的需要的合理满足,将大大促进社会和谐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领导干部班上,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的全面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深化,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终极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要升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互动共进、相辅相成。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现实途径与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试析“和谐社会”论的哲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是唯物主义思想的深刻体现;是唯物辩证法的深刻体现;是系统论的深刻体现。  相似文献   

16.
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创新离不开党员主体作用的发挥。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思想深刻揭示了人作为主体在实践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对充分发挥党员主体作用,进一步推进党建工作的创新有着重大启示意义。在党建工作中必须明确党员在党建工作中的主体地位,以实践为基石激发党员的主体性,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党建事业在新时期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刘会新 《前沿》2008,3(2):17-19
和谐社会构建和人的全面发展是同一进程的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互动共生的。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特别是其中有关实现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对于深刻认识和谐社会构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揭示其必要性及从人的全面发展视角探索和谐社会建设的路径,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刻认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大意义,努力探讨加强湖北省和谐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动员和引导全省理论界积极投入到湖北和谐文化的建设中,2006年11月22日,由湖北省社科联同湖北日报、湖北省经团联主办、本刊承办的“湖北省和谐文化建设专家座谈会”在武汉召开。会议从和谐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国内外有益文化成果的借鉴以及湖北和谐文化建设的导向机制、保障机制、理论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地研讨。现将专家发言摘录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现实中的人只是通过货币交换来实现人想象中的本质力量,这是虚假的、观念上的现实性,其实是非现实的、无对象的。"现实的人"不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理性个体,而是通过现实的实践活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占有。这种占有不是对于对象物质性、法权性的占有,而是感性对象性的占有。正是通过"现实的人",马克思为辩证法的抽象逻辑形式觅见了坚实的栖身居所,从而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实现了积极扬弃。"现实的人"不是观念论的主观设想,而是伦理中的身体力行。现代人通过构建五官感觉的丰富性,从而实现人的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本质,即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20.
思想道德教育要注重人的主体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的主体性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思想道德教育必须转变过去对思想道德教育主客体划分的旧观念,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把科学的灌输与开发个体的主体能力相结合,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