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近期,一批所谓“彭宇案”及其判决受到舆论的持续关注,并被认定为“道德滑坡”、社会冷漠的原因。似乎在一切人际碰撞中,老年人都倾向于讹钱,而年轻人都是助人为乐者。这种看法其实很粗鄙,客观上,它替我们社会的道德冷漠找到了一个牵强的借口。  相似文献   

2.
能否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道德进步,是时下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不仅是因为我国现阶段的道德风貌已经到了使人焦虑和不安的地步,而且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清楚地意识到,目前的道德现状已成为制约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如何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来推动社会发展,已成为目前道德研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试图从道德“失范”和“整合”的角度,对道德现状加以分析和思考,以期得出一个合理性的结论。一、对道德结构的分析道德是一个整体,它是由“道”与“德”两方面构成。在古汉语中,“…  相似文献   

3.
曹治平 《前沿》2013,(1):56-59
底线伦理从人的有限性出发,强调一种关注人的现实生活世界的世俗道德,从一种"神性"的道德高标"退"守属人的道德底线。它是对"革命"道德和"动员式"道德的反思、解构与超越,主张确定合理的、普遍平等的道德义务;它是对道德虚无主义的阻击,主张培养伦理底线耻感,践行基本的道德义务;强调社会底线正义以及政府的相关义务,有助于社会转型时期的现代道德范式构建,实现社会道德进步。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带来一系列社会关系的变化及社会成员的角色转换,这些新的情况又反过来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向与进程。其中,“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涵有经济、政治、思想意识等新的社会现象,将其通过合理引导为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积极因素,是十分必要的。“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角色转换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必然要求“单位人”或“社会人”所涉及的主要是个体与单位、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相关意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每一个职工客观上都被囿于“单位”这一狭小的空间,同单位之间…  相似文献   

5.
冯洁 《理论月刊》2012,(9):137-142
“集体主义”的概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一同成为了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体主义作为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在“集体主义”传入初期,更多的是受到苏联教育模式的影响,它晚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人们所接受,但它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道德原则,却在不同的时期起到了不同的历史作用,从教条式的理解到现代性的阐释,集体主义的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之中.与此同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集体主义概念有它自身发展的逻辑脉络,它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群体本位”、中国近代的“乐利学说”等概念为中国人接受它奠定了基础,逐步参与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融入当代核心价值观,摒弃了偏见、误读,重归正道的集体主义成为当代基本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的纵深发展,在经济迅猛增长的同时,人们把眼光更好地投向了社会公众的道德状况上来。关于“道德滑坡”、“道德爬坡”或是“道德代价”等问题在理论界还有诸多争议,但现实已是有目共睹,社会公众的道德素质已严重滑坡了。尽管滑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都会交织在一起。在此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探究一下道德滑坡的原因及其根治方法,或许会有一定现实意义。在商品经济社会里,每个人、每个单位(即经济学所讲的居民户和厂商)是以“经济人”的身份出现的,经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追求一…  相似文献   

7.
杨和 《前沿》1997,(11)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是我国社会现阶段最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的经济形式。发展市场经济,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增强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新旧体制转轨更替过程中,由于新体制还不完善,旧体制还没有完全废除,市场自身的弱点和负面效应反映到社会生活中来,社会上道德出现了“滑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例如,一些领域道德…  相似文献   

8.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整个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法制国家,尽管法律非常完善,但它仍然不能缺少“德治”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任何法律都是要“人”去实施的,对于一个缺乏道德的民族,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对社会具…  相似文献   

9.
一,“市场与道德”问题是目前社会实践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问题的集中的提法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社会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人们始难料到的问题,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人们却不得不承受社会道德普遍“滑坡”所引发的许多不良社会后果和思想后果。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或者认为,中国的市场经济的‘市场”发育不成熟、不正常;或者认为中国“人的素质”低,因而,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就出现了许多不良的道德问题。沿着这两种思路,我们必然把对问题的解决途径,放在如何使市场发育得“成熟”一些上,或者如何提高“人…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个时期以来,人们普遍公认的是“生产力标准”,即“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一从人们的日常行为到各种实践活动,乃至社会历史的进步的高度概括是无所不包的。把生产力标准作为根本标准,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称之为“根本标准”。只有“人的标准”才是根本标准。“人的标准”的提出提出并坚持生产力标准具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因而也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提出生产力标准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1)是对三中全会以前的实践进行反思的必然结果。当时我们面临的最大的根本问题和现实问题是要大力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发展目标的认识经历了从“工业化”、“四个现代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逐步深化。这种发展目标认识的深化和转换,主要表现在:一是由“重物”到“重人”的转换;二是由“片面”到“全面”的转换;三是由“理想”到“现实”的转换。它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发展规律、对执政党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2.
发展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石多玉,宋旭余发展市场经济究竟是促进道德进步,还是必然带来道德滑坡?这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笔者坚信“当市场经济发展到成熟时,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就有明显的提高。”一、市场经济的强制性,客观上推动着道德进步市场经济既是竞争经济,又是...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中介组织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介组织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联系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过程中,具有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等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行政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才能使政府职能得以顺利的转变,更好地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新型政府形象和管理模式。缘此,本文从政府机构改革视角,就当前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的必要性及存在问题作一番粗浅的探析,并就如何促进中介组织的健康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14.
建造社会主义新时期的社会伦理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理论问题:关于社会伦理同社会道德的关系及其对道德建设的意义当前,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道德建设问题,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现实课题。这种情况的出现不是偶然的,首先是由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要求有社会主义道德与之相适应,这种道德需求永远不会达到最终的满足,它将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处于从“应有”到“实有”的转化过程中。其次还由于我国正在发展和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所赖以存在的分工交换和商品货币关系,一方面促进了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往;另一方面却又造成社会成员间利益关系的某种隔离和疏远…  相似文献   

15.
“红色经典”既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话语指称,更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一种文学经典化的历史遗产。本文从以“革命”话语为主导的叙事基本原则、二元对立式的叙述模式和以“红色”为基调的浪漫主义精神这三个方面对“红色经典”进行阐释。本文的目的是在对“红色经典”进行客观而真确的学理评判中,确认其价值性存在的历史必然性和审美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公正”与社会公共秩序复旦大学余源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我国社会既需要改革和发展,又需要稳定和正常的社会公共秩序。安居才能乐业,这是一条真理,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要求。但是,我国目前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它客观上要求对传统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7.
一在有关当前社会是不是存在道德衰退的问题上,在我们的学术界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滑坡论”的观点认为,道德衰退不仅是一个现实,而且是相当严重的,已经到了不得不认真解决的时候了;另一种“爬坡论”的观点则否定道德衰退现象。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现实生活中人们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的变化,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从理论上探讨市场经济与道德进步的关系,也引起了人文学科的广泛关注。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大致可归纳为“滑坡论”和“爬坡论”两种观点。“爬坡论”者认为,当前的道德失控是一种暂时的表面现象,与之相伴随的还有一些深层的道德进步因素,道德从本质和趋势上看正在“爬坡”。“滑坡论”者根据社会上一些风气堕落、贪污腐败盛行、黑暗势力上升、犯罪现象增多等情况,较多地看到了社会转型期道德的失落,认为道德正在“滑坡”,甚至认为正在走向“道德崩溃…  相似文献   

19.
就业,一个跨世纪的全球性难题。各国政府都在为解决这一难题而努力。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民众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安宁稳定。我国人口众多,就业矛盾突出,各级政府和劳动部门一直把促进就业作为首要任务。据劳动部门推算,整个“九五”期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的高峰期,劳动力供给将从“八五”时期的年均1870万人增加到2030万人。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和经济结构的调整,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使得企业把名义上在岗、实际上不工作的富余人员分离出来、变“在职失业”为公开失业。我国城镇人口中出现了大批失…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与伦理的关系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理论界迄今未取得共识。有人认为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是与道德的退步相伴随的,即经济与伦理的“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大多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论述作为佐证,把人类文明看成是一部血与泪的历史。与此针锋相对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道德在大的趋势上是同步发展的、统一的,不存在“二律背反”。持此观点的人应用唯物史观的原理,从道德对经济的适应性,道德的阶级性等方面反驳“二律背反”论。尽管“同步发展”论者刻意维护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