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召 《法制博览》2009,(19):44-47
在我国历史上,皇帝当和尚的屈指可数。第一位是梁武帝萧衍。他当和尚有点像喜剧,老让朝廷花大把的银子给他赎身后又去当和尚。第二位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他是在生活所迫下出家当和尚.从和尚而成一代开国皇帝。第三位是大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顺洽,他当和尚是为了一个女人!前两位皇帝的事无可争议,而顺治皇帝出家当和尚就有些让人不可思议了。  相似文献   

2.
明朝洪武末年至永乐年间,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政治舞台上,一位神秘的和尚军师,一位身披袈裟的政治家和谋略家——姚广孝若隐若现,神出鬼没,他身披袈裟,口喧佛号,是地地道道的和尚;他出谋划策,指点江山,是货真价实的军师。他在明成祖朱棣夺取江山的斗争中,他是第一功臣。但他恰如一条神龙,见首不见尾,使人感到莫测高深。他实在是一位神秘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相似文献   

3.
《南风窗》1996,(9)
9月,我们即将迎来一年一度的教师节。 去年9月,我们收到了一位校长写给吴颀和雨雁两位姑娘的信,因为校长在我们的“城市故事热线”中看到两位姑娘将利用自助旅行的机会为“希望工程”做点事,所以来信将他们学校的困难告诉两位姑娘,希望她们前去采访。两位姑娘接到信后,马上给校长回了信,还给学校的孩子们买了许多学匀用品和自制的智力游戏。很快,一封封孩子们的亲笔信寄到了吴颀和雨雁手中,那歪歪扭扭的字体,亲热而稚气的言语,表达着孩子们最纯真的情感。 在今年教师节的前夕,我们又收到了这位校长的来信,信中说,学校的情况仍然很艰苦,但这位本已可以回家安享晚年的校长却决心克服种种困难将学校办下去,因为:这些孩子需要读书,他们应该有机会接受教育。  相似文献   

4.
今年五月的一天,在广东省中医院门口的附近围了一堆人。有位护士姑娘挤了进去,看见一个戴眼镜的老头子正与一个农村姑娘争吵着什么。“你这是干什么?”护士姑娘生就爱管闲事的脾气,开口便质问在争吵中占了上风的老头子。“她卖菜的秤有问题。”老头子一手指指农村姑娘身旁的两筐菜,另一手扬起“缴获”过来的一杆秤。原来,他也是一个爱管闲事的人。“管得这样宽,你算是什么?!”护士姑娘有心要庇护同性。老头子亮出了义务物价检查员的证件。“哼!”护士姑娘杏眼圆睁,连珠炮般地斥责老头子:“又来罚款那一手吧?哼,我讨厌你这类‘发钱寒’(想着法子要钱)的人!哼,恃强凌弱,仗势  相似文献   

5.
10多位花枝招展的姑娘悄悄向围墙的一角进发。姑娘们身旁,有两三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情况。这是1991年底,广州烈士陵园围墙外。最近以来,一到傍晚,上述神秘的场景便时常出现。“上!”一声令下,平日里娇滴滴的姑娘,转眼间仿佛成了“侠女十三妹”。围墙翻过去了。不幸的是,这10多位男女大学生却被悉数逮住。“我们只想看看灯会,”大学生们向陵园保安人员解释。但事后,他们则在私下里道出真情:“我们并不是真想看灯会,也不是买不起门票。我们纯粹是想玩玩。否则,  相似文献   

6.
到广州“打”一次“的”(坐出租小汽车)是佛冈县三位山乡姑娘的美好愿望。这三个姑娘承包县畜牧局一个兔场,九个月时间,除去成本和三个人的伙食,纯收入一万五千多元,每人分红五千元。于是,她们高高兴兴来到广州,来个扬手即停,“打的”游  相似文献   

7.
小容的心事     
有个姑娘叫小容,住在广场旁边的居民楼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她被一位在广场上巡逻的年轻警察吸引住了,有空就在  相似文献   

8.
正她用自己的热心,在这个海滨救了百名轻生者第一位"特殊"的客人文香嫂名叫郭文香,是北戴河草厂村的一名普通农妇,自从1984年郭文香开了"文香旅馆",30年来她陆续从海边救回了一百多个跳海自杀者,当地有的人会告诉你这样一句话,北戴河有三宝,碧海、金沙、文香嫂。这一切都得从30年前"文香旅馆"开张第7天郭文香接待的一个客人说起。那天,一位来自张家口,穿着黑布鞋、蓝色土布裤子的乡下姑娘一进门,郭文香就"吓了一跳",19岁的她脸色煞白,看起来"心事很大"。到了夜里,郭文香发现姑娘"消失了"。她急得一夜没睡,距离旅馆10公里远的派出所,她来来回回折腾了七八趟。第二天一早,姑娘失魂落魄地回来了。郭文香把她扶到床上,慢声细语地抚慰、开导,姑娘这才哭出声来。把事情的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曾有过这样的报道:一个罪犯在实施抢劫的过程中,将被劫的姑娘吓成了精神病。百般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一位精神病专家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即经过特殊申请,将罪犯找出监牢.对病人进行了一番认错和道歉,结果这个姑娘竞奇迹般地好了起来。现在,这种“情景还原.”的理论又一次得到了成功实践!  相似文献   

10.
这是一个古代笑话:一位解差押送和尚上府城。途中住店时和尚借机把他灌醉,又为他剃了光头,然后逃走了。解差醒来后发现少了一人,大吃一惊,继而一摸光头转惊为喜:“幸而和尚还在,”可随之又困惑不解:“我在哪里呢?”一个理智正常的人,大概不至于闹出不知“我在哪里”的笑话。然而,要真正认识“自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请你扪心自问,你对自我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呢? 每个社会角色的扮演者都有独特的自我。个体的自我,就它的最广的含义而言,是一切个体能够叫做“我的”之总和,它不但包括个体的躯体、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而且包括所有与个体有关的存在物。如个体的亲戚、朋友,个体的成就、名誉等等。这一切使个体对自身的存在产生满足或不满足的体验。狭  相似文献   

11.
“没有微笑的面孔谁也不愿瞧! 没有微笑的生活谁能受得了? 你也微笑我也微笑架起友爱之桥……”广州的一家音乐厅里,歌迷们啜着饮料,正在听熟悉的歌星演唱。一位身段苗条、穿着入时、面带微笑的女郎款款而入,在一张空位子上坐了下来。也许是姑娘甜蜜的微笑引起了旁边几位青年男女的注意,也许是现代青年们之间特别容易沟通,他们很快就交谈上了,并开始自报家门。轮到这位姑娘了,她轻轻地说: “我在民航局工作。”“空姐!”一个小伙子竟大声嚷了起来。姑娘颔首微笑,示意对方小声  相似文献   

12.
供奉冤家     
傍晚时分,两个和尚在返寺途中,突遇雷雨.怎么办呢?和尚着急地四下张望,雨雾中,他看到不远处有一座庄园,于是快步往那里走去. 庄园很大,看门的仆人听和尚说明来意,态度冷淡下来,阴沉着脸说:"我家老爷向来和僧道无缘,你还是另作打算吧."说完便将院门关上.  相似文献   

13.
最近,笔者有机会到河南嵩山少林寺一游,印象最深的既不是仙山胜景,也非少林功失,而是和尚经商……瞻仰完清康熙皇帝题写的“少林寺”横匾,我迈步跨进山门,只听两位门僧彬彬有礼地说:“阿弥陀佛!施主请出示门票。”这时,我才注意到山门对面设了个售票处。  相似文献   

14.
夜幕降临广州城,你猜,人们都干什么去了?有位朋友说,他听到夜空中飘荡着吉他的声声奏鸣,很多,数以万计……眼见为实,我们发动了摩托车。 A、浪漫曲流花路一幢五层的宿舍楼。一阵“笃笃”的高跟鞋着地声把我们的视线吸引过去:一位背挂吉他的少女轻盈地走来。直觉告诉我们,这位漂亮姑娘与我们要寻访的主人公会有关系的。“请问,东方轻音乐队的植嘉敏先生住哪间房子?”“请跟我来,”边走,她边回过头介绍,“我是他的学生……”我们问路果然问对了人,漂亮姑娘原来还是植嘉敏的女朋友哩!他俩是在吉祥路小学吉他学习班  相似文献   

15.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看到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见一位老人上车无座位,立即起身让出自己的位子,并扶老人坐下。老人笑着拍拍他的肩:“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好孩子。”又一次是个年轻姑娘,主动给一位抱着幼儿的妇女让座.妇女高兴地大声对孩子说:“快谢谢姐姐.长大了你也要学姐姐的好样啊!”  相似文献   

16.
大街上,一位穿着崭新绿制服的姑娘,正执行着平生的第一次投递任务。啪!一块小石头砸在她身上,回头一看,一群小学生正在后头有节奏地喊着:“油老鼠!油老鼠!”小巷中,一位中年邮递员正为郊区农民分送邮件,突然腿上一阵剧痛,一只凶狠的大狗咬上来了……乡长说:这狗是在执行保卫任务。信箱前,一位居民拿着被退回来的信,既恼火又惊讶,那信封上歪歪斜斜地写着:“未通邮。”但  相似文献   

17.
学习的困境     
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一个和尚。身处残旧的千年古刹,他心怀焦虑但志向高远,誓要重塑金身,再旺香火,引八方信徒来顶礼朝拜。有人提议,若无镇寺之宝,断无兴旺之理。最好请一高僧来诵经讲学,并捎带几份珍贵佛经供收藏,以提升寺庙地位。和尚一听有理,高僧很快请到,佛经也已运至。不多久,和尚心里却犯了嘀咕:这高僧在故国排名第几啊?别的寺庙怎么看待他啊?他带来的佛经是不是最顶级的啊?  相似文献   

18.
一封署名“广州、斯明”的来信,引起了一家青年刊物编辑人员的注意信中写道:在他的单位里有一位女教师,美丽、善良、热情、不浴气,可惜得了癌症。但明知如此,她仍能积极乐观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在不能进食的情况下,还坚持参加电视大学的考试……他问,这个在弥留之际的姑娘,值得自己去爱吗? 八月初,斯明真的从该青年刊物上读到栏目主持人“欢欢”的复信遗憾的是,晚了点——七月二十六日,姑娘已离开人世!医生竭尽所能,还是没法留  相似文献   

19.
现在,姑娘们眼光高,我觉得很多时候是心态不好. 我最近在讨论养老问题的时候,有一位女性发言总结说:"一句话,嫁人就要嫁准了." 我回复说:"不是嫁人问题,是做人问题.嫁人不是打枪,男人也都不是笨鸟,等着你来打的."  相似文献   

20.
过埠新娘     
我陪同B女士登上了开往深圳的快车,列车徐徐开动,她终于抑制不住,抽泣起来。“姑娘,是出国去吗?”坐在对面的一位白发苍苍的华侨老太太开了腔。 B女士只顾哭,没有理会她,是我代为点头作答。“如果我没有猜错,她一定是个过埠新娘。”过埠新娘是广东人对远嫁外国的姑娘的特殊称谓,我惊讶地望了这位慈祥的老太太一眼,情不自禁地又点了点头。心想:这老太太的眼力真不差! “她那位先生呢?”老太太大概从我身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