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求索》1985,(1)
一、商品生产的历史命运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不可能建立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2.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抓经济从何着手?我觉得应从抓流通入手。一、抓经济,关键是抓流通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相当复杂的。这集中表现在:我国的经济原很落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经济过来,带有相当浓重的自然经济色彩;而我们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或指导思想却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即把社会主义没想成全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单一全社会公有制,因而是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的产品经济理论;然而,从自然经济到产品经济之间有着不可超越的必经阶段,即商品经济阶段。由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是人…  相似文献   

3.
商品经济作为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这种经济的发展既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催化剂,又是资本主义因素产生的历史前提。清代初年的台湾虽然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着,至康熙末年特别是雍正年间,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已逐渐萌现。其时台湾商品生产与交换的发展情形怎样?资本主义萌  相似文献   

4.
这些年,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中,社会变动大,利益调整涉及面广,在思想观念上,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相对禁锢和划一的状态转向多元、多层次的状态,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义利观念也受到很大冲击,处于一种飞跃性的变动时期。那么市场经济是怎样影响道德观、义利观的,以及这种影响涉及到什么范围,应如何评价这种影响,笔者以为这是必须首先要探讨的问题。一 从宏观上,由市场经济代替自然经济或计划经济,是社会历史的进步,因而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较之自然经济对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也必然是历史的进步。因此,由于目前存…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是中华强盛、民族腾飞、人民富裕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商品经济是由自然经济演变而来的,它是比自然经济优越的生产和交换方式。商品经济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经济发展,都不可能越过这个阶段,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畜牧业经济和国民经济其他各部门一样,生机勃勃,将要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怎样迎接畜牧业腾飞,需要继续做好哪些工作呢?在研究这个问题时,必须看到,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畜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从总体上说,目前仍处在自然经济阶段。这种状况远远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为了在本世纪末实现畜牧业腾飞,争取提前完成畜牧业产值翻两番的任务,要切实抓住如下几项措施: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的道德教育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全球化带来的一些新的理念对我国在自然经济下所形成的传统道德和伦理观念形成新的冲击。我们要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研究新问题 ,探索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自然经济观剖析陈华山为什么进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遇到这么大的阻力呢?原因很多,曾经广为流行且今天仍然存在的社会主义自然经济观显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拟对社会主义自然经济观作一剖析,力图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9.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农民不但生产自已需要的农产品,而且生产自己需要的大部分手工业品。”这是中国封建经济的主要生产方式。自然经济是一种自给性强、排斥交换的闭塞的经济。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则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并在家庭内进行原始分工;二则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男耕女织是这种结合的核心。但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得  相似文献   

10.
一、外贸出口对经济的影响翻开历史的长卷,不难发现,文明古国中国落后于世界经济列强,只是十六世纪以后,原因何在?已有各种专论剖析,其中原因之一就是闭关锁国,盲目排外。建国以后三十多年的经济,其成就已为社会所公认,但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其中原因之一也是闭关自守。建国后的闭关自守状况的形成,有国际政治方面的原因,也有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的影响,它使得我国早应该完成的经济起飞至今未果。中外史实证明,一个国家,不管它原来的  相似文献   

11.
一、《管子》有丰富的经济思想在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中,《管子》经济思想的丰富首屈一指。春秋末年至西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思想的创立时期,《管子》对这种创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封建社会中,目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春秋末年至西汉的各家经济思想,大多以自然经济为讨论对象,很少涉及商品经济。《管子》的经济思想则既讨论了自然经济,更重点地讨论了商品经济。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要改变传统的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体制模式,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模式。本文拟从微观与宏观分析相结合的角度,探讨农村商品经济体制模式与第二步改革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一、一个必须正视的理论与实践相矛盾的问题社会主义经济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不同于自然经济。在自然经济条件下,流通、商业构成经济运行的一个内在要素。这是因为,商品生产是建立在商品流通的基础之上的,生产已经将流通作为一个内在的必要的要素吸收进  相似文献   

14.
伊德日克 《前沿》2004,(12):58-61
面对现代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发展 ,我国草原畜牧业现实的经营方式需要向现代化升级和进化。产业化经营方式是自然或半自然经济向现代化发展、升级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从牧民素质、社会服务体系、政府作用和牧民自身保护体系等三方面 ,探讨我国草原畜牧业的产业化途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和第二、第三产业的兴起,促进了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的转化,农民开始为市场而进行生产。商品生产成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决定性动力。农业中不断地提高经营规模的效益,已成为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农民追求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非公有制经济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当代中国内地如雨后春笋,方兴未艾,那么,在生产力发展水平更低、不平衡性更加突出,资源丰富而贫穷落后的民族地区,就必须更加重视发展。为什么这样说,至少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理由:第一,民族地区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干部群众摆脱自然经济的思想以及一些落后的经济观念,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尽快在思想认识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民族地区较内地发展缓慢,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深受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和一些落后的经济观念、消…  相似文献   

17.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契机郭桂荣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和模式,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也昭示着我国民族地区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市场经济对于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计划经济习以为...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在党的十四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它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必将极大地解放和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给民族地区带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1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将大大推动民族地区更快实现从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发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民族地区自然经济很大程度上被凝固。市场机制必将冲破制约商品经济的藩篱。同时竞争必将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摒弃自然经济小生…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海南黎苗山区的民族教育在邓小平教育思想指引下得以健康发展,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以兴教发展民族经济。抓好“两基”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民族经济新中国建立后,海南黎苗山区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社会的、历史的、自然的等多种原因的影响,这里的经济仍然落后,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仍很不发达,基本上仍然处于封闭型的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状态。黎亩山区长期保持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特别是在原黎族“合亩制”地区.有的地方还沿袭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生产水平十分低下.是受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公民移居海外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史料记载:由于我国当时经济重心的南移和福建泉州成为对外交通与贸易的港口,一些老百姓为了谋生,开始了乘坐木船漂洋过海的历史。元朝初年,我国已有近10万公民侨居国外,多集中于阿拉伯国家。到明朝,华侨移居国发生了变化,以东南亚诸国居多,其中,仅菲律宾的吕宋岛和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两地就有六七万人。中国人大批移居海外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自然经济的破产和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人们为了生计或出于政治原因,不得不流往国外。而这时西方殖民主义者为开发东南亚、美洲、非洲和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