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时空坐标轴上,尤其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过程中,儒学文明日渐同现实世界发生“脱节”。于是获求超越此断裂途径,便成为新全球化情境中儒学深层的共同“语法”。本文立旨选择交往实践观作为对之分析的方法论,进而提供儒学在当代的出场路径模式。一、儒学文明:主体际之关系或状态呈现中国传统性文化,常为现代人冠之“人文化”、“人伦化”且指征一种“实践精神”、“实践理性”的文化。浓厚的“主体际”意蕴深藏中国文化之中,其内在结构就是“主—主”思维模式;中国儒学本质即内含主体际向度的交往共同体。构成儒文化的五大基本质素…  相似文献   

2.
巴金去世了。享年101岁,按中国传统,怎么着也是一个“喜丧”了,但从10月17日他走的那天起,弥漫在中国大地的分明是一股浓浓的哀思,瞬间凝聚起来,久久挥之不去,有着不同于一般喜丧的悲痛与叹息。很多人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这无可挽回的“结束”,于生者近乎横遭断裂般的打击,于是又有断裂后的焦虑与彷徨。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高军,于卫军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哈尔滨电机厂党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引起整个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也使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着新的问题和任务。现在,物质和精神的某些领域出现了道德“断裂”。在道德“断裂”的地方,人们饱尝了拜金主义、...  相似文献   

4.
资本的全球空间布展为人类带来了“以时间消灭空间”的新体验,其背后的负面溢出效应却是全球空间剥夺加剧,人类社会空间呈现同质性和断裂性。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聚焦全球空间布展不平衡这一危机,突出强烈的人类情怀和空间意蕴,旨在破除空间中抽象力量对人的支配、超越“中心—边缘”的全球空间结构、构建基于合作共赢的差异性空间和实现人类社会空间的均衡持续发展,是重塑全球空间正义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未来要实现全球空间正义,就必须持续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坚持共商共建、互利共赢、绿色发展、求同存异,构筑凸显正义、适合人类生存的民主空间、发展空间、生态空间、价值空间。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结构的重大变迁,社会的不确定性、复杂性逐渐增强,现代性的风险在不断集聚,国家与社会的结构性冲突逐步显现,人民内部的矛盾急剧累积。尤其是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甚至断裂,成为当今中国群体性突发事件或社会抗争事件频出的(薮,使“抗争政治”成为当前学术界研究的焦点议题之一。正是在这种社会情境中,民众为了使自身的利益诉求得以有效表达并引起政府的重视,在社会抗争事件中主要遵循“将事情闹大”,即“出大事”逻辑,主要运用较为主动的、积极的、选择性的策略主义。从这种逻辑形成的内在机理来看,社会转型的影响,是通过“相对剥夺感”“利益表达与救济梗阻”“发展型地方主义”等作用机制来实现的。民众抗争的“出大事”情结及其再生产,将给社会集聚更大的风险与危机。消解民众抗争“出大事”逻辑,实现基层社会的真正稳定与和谐,我们需要从建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体系、畅通民众的利益表达与救济机制、推进“六位一体”的社会建设等方面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6.
林怀艺 《理论探讨》2007,67(3):10-13
社会资本所包括的信任、规范和网络等要素,对民主的社会基础之奠定深具意义。中国传统的“社会资本”是一种“关系资本”,不同于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不利于当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求我们从中国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中国传统“社会资本”向现代公民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资本”转型。  相似文献   

7.
从断裂到整合:和谐社会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和谐社会是一个以有效制度来调节社会矛盾和冲突的社会。转型时期的制度断裂是导致当代中国社会失序的重要原因。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仅要注重制度创新,更要避免制度的断裂,实现制度的整合。  相似文献   

8.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形成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局面。在推进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城乡二元格局若不及时改变使之趋向合理,会导致城乡结构失衡,影响城乡经济良性互动,甚至会导致整个经济长时期高速发展后的断裂,也将严重制约我国农业的发展。城乡统筹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社会可说是一种“伦理”为本位的社会,自鸦片战争后,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开始被破坏,而以契约为本位的新的社会结构的因素开始一点一点产生。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并不顺利,屡遭挫折,所以产生了明确要求用“契约”文化取代“伦理”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力图从“文化”入手促进中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过渡时期与青少年社会化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正处于一个由“前信息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的过渡时期。由于这一时期社会变迁和阶层流动的剧烈性和无序性的特点 ,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 ,会产生许多问题 ,本文认为文化传承的断裂、传统权威的瓦解和人际关系的冷漠是其中三个最主要的问题。文章对这三者产生的具体原因和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进行了详细阐述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2.
赵定东 《学理论》2008,(16):40-43
作为社会观,天是人格化的、有德行的实体,是传统中国一切社会法则和价值的来源。由“天”延伸出了“天下”,并形成了举世唯一的天下观,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定了方向。古代天下观的核心内容是中心文明与外围蛮夷的区分。在天下观基础上形成的“天人合一”而导致的威权主义、集体主义及大一统的社会局面成为贯穿中国社会发展历史的一条红线。“自然”的天下观变化是主导中国总体性社会变革的直接根源,而扎根于中国文化精神的“人文”天下观是中国社会发展模式形成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3.
邴正 《理论视野》2009,(9):28-29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文化发展与研究的历程足以证明,历史的发展变迁,往往超乎人们的想象。改革开放,欧风再次东渐,国人或耳目一新,或忧心忡忡。于是,中西文化之争再起,传统文化在“反思批判”与“儒学复兴”中升降沉浮。“文化危机”、“文化断裂”、“文化重建”之说不绝于耳。  相似文献   

14.
初论青年民工“回流”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估当前的“民工潮”,人们只注意到青年民工转移至城市的单向流程,只注意“民工潮”给都市社会的负面影响,因而,着眼于防范、探讨“堵”与“疏”的可能性。事实上,青年民工肩负着双重文化职能。作为中国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他们将城市与乡村社会贯通起来,促使乡村社会与城市社会一起,走上了中国社会的演进的快车道,与“民工潮”相对应的逆流,青年民工的“回流”现象在局部地区已经形成了气候,这里,提出青年民工的  相似文献   

15.
白立强 《理论探讨》2007,1(2):33-36
在当代探讨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问题上,“社会国家化”和“国家社会化”是当代学者们从两种不同的立场出发得出的两种相反的经典理论研究范式。“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孰优孰劣?马克思的“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我们科学把握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哲学方法论基础。以马克思“国家—社会”结构理论为指导,走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的“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协调发展道路,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必须和必然。  相似文献   

16.
社会转型就是制度转型,这一实质内在决定了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协同共进成为处于转型阶段中国经济社会的主基调.但是,现实中制度构建与人的发展出现了“断裂”导致了制度“内卷化”:制度供求之间“错位”致使制度效率不高;制度公正性不足影响了制度质量和人的发展;非“遵守”而是“利用或绕开”制度的制度理念弱化了制度执行.改变此种境况的根本路径,就是以经济民主推行为渠道强化制度公正性建设:制度供给理念上走出精英们“关门”进行制度设计怪圈,走向以民众广泛参与为基础的制度形成理路;培育民众公民意识、促进社会个体的现代人格发展.这是制度建构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协同共进的内在机理,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在追求可持续发展中“必须”孜孜以求和努力而行的.  相似文献   

17.
论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法团主义视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法团主义作为一种利益代表和利益调节形式,是对国家和社会间常规性互动体系的概括,是一种独特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本文试图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通过对中国当前“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现状进行分析,阐述法团主义较之“国家中心”论和“社会中心”论的合理性和对于建构中国特色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借鉴意义,并对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的选择作了些尝试性的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8.
行政吸纳服务——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一种新诠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关于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三种权威解释模式,即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与行政吸纳社会。本文通过对一个乡镇基层文联成立与运作的个案研究,发现了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一种新的关系形态。对此,提出了“行政吸纳服务”的新解释模式,并把它与“公民社会”、“合作主义”以及“行政吸纳社会”分别开来。“行政吸纳服务”强调国家与社会之间的融合,其核心互动机制是“支持”与“配合”。在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分配格局中,国家占据主导性地位,社会依附于国家。“行政吸纳服务”的主要价值目标在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11年1月8日出版的《嘹望》周刊刊文说,“纠结”,可以说是中国社会管理“心情”的生动写照,由此而产生的“表情”自然轻松不起来。以下四个维度更能折射出社会管理的“表情”。“宁信访不信法”。信法是调解一切社会纷争的基础。然而,现实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信访不信法”倾向。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组织一直在起伏中前行,在曲折中发展.从1978年至2012年,中国社会组织经历了“复苏发展期”、“曲折发展期”和“稳定发展期”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从2012年末和2013年初,伴随新一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的实施,中国社会组织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3年可能是中国社会组织第四发展阶段即“增速发展期”的新起点.可以预期,中国社会组织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将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