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澄 《北京观察》2021,(5):32-37
对于《黄河大合唱》最初的记忆还是1975年那一次中央乐团轰动全中国的复排演出,虽然年纪尚小,但郭淑珍《黄河怨》那种切肤之痛的歌声从此刻在了我的记忆中.时隔44年之后的2019年,在《黄河大合唱》诞生八十周年之际,已经是"90后"的郭淑珍老师在《黄河大合唱》的诞生地——延安,用一种遥远的带着凄婉迷茫的哀怨和叹息再次唱起《黄河怨》,给我带来了内心巨大的震撼.没有44年前感受到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哭诉,却仿佛听到那位绝望的妇人八十年来依旧在河边向苍天求问,那哀怨声撕扯着每一位聆听者的心,让人无以排遣……八十多年前的那场民族苦难至今依然缠绕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黄河大合唱》既是那段苦难的记忆,又是五千年悠久灿烂文明的颂歌,更是民族解放复兴的战斗号角.虽然时代在不断变化,但《黄河大合唱》所蕴含的不屈的民族精神却历久弥新,依然散发着顽强不息的生命之光,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相似文献   

2.
9年前,我作为制片人和主演,拍摄了四集电视戏曲连续剧《天地缘》。在全国播出后,受到不少朋友、同行和观众的喜爱,对我的表演和唱腔也予以肯定。我在《天地缘》中饰演了两个角色:小翠与张琼英。如何塑造好这两个人物?至今可能很多人不清楚,当年,吴祖光老师给了我非常大的帮助。没有祖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这两个人物形象就不会那么丰满。新凤霞老师是《天地缘》的艺术顾问,而祖光老师是名符其实的幕后艺术指导。早在80年代我就塑造了《狐仙小翠》的舞台形象,连演了218场。反映同一题材的香港影片《精变》也早已放映。所以这次拍摄是我面临的一次挑战。这时,除  相似文献   

3.
看《北京观察》今年第4期文《记忆中的西安市场》,也引起我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我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提交了拙著《楚辞新探》,有人觉得其中的《离骚新解》有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嫌。文学所决定邀请一些《楚辞》专家进行座谈。与会的都是笔者的老师、前辈。其中有几位先生“严格”说已经逝世,但是他们都活在我的心中;为了繁荣学术、奖掖后进,也欣然前来赴会。现根据记忆和想象整理出如下记录。内容除了直接引语以外,全部由笔者负责。  相似文献   

5.
在我为第一作者的新书《我这60年——与共和国同行的岁月记忆》里,一开篇我就叙述了一个关于俩“司徒”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通过学习《公民》课,我懂得了做人应具有的美德,收获是很大的。就拿以前我对劳动的态度来说吧,每逢劳动课我就对老师说:“老师,我今天有点发烧,不参加劳动行吗?”慈祥的老师说:“行,下次你再参加吧。”于是我便过了关,又能在屋里玩一节课了。可是当我学习了《公民》课上的“热爱劳动”这一课时,我的脸火辣  相似文献   

7.
第一次认识《人大建设》杂志是在2000年的秋季。那时,我刚刚调入许昌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作为一个从事人大工作的新兵,我把这份担负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宣传的全省惟一公开发行的新闻刊物当作一位无声的老师,每一期都要仔细研读。读到精彩处或者需要加强记忆的地方,我便用笔在文字下面划上曲线。“但问耕耘,不问收获。”这  相似文献   

8.
从记事起,第一次在脑海里留下记忆的人民警察,是《今天我休息》中的马天民。这老马一天到晚笑嘻嘻的,做的全是些不为人注意,却是人人都会遇到的普普通通的小事。由仲星火扮演的这个马天民,就这样不可抗拒地走进了我的心间,占据了心灵一大块面积。到学校里读书,老师讲唐诗春雨润物细无声时,不知道其他同学作何联想,我是实实在在把“春雨润物”和马天民做好事作了番类比的。  相似文献   

9.
赵辉 《台声》2011,(8):90-93
采访周传雄源自一次朋友传给我的一首歌,名字叫做《微凉盼记忆》。他知我喜欢苏轼的词,还特意留言说这首歌是以苏轼的《洞仙歌》为蓝本翻写而成的。听了这首歌才知道歌者是周传雄。实话说,对周传雄有印象没记忆。毕竟一直以来听的音乐大多是西洋摇滚乐、爵士乐和古典音乐。中文唱片听来听去也就是那几张。  相似文献   

10.
<正>这两年,有幸收获《当代广西》颁发的荣誉证书和书籍,这让我感到既是鼓励更是鞭策!回想2013年3月,首次接到《当代广西》编辑老师来电要求修改稿件时的各种激动和兴奋。当时我投稿的《小香瓜变"金瓜"》一稿只是一篇几百字的小短文,但编辑老师发现了其中的新闻价值,多番指导下,经过补充采访和挖掘最终写成了1800字的通讯稿。稿件的多次修改,让我深切体会到自身的不足,此后,每每投  相似文献   

11.
水滴畅想     
我于1986年走上领导岗位后。一直没有中断订阅的杂志是《现代领导》和《领导科学》。这两份杂志就像老师,一直辅导着我。指引着我,鼓励着我。  相似文献   

12.
逃向苍天     
<正>刚刚翻阅完了雷颐老师的作品《逃向苍天——极端年代里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当我从雷颐老师手上拿过这本书,看到封面上的副标题时,一下子抓住了我。我对雷老师说,个体命运最吸引人,也最易引发共鸣和反思。在本书《自序》中,雷颐老师引用了海涅的一句话作为开篇:"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随他而生,随他而灭的。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每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每一块墓碑下都躺着一部整个世界的历史!我对这句话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陈辽 《江苏政协》2010,(2):56-57
曾担任省宗教事务局领导职务达11年之久的袁普泉先生,在他的《灵山缘》(作家出版社,2006年)出版3年之后,又将《灵山缘》(续)作为《灵山缘》的第二辑出版。其中重点选收了三篇纪实文学和若干韵文。我研读了《记忆中的朴老》、《长空鸟迹忆茗山法师》、《我与无相法师的佛教情缘》这三篇纪实文学,认为它们是难得的为佛教界三位高人写真的出色之作。  相似文献   

14.
温暖的回忆     
正读了《公民导刊》2014年4月号《304路车》一文,特别有感触,这一篇短文,开启了我尘封的记忆。上中学的时候,每天都要坐1路电车,这路"大辫子"电车承载了老重庆人的记忆,上车的时候出示一下月票卡,没带卡的同学说一声"月票",售票员便也不问,让同学上了车。三五个或者更多的同学一起放学回家,在车上嘻嘻  相似文献   

15.
2008年5月6日,《人民日报》刊载了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求是》杂志社原总编辑苏星同志逝世的消息。我看到后心情很沉痛。当天,我从一大叠二三十年间精心保存下来的师长亲朋的书信中,找到6封苏星老师给我的亲笔信。面对这一封封诲我奋进、启迪人  相似文献   

16.
作为曾经的音乐青年,我对于音乐的爱好,理解非一般意义上的"粉丝教义",但我接受或者听到的第一首香港流行音乐和很多年轻人的接受方式一样,那就是通过热播港剧。比如《霍元甲》的热播让我深深地记住了《万里长城永不倒》这首至今演唱起来依然让人动容的歌曲,虽然我不敢肯定这是不是我听到的第一首香港流行歌曲,但至少是记忆最为深刻的一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当选为国家主席后,再一次深入阐释"中国梦",令人振奋,催人奋进!我心情激动,立即拨通了蒋开儒老师的电话。蒋开儒是中国著名的词作家,他创作的《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已红遍大江南北,而作为姐妹篇的《中国梦》亦唱响。和蒋开儒谈着谈着,电话这头的我眼前不禁浮现因工作关系,多次走近蒋老师和他的《中国梦》的情景……梦的诞生"中国人,爱做梦,千年美梦一脉相通  相似文献   

18.
读者来信     
《公民导刊》2011,(7):56
真诚的声音遇到宽容的精神我与《公民导刊》文来信往已有11年,记得那是2001年3月,我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的拙文《齐抓共管献疑》被《公民导刊》转载。不几天,我就收到了样刊、稿费和李主任的亲笔约稿信。转载一篇文章竟如此费心,这在当今是少有的,我被感动了。一个大西北的业余作者因此多了几位在大西南的朋友和老师。  相似文献   

19.
“小时侯我以为你很美丽,领着一群小鸟飞来飞去……”这是李锡英老师最爱唱的一首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李锡英是江苏省实验小学、常州市武进区  相似文献   

20.
原本,我对高晓松的认识只是停留在一个“音乐人”的份上,只因他早年就被传唱的《同桌的你》以及《睡在我上铺的兄弟》。念大学的时候,买了本《写在墙上的脸》,几年后才发现这书也是出自高老师之手。直到这两年红透半边天的《中国达人秀》,让坐镇评委席的高晓松瞬间火了。再后来,高老师新闻不断:酒驾豪车撞人入狱,半年后获释,转身参加了禁止酒驾公益宣传片的拍摄;随后成功回到《达人秀》评委席,不多久又重拳推出了中国第一档全自由发挥的知识类名人脱口秀《晓松说》,在网络上搞得风生水起。如今,他即便面对各种关于“酒驾”的调侃照样面不改色、谈笑风生——这可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