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整合与创新: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以西方文化为主导的文化全球化正以各种方式和形式向世界各地推进,非西方民族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民族文化该如何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本文认为,积极融入文化全球化大潮,建构现代文化形态,实现文化的整合与创新,这是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
经济全球化形成了两种平行而相反的文化趋势。既造成了一种世界通行的工业文化和大众文化,并使若干西方价值观获得了一定程度的接受,同时也促使文化的民族化和地区化增强。今天已经不是殖民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时代,我们有能力培元固本,在广泛的文化交流中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批判各种腐朽、迷信和黄色文化的思想观点,保证开放文化的健康发展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万雪飞 《求索》2013,(6):103-105
萨义德对于作为话语的东方主义的批判,深刻揭露了隐藏在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经验事实中的文化殖民策略。现代西方在东方主义话语中建构中国形象,一方面是通过树立“他者”之镜帮助现代西方完成自我身份认同.另一方面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扩张进行意识形态的辩护。在“他者”文化仍然对自身文化的意义体系发出质疑与挑战的当下.提升中国文化自觉的首要之义就是要走出“他者”困境,摒弃“自我东方化”倾向。  相似文献   

4.
论新时期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是时代的显著特征,它对我们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弘扬提出了严峻挑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强势文化、体制变革、意识形态的斗争等必然影响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意识。对此,我们要发展民族文化,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民族凝聚力,确立主导价值观;要强化民族意识,保持民族精神的时代性和开放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新时期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温和琼 《前沿》2011,(6):126-12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全球化已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如何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这一潮流中争得一席之地,为各少数民族文化留住文化根基,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在这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应进一步唤醒其文化自觉,强调凸显东方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发展内涵;民族地区是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沿阵地,应发挥其地方优势,应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历史地传承和批判、现实地发展和创新、积极地传播和交流的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高见远 《桂海论丛》2005,21(4):86-88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必须正视挑战,正确理解全球化趋势中的文化多元化问题,坚持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和文化价值观,发展生产力,增强自身经济实力,正确对待信息网络技术,坚持汲取西方文化的精华与摒弃其文化垃圾,全面提高民族文化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姜飞 《学习与实践》2006,(7):151-158
“殖民话语”(colonialdiscourse)是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首次由萨义德使用,他从福柯那里借过来,用以描述殖民主义在实践中的出场。1978年萨义德出版的《东方学:西方对于东方的观念》,就是探讨了从1798年拿破仑入侵埃及到当代被称为“东方学”的西方人看待东方、处置东方的殖民话语,及其表述方式、策略和机制。本文从四个方面揭示殖民话语的特性,分析后殖民主义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的话语方式,从而有助于规避殖民话语陷阱,推进当前的后殖民以及文化新殖民主义批评。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时代民族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结合全球化的性质和特征,分析了全球化对作为民族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础的国家主权观念、地域观念、政治文化观念和民族国家观念所提出的挑战,指出了西方国家提倡放弃民族国家观念的用心与意图,阐明了全球化背景下发展中国家高扬爱国主义大旗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了民族国家在全球化时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民族的概念、民族精神的内涵以及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进行了阐释。提出培育民族精神一是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二是既要克服民族的精神痼疾又要防止西方的文化殖民,三是既要保持民族自尊自信精神又要预防狭隘的民族主义,四是要弘扬当今时代主旋律增添民族精神新血液。  相似文献   

10.
鲍宗豪 《政策》2003,(4):42-43
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企图削弱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主权,输送西方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企图推行"文化霸权主义"。我们必须通过维护民族文化,消除"全球场"中文化发展的不平等、不公正性,保证和实现世界新文化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至今日,全球化已成为无远弗届的力量,可以说浩浩荡荡,势不可挡。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将走向何方?民族国家如何确保文化主权?如何进行民族文化建设?如何应对全球化?是一些亟待明确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何认识,是决定我们能否成功地融入全球化的基本前提。本文就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本文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和文化的特性研究入手,论述了经济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包括法文化)的全球化,由于各民族、国家的特异性,势必会形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法文化的多元化;同时,由于各民族、国家间的同一性,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这个大背景下,又使各种不同的法文化的交流与相互吸收成为可能。在这种新的历史背景下,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法文化应坚持与时俱进,在体现本土性的同时,借鉴和移植域外法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化传播与我国文化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文化传播是高技术化、全球化和实力化的传播,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力量。西方某些发达国家运用先进传播手段对我进行文化渗透,使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国家信息与舆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坚持积极的文化传播战略,加强党对文化传播的宏观控制力,增强中国先进文化的跨文化传播力,有助于增强维护国家安全的精神与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今社会,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时代的重要特征,成为人们无法回避的话题.中国和谐文化就是在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从和谐文化提出之初到建设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和谐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抓住机遇,应对挑战,不断寻求、探索和谐文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对国家主权的绝对性提出了挑战,传统的国家主权概念也逐渐发展为相对国家主权。《欧盟宪法条约》的制定过程和内容,既体现出主权“可分性”,又体现出主权可分的有限性,即《条约》各成员国对某些主权的让渡必须是以强调国家主权为基石的。  相似文献   

16.
As the tide of globalization sweeps into every corner of the planet, many worry that Western cultures and values, bolstered by the overwhelming might of Western economies, might wipe out the great diversity of the world that is rooted in and guards the identities of different peoples and nations. To set up a stage for dialogue between the East and West and to air opinions from both perspectives, we launch Brown Eyes, Blue Eyes. In this regular column the chief executive of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a vice director-general of the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ial will comment on topics of concern to both sides, ranging from education and medical care to sciencce and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7.
This essay examine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in China. First it comments on Song Xinning's essay, agreeing that IR theory in China is limited by ideology, the dominance of policy-oriented research, and the state. But rather than seeing culture ('IR theo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s a problem that can be solved by a more scientific approach to IR theory, the essay argues that the scientism of realism and IPE has similar problems. Thus the essay switches from the universals of science to the contingency of interpretation to understand global politics, drawing on recent books which combine IPE with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tudies. The concept of sovereignty is deconstructed to show how it is not universal, but is bound up in knowledge practices in both the West and China. The essay concludes by suggesting that we broaden both the concepts and the resources of IR research to consider the transnational economic‐cultural relations of Greater China. In this way China can be part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IR theory, for such concepts exemplify current theoretical debates about the meaning of globalization. This approach moves from territorial notions of sovereignty where power is based on an expansion of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which reify borders—to popular notions of sovereignty where power is measured by movements of people across borders in a qualitative struggle of cultures and knowledge.  相似文献   

18.
源于民族的自然属性的民族平等权是民族群体的基本人权。现代和谐社会亦为法治社会,体现民族精神和社会正义理念民族平等权的落实意味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中的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在构建以法治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以契合中国当下社会具体国情的方式,从宪政体制、执法观念和司法举措等几个方面进一步落实民族平等权。  相似文献   

19.
全球化是指当代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的界限 ,在全球范围内全方位、共时化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当代全球化是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 ;以新技术发明与应用为基础 ;具有综合性、深层性及多元性 ;具有明显的不平等性。全球化对犯罪的影响表现在 :1 经济强势国家对于经济弱势国家的干预与牵制成为区域性犯罪增长的重要因素 ;2 全球化中的多元文化在全球范围的扩散 ,使犯罪发生的文化因素显著增强 ;3 全球化拓宽了犯罪空间 ,促进了犯罪的全球化。  相似文献   

20.
胡国庆 《桂海论丛》2006,22(4):84-86
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是全球化,中华民族的崛起在于文化上的自信,而中国文化所包含的传统和现代的两个方面各有所长。中国文化的复兴既不拘泥于传统文化的盲目自大,又不执迷于西方文明的物质主义,而应结合传统文化和当代生活世界的主题创生出自信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