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东军 《前进》2003,(8):10-1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完善国防动员体制,加强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建设,发展高技术条件下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适应世界军事变革的趋势,实施科技强军战略,加强质量建设”。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现后备力量建设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适应“两场”发展的新要求,大力推进后备力量质量建设。一、贯彻十六大精神,推进后备力量质量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党管武装的根本原则不动摇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推进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管武装的原则,这是党对军…  相似文献   

2.
和毅清 《创造》2001,(2):43-44
国防教育,是国家和民族必不可少的基本教育。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增强国防观念,是增强国家向心力、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把它灌注到军队和民众之中,就可以转化为战斗力和生产力。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强军队和后备力量建设,推进国防现代化等方面都有巨大的作用。   一、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存在的问题   1下紧上松,党政教育存在“灯下黑”。一些地县、市在计划组织国防教育时,往往对所属单位要求很多,对如何抓好自身的教育研究很少,落实更少,成为“国防教育盲”。   2时冷时热,教育活动的开…  相似文献   

3.
我们党的三代集体领导的核心,都十分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人民战争的地位和作用。作为党的第三代集体领导核心的江泽民同志,针对当今高新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具有许多不同于以往战争的新情况、新特点,继承和发扬了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和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对于如何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作了许多具体指示。当我们重温毛泽东、邓小平同志有关思想理论,结合学习江泽民关于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系列指示的时候,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人民战争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丢”的正确性和重要性,身体力行地做好战…  相似文献   

4.
方庆灵 《前进》2006,(12):21-2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中央顺应时代发展要求而确定的重大治国方略,是我国继续保持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举措。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需要有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而作为我国武装力量重要组成部分的国防后备力量,对于维护这种良好的发展环境,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国防后备力量聚集着社会各界的精英和骨干,其“兵”与“民”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能够很好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以此带动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促进国家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一、国防后备力量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应该发挥的职能作…  相似文献   

5.
人武干部作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中的重要元素,其指挥人才素质的高低,时军队建设整体“转型”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积极适应军队建设“转型”的新要求,加强时人武干部指挥人才的培养,是当前亟待研究探索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在汶川抗震救灾中.国防动员凸显了其强大的“应急”功能.投入了大量后备力量.调用了大量民用装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随着抢险救灾工作的稳步推进.对参加应急抢险的单位、企业和个人是否需要补偿?或者说如何补偿?这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中央军委江泽民主席从整个国家安危的大局出发,指出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告诫各级领导充分认识战争潜在威胁的存在,明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后备力量建设。和平时期,如何认识和抓好国防后勤战备建设,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要从国防威慑力量的战略高度,认识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后勤战备建设的地位和作用 国防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当今世界各国都重视国防建设,特别是把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后  相似文献   

8.
郑传福 《前进》2004,(5):8-11
入新时期,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军事斗争准备的战略方针由大打、早打、打核战争转到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上来,对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目标任务、规模质量提出一系列新的要求;另一方面,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成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调控职能相对弱化,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传统的方法、手段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我们正处于一个调整发展的时代,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变革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省军区系统作为后备力量建设的组织者与领导者,必须积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了的形…  相似文献   

9.
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怎么抓?河南省洛阳军分区党委在抓好县级人武部正规化建设的基础上,围绕民兵预备役基层建设,在全区掀起了大抓基层建设热潮,使全区民兵预备役基层工作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一支更加适应“两场”需要的后备力量焕发出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0.
黄筱娜 《桂海论丛》2007,23(6):77-80
党和国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项指标,其中,“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洁”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在和外在形象。乡风是否文明直接关系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乡风文明”包含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活动内容之中。因此,要加大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村党支部是党在农村的基层组织,是党巩固自身执政地位在广大农村的政 治基础,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 下,村党支部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但是也 不容否认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 支委班子后备力量缺乏。从党员队伍状 况看,一些农村党员队伍“两偏”(年龄 偏高、文化偏低)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党员外出务工增多和部分村党员队伍缺乏 新鲜血液,出现了“后继无人”、“无人可选”的现象;二是部分支部班子整体素 质有待提高。从干部队伍建设看,“两推 一选”改变了过去“少数人选人”的弊 端,但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从少数人中 选人”的状况,…  相似文献   

12.
<正>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民族独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等不同时期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革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公安院校作为培养公安机关后备力量的主阵地,坚持“政治建警”“政治建校”方针,把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3.
“三个代表”是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最近,通过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七一”讲话,深切感受到“三个代表”是全党在新时期各项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和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了新的概括和表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是我们党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重要认识成果之一,它将精神文明建设在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对于这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文明和物…  相似文献   

15.
一个民族要实现振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将“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之一,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提高社会文明程度,需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随着高校国防教育领域的理论研究不断深入和拓展,信奉“大学生军训培养了高素质国防后备力量”的理论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论观点,存在误区,值得商榷。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准确为大学生军训定位,大学生军训才可能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才能顺利普及和深化军训工作,更好地为国家建设和国防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7.
面对新军事变革的需求和挑战,建设一支强大的正规化、现代化革命军队、完成“打得赢”、“不变质”的历史使命,关键在于培养、建设一支新型的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军事指挥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观察》2022,(12):72-73
通州区政协立足地方政协特点,开展具有通州特色的委员读书活动,着力构建“三二三三体系”即“三套机制、两条主线、三个板块”,实现三个提升,以委员读书实效助推“书香副中心”建设,汇聚起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执政党政治权威的三大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与现实表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一个强大权威的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先进性政党来领导与组织。加强党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提升党的政治权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世纪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从而提升执政党政治权威的纲领性文件,蕴涵着我党政治权威的物质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经验总结,也是21世纪我党保持强大政治权威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20.
韩天宝 《长白学刊》2007,(1):115-1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审时度势,进一步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判断和重大战略决策,是一项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协调推进的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在这一伟大实践活动中,始终不渝地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引,万众一心,群策群力,就会形成全国上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